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梦幻泡影,我心宇宙》

17-12-01 14:05 3899次浏览
aihao11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0625 ,长安B, 7.63港元 ,2017.11.30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0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aihao11

18-02-06 09:34

0
aihao11

18-01-26 13:37

0
aihao11

18-01-18 10:09

0
这一次的琴声和方才不同,方才的琴声曲调华美,指法娴熟,就是呼延寿也知道是大家所弹,这次的琴声初时有些艰涩,指法也有些混乱,但是片刻之后这琴声却仿佛溶入了天地。方才的琴声,就是呼延寿听了也知道状拟飞雪,这次的琴声呼延寿却觉得琴声就是飞雪,飞雪就是琴声,过了片刻之后,这琴声仿佛和飞雪融合在一起,呼延寿甚至不知道自己听得的究竟是琴声,还是飞雪坠落那种若有若无的声音。一曲终了,不知何时,呼延寿已经忘记了驾车,幸好这马匹乃是走惯道路的好马,也不用他费心,这才没有出什么乱子。

高延怔怔的听着,眼中神色迷离,似是敬佩又似嫉妒,琴声停止了片刻,他才赞叹道:“虽然大人指法生疏,可是曲中意境胜过在下百倍,不知可否指点在下一二。”

我接过小顺子递过来的香茶,轻轻喝了一口,道:“公子过誉了,其实公子的指法和对琴曲的演绎都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哲不如远甚,我和公子只有一点不同,公子爱得是音律,所以勿要求工,一心只想将琴曲弹得更好。哲则不然,琴棋书画,于我来说都是赏心悦目之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开心罢了,所以我不求精,也不求工,只要能够抒发心意,曲调是否华美,指法是否严整,都不在我考虑之中。不过我这样弹琴,就是弹上几十年也就还是这个样子,不像公子,只要领略到更高的境界,就可以突飞猛进。”

高延定定的看着我,深施一礼道:“这样浅显的道理我却是如今才悟透,难怪我的琴艺数年没有寸进,今日得到大人赐教,在下感激不尽。” 
aihao11

18-01-16 11:32

0
aihao11

18-01-08 15:16

0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aihao11

18-01-08 15:15

0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aihao11

18-01-08 15:08

0
心学或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石是,宇宙万物一体,其本体就是心,故万物之理都在心中,心即理,本来具足 
aihao11

18-01-05 15:13

0
aihao11

18-01-04 16:15

0
练到你的心与镜子一般。其他神秘体验等等东西就自然出来了。再看他的话就字字是理。但也再不需要看他的书了,明白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此事难在做到,所以才有四句教,而不用无善无恶之语。无善无恶才是本质。  
aihao11

18-01-04 15:56

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看上去清楚,读起来晓畅,但因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很可能真正明白的就没有几个。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最高深最根本的一句,因为有佛道的相同观点在前,其实并不难懂。佛家讲因缘和合,一切往深了去,越往深去便越会消解一切,直到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的空性。道家讲阴阳相对,一切往大了去,越往大去便越会化解一切,直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混沌。万事万物包括善恶之谓,自然也在消解化解之列。

虽然佛家也讲慈悲,道家也言道德,但那只是人在到达成佛得道境界时,而自然生起的大悲悯,并顺之而行。因为那时已经我是万物、万物是我,所以能对万物众生的喜乐悲苦感同身受、一体同悲。这与根本之理有分别,因为人有情而天地只是任自然,这就是人之为人而天之为天。这与根本之理又没有不同,因为人的大悲悯,正是得自和秉承于心的深邃与博大,而博大深邃则正是天道之征,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亦一亦二,非一非二。

到这里,阳明心学之境界的博大深邃,已经昭然,与佛道境界无异。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接下来三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要知道,“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教义,而在佛道的根本教义之中,是找不到“有善有恶”的,找到的也都是否定之语,因为与他们的根本教义相背。

“善恶”是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也正是一开始说到的、可能造成多数人不能明白的那个根本点。王阳明明确提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和为善去恶,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要么是阳明心学的境界不够彻底,要么是佛道都太虚无而王阳明恰恰将其落到了实处。

这两种理解都有偏颇。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就能知道王阳明的提法,正是恰当。其中的关键正是“善恶”的概念,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以往人们定义和理解善恶,运用的办法往往是范畴和归类,也就是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事是善、什么事是恶,恰恰错了,因为违背天道。前面已说了佛道的根本教义,那说的正是天道,是一切相对、万法空性的至大至深之境。而划范畴、列类别,依凭和造成的却恰是僵化和局限,违于天道。儒家的仁义礼教后来成了伪善的面具和人性的牢笼,除了后人的理解运用不当,还因为其本身就有着这样的不良基因。

万物皆在道中,皆由道主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是不断向道而行,这种性质是一定的。但在合乎道的程度和与大道趋势的契合度上,万物则有着大小深浅之别,譬如得道圣者与普通凡夫,便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之所以存在,也在于万物之道性的不同——若要一切相对而趋向于无极之大,便要不断开放;若要万般消解而趋向于虚空之深,便要不断放空。开放和放空的程度,正是道性。道性弱的依附于道性强的,为道性强的之组成与所用,如此环环相套而成天地万物。

将这落到人的德性上,开放到最后,便是道家的道德;放空到最后,便是佛家的慈悲;这便是终极之善。而在中间和中途,便正是王阳明所谓的善恶——是一种开放还是封闭自己、放空还是固守自我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只要合乎开放和放空的趋势,便正是善,合乎的程度便是善的程度;只要违背开放和放空的趋势,便正是恶,违背的程度便是恶的程度。前者譬如无私,后者譬如有私。

将善恶看成一种合道与否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那么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困惑、纠结及误解,便都能迎刃而解。王阳明一再强调的善恶,也便明白了——有善有恶,便是这趋势的发动;知善知恶,便是对这趋势的明了;为善去恶,便是顺这趋势而行。

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善恶真正是有的,为善去恶也真正是对的。对于善,尽管信奉,尽管去做,尽管向着更大、更深、更远,此即天道。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