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人中签星源材质,并于今日加仓该股。据此买卖,盈亏自负。股市有风险,千万别入市。主要看好此股是锂电池板块的真龙,绝对的龙一,没有之二。星源材质有实力成为和日美三分天下的隔膜市场,100亿市值附近感觉值得拥有!·
文章重点·
陈秀峰:目前很多客户的订单我们都交不了货,供应持续紧张。现在我们一直面临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应该说星源材质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将是一个持续扩大规模的一个状态。星源材质陈秀峰:放弃暴利代理坚持自主研发约见·资本人 12月08日13:56
摘要
陈秀峰所做的,是隔膜。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内层组件之一,隔离正负极,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离子通过。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能。
隔膜,锂电池的四大材料之一。
最初,国外公司垄断,他只做代理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他却把赚的钱全部投入,坚持自主研发;
而今,产业崛起,势如破竹。
本期《约见?资本人》独访 星源材质董事长 陈秀峰
陈秀峰所做的,是隔膜。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内层组件之一,隔离正负极,阻止电子穿过,
同时能够允许离子通过。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能。在现场,陈
秀峰介绍,质量不好的隔膜还有可能引起电池的爆炸。
陈秀峰:电池主要有四大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而隔膜是最关键的内层组件。隔
膜有很多纳米微孔。当电池温度升高,隔膜微孔就会塌陷,形成关闭状态,阻断电化学反应。
如果这个隔膜质量不好,它的造孔不均匀,存在一些大孔,那么这些大孔就关闭不了,无法阻
断电化学反应,正负极发生短路,电池就会发生燃烧爆炸。
记者:隔膜进入壁垒很高,您一开始做贸易也是很不错的,怎么就想到走上自主研发?
陈秀峰:星源材质前身是一家贸易公司,从2000年开始做国际贸易,当时贸易比较容易赚钱。
在从事贸易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隔膜,当时全球大概就三家生产商,美国的Celgard 是干法
的代表,日本的Asahi是湿法的代表。它们基本垄断了全球市场。到2003年,锂电池正极、负极
和电解液都实现了国产化,但隔膜一直依赖进口,受制于人,所以价格也非常高。当时制造隔
膜的PP、PE原料,大概2万多元/吨,但是做成隔膜后价值达到300多万元/吨,完全是暴利。而
且小锂电厂还买不到隔膜,
日本厂商要求先款后货,要求提前45天打款,还要审定你的资质,
禁止用于军事用途。所以我们一是从隔膜本身具有高利润;另外就是从产业安全这个角度。中
国锂电产业是完全受制于人,于是就下决心来做隔膜的研发制造,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进行隔
膜的研究。
记者:这个技术本来国外公司都是垄断的,从什么地方入手做研究?
陈秀峰:我们最初其实是想找日本人合作,但日本人认为这个技术是他们的国家机密,严禁外泄。
于是我们就找到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在高分子这个领域里面,在全国是非常强的。所以从2003年
开始,我们就和四川大学向明教授合作,开始投入研发,到2006年,我们就掌握了湿法隔膜的制
备技术,建了中试生产线。2007年,我们突破了干法隔膜制备关键技术。由于湿法隔膜生产线投
资很大,所以我们在2008年就先建了我们的干法隔膜生产线,
因此星源材质也是全球第一家同时
掌握了干法和湿法两种隔膜制备技术的企业。记者:是不是这个工艺一掌握了,产品马上就供不应求?
陈秀峰:2008年8月18日,我们出产了第一卷膜,也算是中国第一卷干法单拉隔膜,具有里程碑的
意义。因为隔膜制备工艺复杂,技术点非常多,产品刚出来的时候,一些物性指标、外观,跟国外
产品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一旦突破了关键原理技术,不断进行工艺和设备优化,进步就非常快。
到2009年3月,产品正式进入了市场。我们产品第一家供给了中航锂电,2009年5月就进入了
比亚迪供应链。由于星源材质早期是从事隔膜的代理销售,所以我们的客户资源非常丰富,对市场、渠道
非常熟悉,产品得以快速进入市场。
记者:2003年就开始进行研发了,2009年才出现第一个产品,这期间都是在投入,怎么撑过来的呢?
陈秀峰:在这一过程中,星源材质前期贸易赚的钱基本都砸进去了,基于信念一直坚持,不断投入,
投了几千万进去,迟迟不出产品。后来没办法,只能通过股份不断的转让,吸引风投、融资贷款,
来坚持往下做。隔膜是资金投入非常巨大的一个行业,如果最后出不来产品,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
订制的都是专用设备,做其他基本没用。这其中的艰难险阻,不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的。
记者:几千万放进去,有没有晚上有睡不着觉的时候?
陈秀峰:我这个人向来比较乐观,这个问题没有过。
记者:一直都是很坚信这个产品一定能成功吗?还是说中间有想过放弃?
陈秀峰:我们没有想过失败的问题,如果有这个想法,估计早就打退堂鼓了。所以我说要感谢这个时
代,感谢政府。刚好国家也面临一个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国家有相应的一些
新能源汽车扶持的政策,
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隔膜得到广泛应用,给了我们机遇。2014年,mk副总
理携hch书记专门到公司来视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回头来看,我认为只有可能在深圳,
这样的创业故事才可能成功。
2009年,星源材质正式实现了隔膜销售零突破。也就是那一年,陈秀峰等管理层决定迅速扩大规模。
2010年在深圳建成华南基地,让星源材质的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2011年新能源市场井喷,星源材质
迅速获得了天津力神、
国轩高科、万向集团、中聚电池、优特利等优质客户。2013年,星源材质又获
得韩国LG化学的青睐,成为其锂电池隔膜供应商。而这也实现国产隔膜出口零突破。
记者:接下来重点是发展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陈秀峰:我想应该是两个市场都要齐头并进。因为我们主要是服务于动力电池大客户,由于他们近2年
扩产的速度非常快,
现在我们一直面临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今年1月份,我们跟
合肥国轩高科合作,在合肥新建生产基地,满足它的配套需求。我们还有很多国外客户也在进行产品的
认证,将很快进入其他国外客户供应链。为满足国内外这些大客户需求,
应该说星源材质在未来的三年
到五年,将是一个持续扩大规模的一个状态。记者:我们公司的隔膜跟动力电池这块增长的幅度,你估计是怎么样的?
陈秀峰:2015年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中
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增长幅度达到4倍,造成车载动力
电池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带动动力电池隔膜市场也是供不应求。从十三五开始,仅中国新能源汽车规划
发展路线来看,动力电池的增长,每年基本上是30%到50%的幅度,隔膜需求未来这几年的增长也差不多
是这个这个幅度。
记者:新的加入者会有顾虑吗?
陈秀峰:目前我认为,暂时我们应该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竞争对手也在加速进步和布局。当然,
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仅靠一个企业,可能需要一群良性竞争的企业。我想他们的进步会促进星源
的进步,星源的进步也反过来会促进他们的进步,这样整个产业可能就会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我们虽
然现在处于国内行业领先的地位,但是整个全球市场,主要还是国外的制造商,60%市场份额还是日本、
美国和韩国企业占据,。所以星源材质还有很大的空间参与国际竞争,抢夺国外厂家的份额。
记者:上市以后有什么新的打算?
陈秀峰:目前很多客户的订单我们都交不了货,供应持续紧张。上市以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在动力电池隔膜
这一块加大投入,加快扩产的速度,缓解供应紧张局面。另外我们也会在其他高端功能膜这个领域里面进
行一些研究探索,尤其是进口替代的一些功能膜,比如说我们的光学膜、水处理膜、透析膜。星源材质将
定位于功能膜这个领域不断发展。
记者:那就是已经不仅仅在动力电池这个领域。
陈秀峰:是的。在功能膜这个领域里面,因为很多都是高分子微孔膜,关键造孔技术平台我们已经建立,
虽然都是这个微孔控制技术,但是它的应用领域可以不一样。
所以我想在未来,在功能膜这个领域,星源
材质的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记者:现在动力电池隔膜还供不应求,就开始想新的盈利增长点了?
陈秀峰:道家的老子有句话叫“盛极而衰”,任何产业、任何产品都有这么一个发展的周期,你在好的时候
就要想到不好的时候,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未雨绸缪。所以我们要做好布局,而且必须要提前布局。
其实,在几年前就有很多公司找星源材质谈收购,估值也不低。但陈秀峰一直在等待。2016年12月1日,星源
材质终于成功登陆创业板。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等这么久,他回答,怕别人干不好,自己对不起这个产业。
“还是自己干放心一点”
记者:您对这个产业还是有自己的使命感在身上?
董事长: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有的。作为中国人,凭什么我们就只能去做鞋子、做玩具、做衣服,我们当然可以
做高科技产品,我们不但可以做,我们肯定还可以超越他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材料领域这一块,
中国目前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没有产生出陶氏、
杜邦、3M等让人耳熟能详,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企业。
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星源材质应该去尝试一下,可以去努力发展一下。
记者:您觉得星源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
董事长:我想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文化。我本人总讲,我们只要能看透两本书,走遍天下都
不怕。一个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一个就是《mao*选集》,这里面有思想和智慧,也有大量的方法论,战
略战术,怎么去应变所有的,各种各样复杂的形势。
记者:现在看您走过来的这些路,现在是什么感慨?
董事长:其实也没什么兴奋感,我觉得都是很平常的,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