0
阳明年少时经历儒、道、释三道,最后选择在儒家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学说,可能是阳明先生发觉儒学才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家园吧。
0
所有的思想都是相通的,儒释道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就是一样的
0
王阳明的大悟无非包含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心即理;一是知行合一。
一、王阳明所谓的“心即理”,其实类似印度教、佛教所谓觉知、明觉、道家的元神。它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来自于宇宙意识的一点灵觉,使人有了意识。同时,它又是与宇宙意识同一的,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只不过,由于自我的观念的影响,一般人难以体悟到它。各种宗教所谓开悟、证道,也就是暂停自我意识,去体验更大维度的宇宙意识。
王阳明认为我们不光是一团血肉,正是因为有了这点灵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了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这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传录》上,第122条。)
王阳明的这段话,表明他的顿悟实际上就是意识到:正是因为人身上有“心”,所以我们才有意识,而这意识正与天理相合,他所谓的“心即理”,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实际上来自于天理(类似于道、梵、更高维度存在、宇宙意识…)
他还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心即天“等等,这也都非常清楚的说明,王阳明的观点和道、佛等非常接近。
随手抄来一段唐代黄檗禅师的话即知: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朊,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遏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此唯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而这样的话,在佛、道教中遍地皆是……
儒家失道,自孔子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来他没有听过道,二来真道从来不可言说。
后世儒家不断试图填补这一空缺,从韩愈到程朱,再到王阳明,不断借鉴佛、道学说,但又不得其门而入,因为佛道的基础是实证体验,而儒家顷向理论而避谈神秘主义。王阳明本人与道家关系颇深,他的家族实际都与道家有关,他的理论虽说是自己发展出来的,但其中不乏与道、佛的相同之处。这其实是好事,只不过儒生大多自以为圣教高明,一边受到佛、道影响,一边又不实修体悟佛、道之意,于是以为王阳明发明了新东西。
二、知行合一。行为必然有意识的参与,只要一动念头,行为已然开始。这有点像废话。
对于这个知行合一,重点是他提出要有”良知“,什么是”良知“呢?因为有良知才有好的知行合一,不然这知行合一实属废话。
他所谓良知,一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这种话在道、佛中见多了,都是指修炼者避开日常自我意识干扰,达到的灵明境界,比如老子所谓:”明白四达,能无智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佛教、印度教中这种话就更多了。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话似乎又重回二元论的老套路了,不过,王阳明认为,只要去掉”私心“,也就是去掉自我意识,自然就能达到正确的”是非之心。这种是非之心不是知识对错的判断,而只是某种先验道德的判断,至于能实行否,实未可知。
王阳明也把良知称为灵明,这就更像是佛、道的说法了。
这也有了中学教材中他被当为主观唯心主义代表的对话: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中学教材是肤浅到无以附加的心、物二元主义,王阳明实际上虽看似可以套上主观唯心主义,但他认为良知就是宇宙的本体,这已经不是主观了,他所谓的良知,已经有部分近似于道、梵之类的概念,它们是根本上超越主观、客观的,是古人所谈的某种更高维度存在。
而加上先验道德判断的属性,这就更接近于某种神秘主义了。
王阳明后期把”良知“当成他真正重点,他称为:”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但怎么个致良知法,新儒家们还是一头雾水。
也许,王阳明的确是有某种高峰体验的:他少年时傻坐观竹,试图“格物致之”,到后来对道、佛的了解,以及自身历练、修行直至顿悟,他的确算是儒家一座高峰。
0
0
0
0
阳明的墓地是80年代冈田武彦和一群日本阳明学者出钱和绍兴政府一起修建的
0
0
浩明如月,不敢妄评。
虽不能及,惴惴之。
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现代量子力学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