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9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赵老哥在股吧惜字如金,很少发帖,除了说过股票是最简单的东西,还曾说过股票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上涨全是资金推动型的,所以所有的技术面、基本面、政策面等逻辑都要归到资金面上。
但是,我们却惯上把逻辑归到主力上(我曾经也是这样),缠师曾说过:市场没有庄家,只有输家和赢家。其实一只股票的上涨并不是主力的刻意安排,而是因为共振效应。共振效应指的是题材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的高度吻合,才有了资金面,也就是各路资金(技术派、基本面派等)的认可度。
因为只有共振了,多方资金才会赶到,此时有号召力的资金进行点火才能达成共识,形成了合力,情绪才有被点燃的群众基础。此时部分后知后觉的人恍然大悟涨起的原因,他们感到悔恨了,稀缺效应和一致性预期就来了,有一部分人就会开始抢了,先进资金就有对手盘接了。所以,有时候说散户才是主力,所谓的游资主力有时反而是跟风的散户。
总之,不论是题材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都是为了寻找撩起后入者抢购情绪的共振点。
更具体说股价的上升本质上情绪导致资金驱动的,也是一个心理博弈游戏,而其中不外乎是判断当下场内的资金以及场外的资金为了争取最大利益而怎么去做,然后你做出先于他们的对策去应对。即如果你判断明天早盘他们会跑,那你要抢在他们前面跑;如果你认为这样的一个题材有巨大想象力,能形成合力和共振,那么就买进。
如果认为主力能控制一切,那么意味着在接盘的时候会受心理的影响,会找个理由告诉自己说主力在打压收集筹码或者在诱空。而股票价格的运动本身是博弈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影响股价的共振因素以及预判参与者的最大利益行为,而不是单方面地用阴谋论去猜测主力,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具体赚钱?怎么避免成为接盘侠?什么时候该打板?什么时候该撤退?又什么时候不该打板?
答案是量化,很多量化的数据看起来属于事后数据没啥作用,但为什么很多著名游资都把赚钱效应、连板家数等这些量化的指标视为法宝,当成是情绪的温度计呢?因为这就像“天气预报”,当这些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时,情绪不行了便可从容撤退。投资是概率游戏,量化是胜率的保证。量化的根本思维就是只做大概率,本质上和我本科时的数学老师杨威老师的贝努力操盘法一样,做大概率赚钱的交易。
注:这篇文章肯定有不对的地方,就像我看自己半年前的文章感觉很蠢一样,而且我炒股也才半年左右,由于管不住自己的手,并没有赚钱,账户一直亏钱,说这些或许有些道理或许是意淫罢了,完全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还有根据我每天两个小时的量化复盘总结:最近两个月的行情就是有题材打题材第一板大概率赚钱,题材熄火的时候是权重股会大概率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