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工业重镇,大连市转型升级的动力尤为紧迫,因而催生了上市公司“腾笼换鸟”的景况。据上证报记者统计,从2014年底至2015年,大连辖区26家A股公司中有10家发生过卖壳重组、跨界收购资产等交易,这一比重在东三省首屈一指。
综观这些重组案例,都遵循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轴。
近日,上证报记者深入大连,采访了当地企业及政府部门,探求大连国资改革的门道。值得一提的是,
当国企的转型脱困与国资控制权产生矛盾时,大连主管部门的态度独树一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大连本地企业即便卖壳也依然留在大连,同时会将不少有实力的
新兴产业引入大连,为当地税收作贡献,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当地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对卖壳企业来说,获取资金后可以继续培育产业,未来经营得好可以再上市。无论是借壳还是IPO,都是市场化的行为,只要合法合规,有利于全体股东的利益,就不应加以干涉。”
对于国企转型脱困,大连市政府拿出了坚定的态度与魄力
从顶层设计看,大连市在2014年底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国资
国企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连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随着实践深入,细化的工作重点逐步明确。
谈到本轮国企改革时,大连国资监管部门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资、引智、引技术。”在他看来,不能无原则地搞股权多元化,但是若将企业控制权作为改革壁垒,也无法放开手脚。“接下来,
振兴东北需要靠民资。”
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从客观条件来说,东三省国有企业普遍属于传统产业,若要保障控股权不能变更,可供腾挪的资源有限,引入民资是大势所趋。
创新国资监管体系也是当前大连国资改革的重要任务。实际上,大连早在2005年就组建了大连国投集团,并参股了*ST橡塑和
大连重工。
大连国资监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该平台组建之初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经过多年实践,目前逐渐走向国资运营管理平台,负责资本运作、股权运营管理等。有利于国资委腾出精力专注于产业布局,不再忙于审批事务。”
“海阔凭鱼跃。”当国企改革成为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构件,当“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国资的改革足迹可能勾画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