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定盘针”就是决定人生方向的指标,就是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本心。
0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0
阳明问学生:“你看这天地之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学生回答:“我曾听说,人是天地的心。”阳明继续问:“人又是什么做心? ”学生回答说:“只是一个灵明。”阳明向学生开讲了,他说:“可知充塞天地之间,只有这个灵明。”“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学生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都在,为什么说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了呢?”王阳明说:“你看死去的人,他的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在哪里呢? ”(参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语录三》)依王阳明说法,我心在,我的天地万物在。我心不在,我的天地万物就不在了;你心在,你的天地万物就在。你心不在,你的天地万物就不在了。现在看来,这是主观决定客观,主体主宰客体,由认识论进入到存在论。不过,王阳明这个说法并非全无道理。能与所、主与客是一对应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我心是主,天地万物是客,我心不在,我的天地万物就不存在了,反之亦然。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流通”,无法“与之间隔”。
0
心是天地万物之主,是阳明学的独得之见。这个“心”是人的心,也是天地万物之心。心即天,也就是心即理、心即性、心即命,总之在阳明那里,心生发一切、主宰一切。有时他将心叫作“灵明”
0
“ 心外无物”遭到同时代人的挑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语录三》)
“心外无物”,千百年来,此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你不在,花仍在,与你心何干? 这是友人对阳明学说最尖锐的挑战。王阳明的回答相当巧妙,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于“寂”。“寂”是说你心是你心,花是花,你心在,花也在,只是互不相涉,心与花不起波澜。一旦看到此花,心与花马上发生关系,心是花的心,花是心的花,心与花一气相通,花在心中立即起波澜,颜色、形貌等等一时顿现,寂不再寂,而是动。“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心之外即你没有听到、没有见到的,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物就没有了,而是说非无物也,虽有而无异于无也。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最高主宰,有心有一切,无心一切无。他明确说“心即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说:“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理是绝对的、普遍的,心外无理,心在理在,心即理,心也是绝对的、普遍的。王阳明在高扬心上可谓“用心”,无论是从精微处,还是从广大处,远远超越陆九渊。
0
王阳明:有心有一切,无心一切无
0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0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0
0
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