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金金融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美国股市历史上熊市平均市盈率为7倍,正常时候为约14倍,而牛市顶峰的时候平均市盈率为21到25倍之间。这个数据的背景是美国约以2%~3%的速度增长。
美国股市投资理念变迁
20世纪的美国股市形成了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两大流派。前者认为,投资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每年收取现金红利(股息),投资收益应摆在第二位;而成长型的交易者则认为,购买股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投资收益,现金红利无足轻重。这两条主线投资在美国股市上交替演化并不断完善,刺激着美国股市节节攀升。
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股市投资理念的变迁过程。就目前而言,近代美国股市投资理念大致经过了以下七个阶段:
1、传统价值投资盛行的40年代
在1920年时期,股票交易者对股票的内在价值没有科学的分析方法,认为股票价格和公司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股市完全是一个投机者坐庄和投机的场所,股票也完全是投机家投机的工具。直到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才改变了这一偏见。紧接着,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股票价格“选美理论”。1938年,约翰·威廉姆斯则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一书,阐述了股票价值的折现原理。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股市开始进入了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投资思想,而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的机构交易者也开始逐步发展。
2、成长型投资冒头的50年代
1953年,艾森豪威尔代表共和党重新登上总统宝座,华尔街的紧张和萧条气氛终于得到了缓解。50年代的股票市场是美国股市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华尔街经纪人的日子非常好过,多数经纪人可以惬意地享受“三杯马提尼酒的午餐”。这一时期,人们不但勇于买卖股票,而且还敢于追逐诸如美国钢铁、摩托罗拉、惠普、拍立得等价值型股票。但是到了1958年,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美国股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普通股的股利收入,且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股票市场的股利率就再未超过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于是传统价值投资时代开始终结,成长型投资由此冒头。同年,菲利普·费雪出版了《普通股的非凡利润》一书,使成长型投资思想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发展。1959年,哈里·马克威茨则整理出版了《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 分散化》一书,系统阐述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于是金融投资理论悄然诞生。
3、成长型投资疯狂的60年代
60年代初,美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成长型投资年代,“成长”是华尔街最流行、最具有魔力的词语,在这期间曾出现过三次热潮:
第一个热潮是“电子狂潮”,出现在1959-1962年。“电子狂潮”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有关。像IBM、德州仪器公司、摩托罗拉这种与新技术联系的公司开始成为股市的宠儿,交易者渴望投资于宇航、半导体、光学扫描器和其他深奥的仪表装置行业,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都是能够预期到高收益、高增长率的股票。于是从60年代开始,多年以来传统行业5-10倍的市盈率已被50-1000倍的市盈率所取代。同时,为了满足交易者对股票的投资饥渴,1959-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以前任何年代发行的新股都要多,由此也带来了美国历史上空前的IPO(首次公开发行)热潮。这一时期被称为“电子繁荣”时期,因为此时的股票常带有从单词“电子”中截取的片断,即使这些公司本身和电子产业毫无关系。在那个年代,电子就意味着深奥,意味着高科技。此后,又出现了一堆叫作“trons”的公司。“电子繁荣”最后在1962年破灭了,即使是那些质地很好的成长型股票也难逃厄运(这一过程,在中国股市也曾经出现过,当时大量的上市公司将名字改成与科技有关的名称,以博取市场的欢心。)。
第二个热潮是“联合公司”,出现在60年代中期。交易者对公司高增长的预期,如果不能通过高增长或高科技的概念获得,便需要创造其他新的方法或概念作为接力棒。于是,60年代中期诞生了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假使两家公司分别有利润100万美元,如果他们合并,人们就会相信它们能产生300万美元的利润,这种利润制造的新方式被称为多角化经营。于是,更多公司的经理更愿意请财务专家来操作,而不是请运营专家来提高所收购公司的利润。在股市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公司回避了美国反托拉斯法,开始尝试通过现金和换股等不同方式,收购市盈率低的其他公司,以提高自己公司的每股收益,从而产生所谓的“协同效应”,制造业绩成长的神话,进而提高股票的价格。但随着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对联合公司的合并调查以及收购会计制度的改变,这一热潮最终在1968年开始消退(利用收购、重组、兼并来换取股市新概念的做法,也曾在中国股市红极一时,并且至今仍被一些公司反复使用。)。
第三个热潮是“概念投资”,出现在1969-1971年。此时,投资基金的经理们不再对合并协同感兴趣,而是转向了最基本的概念:业绩。基金经理们擅长分析和策略,于是他们把投资组合集中在一些有故事的股票上,并不厌其烦地向市场鼓吹所持股票背后的故事,但一旦发现有更好故事的股票,他们就会立即更换股票。这种策略在一段时间内曾非常有效,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甚至大学捐赠基金的经理也被迫追求业绩。华尔街年轻一代的投资经理只认好概念或好故事,最后发展到任何概念都可以追捧,他们不在乎概念股票明天的结局,而只在意今天有没有人相信并跟进他所持有的股票。以“业绩投资”为代表的“概念投资”成为了60年代末华尔街的主流角色,华尔街开始信奉“我不要听证券分析家的分析,我只要一种有用的概念”。但是,很多概念公司后来被证明几乎不值一文,而且常常被发现犯有欺诈行为。最终,当1969-1971年熊市来临时,“概念投资”宣告终结(这种行为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仍一再反复,因为国内有长久投资价值的股票实在太少。)。
4、蓝筹股盛行的70年代
70年代,华尔街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又回归到了“内在价值投资”,“投资蓝筹股”成为当时的时尚行为。机构交易者不再追求激动人心的概念型股票,而是恢复了稳妥原则,开始争相购买并长期持有那些能够稳健成长的知名公司的股票。当时美国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大概只有50家,如IBM、施乐、柯达、麦当劳、宝丽来、迪斯尼等,它们被称为“一流的50家”。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机构交易者容易进出,还能为其带来谨慎投资的声誉——因为购买的都是一流公司的股票,即使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下滑,其责任也不在投资经理身上。寻找到满意的股票后,机构交易者往往就持股不动了,他们相信会有后来者持续跟进,于是他们剩下的时间就是去打高尔夫球。这些股票又被称为“一次决策”型股票,因为买入后就不会再有投资组合的困扰。70年代是华尔街炒作蓝筹股的高潮时期,退休基金、保险资金、信托基金等都纷纷买入“一次决策”型的蓝筹股,使得这些公司的股价上升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但是,没有一家大公司的成长可以支撑80-90倍的市盈率,于是这一投机热潮很快就在1973年的股市下跌中消退了(中国蓝筹股的神话,直到2008年才开始结束,但是直到当年年中,人们似乎都难以接受结束的事实。)。
5、新版成长型投资的80时代
80年代,美国股市投机风潮再起,这次风潮是从新一轮的IPO中开始的。技术革命唤醒了人们对高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了60年代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于是1983年上半年,高科技新股发行热潮就像是60年代的翻版,只是主角换成了生物技术股票和微电子股票。1983年,新发股票的市值超过了整个70年代,使得60年的股市投机行为就像小孩玩的把戏。很多高科技概念股票即使是在研发尚未完成、还存在重大技术障碍、未来销售状况也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其股价就被交易者炒上了天,人们都以为自己买入的是第二个IBM公司。与此同时,生物技术股如同60年代的电子股一样,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利用基因技术,可以治疗癌症,也可以使食物更富有营养。于是,大量交易者在市场概念的吹嘘下,争相购买生物技术类股票。60年代的概念股是以50倍的收益在出售,而80年代的生物技术股却是以50倍的销售额在出售(因其销售额极小),华尔街还为此诞生了专门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新的估价方法。经过一轮疯狂的投机后,80年代末,大部分生物技术股的市值下跌了75%以上,新版的成长型投资时代也开始宣告结束(高科技和生物科技概念也曾在中国股市风光一时,但最后,它们在美国股市都生不了根,在中国股市里的溃退也就成为了必然。)。
6、海外投资和网络投资的90年代
1985年后,随着“广场协议”的实施,日本币值扶摇直上,等于给了国际资本投资日本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于是部分美国投资机构开始将触角伸向日本。1990年后,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破灭,美国机构交易者又开始进军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这些新兴市场,并且获益丰厚。但随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美国投资机构又把注意力收回到了国内市场。
恰逢此时,Internet概念出现了,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公司运作模式的巨大变革,这给交易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使华尔街看到了新的猎物。比之60年代的电子技术和80年代的生物技术,90年代的Internet更是将投机的魔力释放得淋漓尽致。Yahoo、Amazon、Ebay等股价在一年内上涨了10倍,“.com”公司横扫一切,以至于很多传统型公司开始染指互联网行业,而无数的创业精英也只考虑进入互联网行业。没有人再来计算市盈率(因为一般的网络公司没有什么盈利),甚至市销率也被抛弃,点击率、页面浏览次数、注册人数等数据资料,则成为这些公司的价值衡量标准。投资银行发明了新的计算方法来说明此类公司股价的合理性,“注意力经济”和“点击经济”成为此次浪潮的流行词。新发股票的浪潮再次掀起,新的概念更是层出不穷,很多带有Internet概念的股票,在发行当日股价即能上涨300%-500%。这场疯狂的闹剧最终在2000年3月戛然而止,大部分没有实际价值的Internet股票在一年内跌去了90%以上的市值(中国的网络概念股很少,因而没有像美国这样被炒得出神入化,它们在国内被混同于科技股看待,并且最终也没有掀起什么大波浪。)。
7、价值型和成长型投资并行的2000年代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股市又回到了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轨道。这个时期,主要是基金表现的时期,基金越来越擅长对价值股、成长股、大盘股、小盘股、国内股、国际股、甚至垃圾股、债券等进行资金配置,使得美国股市持续上涨。而同期美国经济在发展中国家的突围下和“四国金砖”的光芒里,则显得较为迟钝。
追溯美国股票市场近70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以下五点规律:
1、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会在一个长达数年的周期里交替出现。这是缘于人类喜欢冒险和征服的本性会使得成长型投资在某一市场繁荣时期占据上风,人们不甘心也不满足于价值型股票所带来的些许投资收益,人们渴望暴利和非理性的快感;但在成长型投资的泡沫被戳穿之后,人们又会厌恶提心吊胆的高风险日子和亏损累累的现实生活,于是又会转而回到稳健的价值投资的道路上来。但是两者在被选择时会相互交融,即:做价值型投资的也会考虑股票的成长性,而做成长型投资的也会考虑股票价值是否被高估太多。
2、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会在牛市上涨的过程中交替出现。表现在盘面上,就是当牛市启动时,价值型股票会率先启动,向上打开市场空间,而成长型股票则追随其后。但当牛市最终被市场确认后,交易者往往又会选择成长潜力最大的股票,因为其股价常常会有更大的上涨空间,而价值型股票由于增长能力和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则被市场暂时冷落。但成长型股票大幅飙升后,其投资风险开始加大,外围资金继续追高的欲望于是开始降低,并转而将资金投入到增速较慢的价值型股票上,促使价值型股票的整体市值上升,最终形成所有股票市盈率的增高。
3、市盈率始终在15-20倍内波动。纵观美国股市近70年的发展历程,市盈率突破20倍的时候只有5次,冲破25倍的时候只有2次,而且除了2000年的网络时代之外,其余几次高市盈率均只在高位停留了几个月。2007年5月,即使标准普尔指数在1500点以上的历史新高区徘徊时,其平均市盈率也只有18倍,可见美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每股股价的关联程度。
4、每一特定时期都会有板块集体涌动。比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股、50年代的汽车股、60年代的电子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90年代的网络科技股等,都是特定时期某一产业迅猛发展的结晶。从美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正是那些代表了不同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产业及其领头羊。
5、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兴行业、新兴市场投资,还是向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掌握着先进的产业理论和管理思想,走在经济发展和市场改革的前沿。同时,她们也掌握着庞大的资金,掌握着一定的股票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
美国股市所有行业历史平均市盈率
钢铁业行业市盈率 11
房地产行业市盈率 11
钢铁产品行业市盈率 11.8
汽车/卡车制造行业市盈率 11.8
人寿保险行业市盈率 12.7
消费金融服务行业市盈率 12.9
渔业/家畜行业市盈率 13.5
建筑服务行业市盈率 13.8
汽车和零配件行业市盈率 14
石化行业行业市盈率 14
综合油汽业行业市盈率 14
水上运输行业市盈率 14.2
烟草业行业市盈率 14.4
办公用品行业市盈率 14.5
林木产品行业市盈率 14.7
银行业行业市盈率 15
电力行业行业市盈率 15
公用事业行业市盈率 15
货币中心行业市盈率 15.2
财产与灾难险行业市盈率15.6
其他金融服务行业市盈率 15.8
租赁行业市盈率 15.8
地区银行行业市盈率 16
非金属矿业行业市盈率 16.2
家用电器/工具行业市盈率 16.3
农产品行业市盈率 16.3
其他保险行业市盈率 16.4
电力行业市盈率 16.9
燃气行业市盈率 16.9
投资服务行业市盈率 17.4
建筑用品与设备行业市盈率 17.5
建筑/农业机械行业市盈率 17.6
信贷银行行业市盈率 17.6
油汽经营行业市盈率 17.9
通讯服务行业市盈率 17.9
饮料制造业行业市盈率 18
食品行业行业市盈率 18
酒精饮料行业市盈率 18.2
非服装纺织品行业市盈率 18.9
零售-家庭装潢行业市盈率 18.9
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行业市盈率 19
交通运输辅助业行业市盈率 19
零售行业行业市盈率 19
建筑原材料行业市盈率 19.2
休闲行业市盈率 19.9
土木工程建筑业行业市盈率 20
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市盈率 20
大药厂行业市盈率 20
汽车/卡车部件行业市盈率 20.2
鞋类行业市盈率 20.2
家具/装潢用品行业市盈率 20.5
办公设备行业市盈率 20.5
活动住房行业市盈率 20.6
塑料与橡胶加工品行业市盈率 20.7
食品加工行业市盈率 20.9
意外/健康保险行业市盈率 21
金属矿业行业市盈率 21.1
电脑附件行业市盈率 21.1
个人服务行业市盈率 21.5
服装/饰品行业市盈率 21.6
非酒精饮料行业市盈率 21.6
医疗机构行业市盈率 21.9
印刷服务行业市盈率 21.9
医药卫生业行业市盈率 22
零售-服装行业市盈率 22.3
零售-百货/折扣店行业市盈率 22.4
空中快运行业市盈率 22.7
集装箱/包装行业市盈率 23
综合集团行业市盈率 23.2
铁路行业市盈率 23.2
其他资本性商品行业市盈率 23.3
休闲娱乐活动行业市盈率 23.4
其他加工品行业市盈率 23.5
垃圾处理服务行业市盈率 23.5
个人/家庭用品行业市盈率 23.7
航空/航天行业市盈率 23.8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行业市盈率 24
化工-塑料/橡胶行业市盈率 24.2
宾馆/旅馆行业市盈率 24.2
印刷/出版行业市盈率 24.4
保安系统与服务行业市盈率 24.5
电影行业市盈率 25
纸及纸制品行业市盈率 25.6
珠宝/银器行业市盈率 25.7
科技设备行业市盈率 26
公路运输行业市盈率 26
半导体行业市盈率 26.1
博彩业行业市盈率 26.6
通讯设备行业市盈率 26.7
电子设备/控制设备行业市盈率 26.9
供水行业市盈率 27.7
零售-药店行业市盈率 27.9
饭店行业市盈率 28.3
商业服务行业市盈率 29
电脑硬件行业市盈率 29.5
零售-超市行业市盈率 29.6
煤炭业行业市盈率 29.7
零售-科技产品行业市盈率 29.7
软件/编程行业市盈率 30.4
电脑储存设备行业市盈率 30.7
化工生产行业市盈率 32.4
航空公司行业市盈率 33.2
轮胎行业市盈率 34
医疗设备与用品行业市盈率 34.2
电脑服务行业市盈率 34.3
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市盈率 34.4
零售-专业行业市盈率 35.4
房地产机构行业市盈率 36.4
生物科技/制药行业市盈率 37.7
音响/影视设备行业市盈率 38
广播/有线电视行业市盈率 38
油汽服务与设备行业市盈率 38.6
金银产品行业市盈率 41
电脑网络行业市盈率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