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启动后,一大批零售概念股跟随启动,于是现在出来了一个新消费概念。到底什么是新消费?为什么这么搞?线上线下模式如何确立?马云为啥说电商终将消失?看了不少评论文章,可是基本都在那里胡猜、乱说,从我自己看来没一个说到点子的。这里,把我对这些焦点的逻辑认识总结归纳一下。希望大家挑错、批评。
文笔不好,内容太多,我尽量简单的把逻辑说说,读到不懂的概念大家可以去搜索。
首先,目前我们人类正站在一个变革的关口,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对生产力的重新认识。无疑这次变革,阿里现在是走在前端的。当淘宝做大后,他们发现了因为生产力进步导致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位,并由此推演出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步步的布局。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开头提到的那些方向点、那些概念。
这里先说几个布局,信用系统是芝麻信用(中国目前8家征信机构,比如还有腾讯征信等)、阿里外包(自组织分布式劳动平台)、淘工厂(分布式生产资料平台),零售通和诚信通(需求扩展平台。其他企业的还有
京东 新路通、掌合天下、惠民网等)。
现在切入咱们说的所谓新销售概念,从最早的线下生活销售,到了电商时代,直至现在的重新走回线下。如果说前面两个时代,是把注意重点放在营销推广上面,而最后时代阶段,却是把注意重点放在改变劳动方式上面,即,一个新语句“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才是走向线下的核心目的。而推动这个目的成功的途径就是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就是,你需要什么模式的物品就可以把想要的模式告诉生产者。这句话挺好理解,但是实现起来非常难,因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生产主体必须改变生产方式的问题。改变生产方式的方法就是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化。很难吧?呵呵。
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生产环节细化的初级基础。但是要推动这个生产方式大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推动力。这个动力主要来源于人们大规模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即,消费就是生产。当消费变相等于生产之后,那么具有推广作用的电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不知道朋友思维转过弯儿没有。
个性化定制不是一个人推动完成的,是需要社会所有人的参与,这样由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出生产主体的生产方式自我变革。这也是马玉提到的“很多企业将会被淘汰消失”的含义。
这时线下销售就成了这一系列改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好多电商平台汹涌向下发展,于是新零售概念忽然诞生了。
这些零售端承载的是收集个性化定制数据的作用,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信用特征数据的收集节点。零售端要在消费者和细分后的生产平台之间搭建信息桥梁,这才能完成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化过程。比如,从前你需要一件衣服,而衣服对应的是单一的生产厂家。现在你需要一个想要的衣服,这个衣服对应的是一系列生产厂家,这些厂家包括生产领子、扣子、袖子、染色、整体缝制等等。我这个例子很简单,能帮助理解就行。
本文的各种方向点相互联系产生的各种逻辑和推演要说起来就太多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详述了。上面介绍的也是简单的逻辑主线,帮助理解人们谈论的新零售概念。
写到这里,感觉差不多说清楚了吧?应该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