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周报:盘面政策导向明显,煤炭价格恐将承压 期市评论 方正中期 2016-11-14 17:20
本周动力煤主力合约阶梯式下挫,有盘面转向的意味。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港口每日报价不再更新,从坑口传来的价格来看,现货依然在上涨。而铁路运费又有了不同程度增加,现货和盘面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进口煤现货报价还在上涨,海运价格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下游电厂方面,六大电厂煤炭日耗继续走强,存煤可用天数微幅减少。
煤炭“中国结”:去产能目标完成 曾被终结的长协价却回潮 产经要闻 11月14日 09:43 经济观察报 李紫宸
黑色产业链上的人们,乃至整个
大宗商品市场的人们,正在将目光同时聚焦在煤炭的身上。从5月到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上演了一番史上罕见的快涨行情,交易市场上,无论是原煤,还是煤炭化工产品,全部一再冲高。现货世界以及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们,兴奋而又有一些迷惘。
11月8日,四家煤电央企坐到了一起,签署了一份对于整个市场都显得意味深长的煤价长期协议。这一份合同,将5500大卡动力煤的基础价定在了535元/吨。当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6元/吨,而现货市场部分地区的价格高达700元/吨以上。
这样一份定价又定量的长期协议,不仅在时间上来得比往年更早,与以往一单一议价的状况也大有不同。促成这份交易达成的发改委希望,借助这样的先行先试,能够对接下来的煤炭市场高涨行情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幕。自2012年以来,动力煤、焦煤随着实体经济一道告别了快速增长、扩张的轨道,归入平静,并饱尝了刹车转轨带来的阵痛:一些曾经辉煌不已的煤炭企业纷纷告亏,资金链吃紧,产业链上的老板们纷纷弃煤转型。一时间,煤炭成为中国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两个行业之一。政府随后启动了一轮严厉的去产能至今仍在继续,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场产业手术,带来一个焕然一新的煤炭行业。如果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成绩看,到目前为止,煤炭的去产能行动成效显著。
但此时,人们发现,局面翻转了。从企业到政府,从上游到下游,从市场到政策,几乎都翻转了。时间和节奏,快得有点让各方都措手不及。
11月8日的煤炭长协,是发改委召开了多达七次以上煤炭价格专项会议之后的成果。6年前,发改委通过一份文件终结了一年一度充斥着“顶牛”、“违约”、“扯皮”等戏剧色彩的煤炭订货会。6年后,在冬季用煤高峰来临时,在市场“煤飞色舞”时,在2.5亿吨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时,煤电长协重回舞台。
2016年的第二份长协很快到来。11月11日,神华、
中煤能源与华能、大唐、国电公司签订了电煤中长期协议,协定中长期5500大卡动力煤依然定在每吨535元的基准价,同时约定后续将参照市场变化按照各方分担的原则相应调整。
两周后,也就是2016年12月1日,全国性的煤炭交易大会将在秦皇岛展开,这是此前的煤炭订货会向市场化演变的产物。按照往年的惯例,各大型煤炭企业将就煤炭价格和交易量与用煤企业展开谈判。近几年,随着煤电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召开大型煤炭交易会的几率已经大为减少。
这期间,企业双方的煤炭交易价格开始变得越来越灵活,合同几近失去了作用,双方的煤炭实际执行价往往还是随行就市。
没有人能预料到2016年的煤炭交易大会上会发生什么,同样也没有人能够预测接下来企业和资本投机者会做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煤炭去产能和煤价异常波动的博弈的仍将给有关部门带来考验。
这是一个独特的煤炭故事和一个离奇的轮回。
重回“长协”
11月3日下午,发改委价监局召集了5家煤炭生产企业,召开了一次关于规范煤炭企业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会,这是自今年9月8日以来,不到60天里发改委有关部门召开的第七次煤炭专门会议。
11月8日,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经涨到了606元/吨,六个月前,这一指数尚停留在389元/吨。10月,上海煤炭交易中心公布数据显示,山西焦煤集团共计上调价格5次,潞安集团10月共计上调价格6次,进入11月,价格在继续上调。期货市场上,所有其他期货品种一时让位,人们将目光共同聚焦于煤炭,讨论着应该做多还是做空。
当天,在北京华电大厦,四家煤电央企——神华、中煤、华电、国电投坐到了一起,签署了一份特别的煤炭价格协议。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煤炭长期协议:与以往煤、电企业签署的“定量不定价”、“一单一议价”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合同将5500大卡动力煤的基准价定在了535元/吨,为期三年,每年一议价,同时允许双方根据市场行情做出一定比例的浮动。除此之外,长协将通过约束机制保证协议的履行。该协议在下个月即将开始正式执行。
事实上,在这份合同签署的前后几天当中,发改委的身影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与调控煤价相关的多个不同场合。从四家央企合同签约的现场,到鼓励企业签署中长期协议的发布会,从秦皇岛港口的调度现场,到郑州商品交易所,乃至太原的煤炭指数发布机构,发改委的相关司局以马不停蹄的速度,奔忙于此轮煤炭价格调控。
与此同时,去产能依然在按照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即将完成本年度的收尾工作。11月9日,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表示:“煤价的过快上涨并不能说明去产能已经到位,煤炭去产能的决心不会动摇,近期的价格上涨,是阶段性需求变化带来的结果,投机炒作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在上涨过程中客观存在。”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主任郝向斌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价格在阶段性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上涨,炒作的因素则在后续的行情中跟进。但归根究底,国内煤炭贸易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定价机制,是此轮价格上涨的关键原因。”
11月9日上午,发改委召开了一次关于鼓励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将这次的签约定性为“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根据过往经验,要确定年度数量、价格以及运力等要素,大型煤电集团往往要经过几轮接触才会签订最终的合同,并且总体上遵循定量不定价的原则。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今年煤炭市场形势的复杂,煤电双方都希望在对己方有利的时点签合同,预计双方的拉锯战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激烈。
但11月8日,四家煤电央企的合同有所不同,四家央企的长协很快签订。
11月8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606元/吨,四家企业535元的协议价比之少了71元/吨。次日,对于这一价格的热议便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同时发酵开来。”此前发改委的约谈,使得无论是神华、中煤还是华电、国家电投,都觉悟到自身已经很难决定价格。在当前高煤价的情况下,维持一个合理的盈利水平对双方都还算能接受。”一位煤企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说。
遏制上涨
发改委充满了信心,相关官员表示,煤炭价格在过去一个月以及接下来的持续、多重调控之下,很快会见到效果。“煤炭的基本面也不可能支撑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在1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说。
根据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去产能通报会上发布的信息:截止9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这意味着至少有2.24亿吨的煤炭产能被清理,距离年度总目标2.5亿吨已经不远。在此之前,截至6月底,煤炭去产能完成情况是29%,截至7月底完成进度为任务的47%,截至8月底则急速完成了60%。
10月25日当天,国家发改委召集了22家大型煤企召开有关煤炭去产能保供应的会议,主要就是针对目前的煤炭供应缺口问题。按照市场的估算,四季度的煤炭缺口仍然不小,煤价也会继续上涨。在次之前,针对涨价,发改委已经于9月29日下发文件要求释放部分先进产能,其中85%是国有煤矿。
11月9日上午,发改委向外界给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到去年年底,全国煤炭产能总规模在57亿吨,考虑到今年去掉的近3亿吨,还有54亿吨产能,其中通过实施减量化生产储备的6亿吨产能,具有很强的调节弹性。而近一个多月来,通过实施先进产能释放措施,煤炭产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9月份当月产量日均环比增长2.9%,10月份主要产煤地区煤炭产量又有了进一步提升。
按照发改委的预测,这样的产能释放,很可能将持续到北方供暖季的结束,年初定下的276个工作日机制,将允许一部分先进产能调节至330个工作日,许昆林说,“相关文件很快就会印发下去,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将根据供需形势变化,研究建立先进产能释放的长效机制。这一部分产能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只要经过省级以上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可,合法合规,而且安全有保障的产能就可以有序的释放出来。”
276个工作日的由来是: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炭安监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16年开始,全国所有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生产能力,即直接将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276除以330)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同时,为防止超能力生产,保证职工正常节假日休假休息,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
不过,与不断上涨的价格和日趋紧张的供需相比,276个工作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9月底,发改委接连启动二级与一级响应机制,每工作日增加煤炭产能规模扩大至50万吨。此间,发改委运行局有关负责人称,7月、8月和9月前20天,电煤快速上涨,致使煤炭供需在较短时间内从基本平衡转向部分地区供应偏紧,市场煤价出现加快上涨的势头。
上述发改委负责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有条件有序部分安全高效先进产能,适当增加产能投放。符合条件的煤矿,可以在276至330个工作日之间产能,没有参与产能的煤矿仍要严格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
铁路运力在加大,10月份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7亿吨,同比增长6.6%,11月第一周煤炭运量完成近4000万吨,同比增长10.2%,增幅进一步扩大。这背后,是发改委和铁路部门对运力的协调加大了力度。
除此之外,港口存煤在运力的优先支持下大幅度回升。11月9日,发改委召集了晋陕蒙煤炭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铁总、秦皇岛港务集团等部门就增加煤炭运力,加大电煤拉运力度,做好新增运力与有效资源的衔接等工作召开专题会议。
发改委对港口煤炭库存和运力的高强度介入背后,是因为在发改委看来“大型中转港口在煤炭供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稳定市场平稳价格很重要。”
查找根源
期货投资者始终密切关注着发改委的动向。从8月份开始,大宗商品的投资圈中,人们开始纷纷议论起煤炭相关的品种,而在关于煤炭后续价格走势的讨论中,政策的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制着投资者的神经。
11月9日,发改委相关司局来到郑州商品交易所,按照此前业内流传的国家发改委的通知,此次调研的主题是“关于开展动力煤期货查处违法违规交易专项调研”,此举旨在了解和应对近期动力煤期货和现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征询下一步稳定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建议。当日,新动力煤ZC1701合约以跌停报收,为今年首次。
当天,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卢延纯表示:“近几个月来,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已经偏离了基本面。发改委也接到了有关方面的反映,市场上存在着投机炒作的行为,对市场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发改委已经派出了调研组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目前调查工作还在进行当中。就我们初步掌握的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此前两天,发改委相关司局来到中国煤炭交易北方重镇太原,就山西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编制的汾渭CCI动力煤价格指数进行调查。随后的11月8日,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暂停CCI5500和CCI5000两项煤炭价格指数的发布,原因是“指数形成不严谨,只反映了部分现货交易,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价格,引起近期煤炭市场价格产生不必要的波动。”
11月9日,发改委在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CCI5500和CCI5000指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对原始数据来源审核不严格。该信息公司仅凭市场信息员的口述报价确定最终的价格指数,比如调查人员调取了11月1日的数据,对于构成当日指数的6笔成交价,采价员均不能提供任何一笔的成交记录和凭证。二是编制过程不严谨。调查人员发现,在指数编制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录入错误的低级的错误,这样也会导致最终的指数失真情况存在。三是数据代表性不强,数据的覆盖面不全,其现货价格指数仅仅反映了全国煤炭市场成交量的25%。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主任郝向斌参与了发改委对山西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汾渭CCI动力煤价格指数进行调查。此前,郝向斌去了秦皇岛,先后两次对那里的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进行了调研。他说,“煤价上涨首先惯于看秦皇岛环渤海价格指数。通过跟相关的港口企业进行座谈,分析并确认了环渤海指数的上涨属于被动,紧接着运销协会协同发改委便奔赴调太原对汾渭能源价格指数的调查。”
郝向斌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在基本面出现阶段性短缺之后,炒作因素在后续的价格上涨过程中的确影响很大。”
但郝向斌接着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说:“如果将炒作归因于指数的发布机构,恐怕还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事实上,价格可以暴涨的症结在于,国内煤炭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问题。 应该说,是基本面决定了供需失衡的性质,贸易结构决定了价格失衡的程度。“
郝向斌说,“从贸易结构看,煤炭交易市场中,长协占一部分,根据指数价格走的占一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是自由竞价。长协部分的价格,会跟随现货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只是浮动的幅度要小于现货。长协之外,占据相当一部分的大企业交易,价格则是完全按现货市场价执行和配置,这部分同样没有参与竞价。而现货市场的价格,则与煤炭价格指数密切相关。”
在郝向斌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参与竞价的煤炭交易体量在国内煤炭的总交易体量当中占比太小。在自由竞价部分体量较小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买卖双方的失衡,造成价格大涨大跌。指数由此跟着大涨大跌,最终带来整个煤炭产业链的强烈反应。”因为参与竞价的体量小,中间商就很容易借机炒作,提升竞价的价格,这种买卖双方价格失衡的程度是远大于整个市场的产品供需失衡度的。
郝向斌告诉经济观察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正在就煤炭贸易结构问题做研究报告。与此同时,远在山西的汾渭CCI动力煤价格指数正在应发改委的要求在进行进一步的整改,整改的内容当中重要一项就是,将要增加CCI动力煤指数的样品量和覆盖面,积极与国有重点企业合作,确保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现货交易市场价及时纳入指数计算系统当中。
煤炭价格新变化对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启示?2016年11月14日06:23
新华网煤炭产能问题关系着未来的能源结构体系的变化。
煤炭作为我国化石能源的代表,在现有的能源供给体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过去一个时期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政府在去过剩产能政策上做了调整,似乎去过剩产能措施已经起到了实际效果,但政策调整之后煤炭产能会不会再次出现反弹,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煤炭产能问题关系着未来的能源结构体系的变化,代表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这次煤炭价格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众多因素在起作用,从这次煤炭价格变化的局部现象,我们也需要反思中国的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方向该如何把握。
扭曲的市场心理预期,让价格脱离实际供需关系
发改委最近针对煤炭价格过快上涨时称不排除投机炒作成分,目前煤炭供应基本面稳定,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支撑。这是官方对于煤炭价格新变化的一种判断基调,但是在前一段时间还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煤炭行业,突然逆天似的接连涨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投机炒作。
诚然,投机炒作成分是价格上涨的助推剂,但不是唯一诱因。11月2日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7元/吨,环比上行14元/吨,继续刷新年内最高纪录,且连续十八期上涨。11月9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6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从数据上看结束连续十八期上涨局面,对于发改委而言肯定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个被业界形象地戏称为“煤超疯”的局面,其实不是倒在市场化竞争的规律下,而是被接连的增加产能释放、加大铁路运输能力等政策调整抑制了过快增长,实际上仍属于行政指导下有局限的竞争格局。
从煤炭价格的新变化中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产能与市场容量间出现了新变化,尽管目前煤炭行业的供应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市场需求量不能仅仅理解为供需间的实际需求,还应该考虑到供需双方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的市场容量的判断,合理的市场心理预期有助于推动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反之,扭曲的市场心理预期则会导致价格脱离实际的供需关系,致使其非理性变化也就属于情理之中了。
就煤炭行业而言,从供需双方来看,影响心理预期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它们对于自身成本的控制,加上前一段时期政府去过剩产能政策的作用及相关措施,使得煤炭企业的负担减少了不少,企业本身的活力得到了短暂恢复,加上对煤炭市场容量的判断,企业的自信心增强了。对于煤炭消费者而言,尤其是火电厂、热电厂等严重依赖于煤炭的用煤大户,经过政府去过剩产能的政策和措施,对于煤炭原料减少导致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使得自己的成本增加担忧就增加了,再加上季节性气候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新情况,就会产生交易宜早不宜迟的心理预期,在去产能政策未改变之前,最终也会加剧煤炭价格上涨。
从煤炭价格变化思考我国的能源格局现状
煤炭价格的变化原因,除了供需双方心理预期的变化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存在以外,更深层次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目前我国能源结构的现实状况。我国能源结构目前仍以煤炭为主,但从供给的未来趋势看,因为煤炭的不可再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成本较高等客观特性的存在,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步减少。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预期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至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至4.8%,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年均增长5.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7.7亿千瓦,其中
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达到2.1亿千瓦以上。因此从总量上,十三五期间仍然难以改变能源供给侧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关于能源供给侧结构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看总量,更应该注重增量的变化。太阳能、风能等
新能源比例的再度增加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新能源在供给侧的地位逐渐在上升,相应的,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地位在下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的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中,的确存在行政指引作用落后于市场竞争规律作用的情况,加上自然垄断行业或者游离于自然垄断行业边缘的一些行业,受到行政作用力惯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产能过剩。这也是国家在能源结构体系调整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弱化能源需求侧响应变化的内在原因,因为行政作用力对供给侧的效果很明显要大于需求侧,而且能源供给侧企业多数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调整起来会比较便捷,且阻力尚可承受。
能源供给侧优化,最起码要保障输送通道畅通
就我国的能源格局变化而言,从大的趋势看已经十分明确,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的能源消费还需要依赖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加上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对于能源消费问题,大众也从一味追求低成本消费,慢慢演变成了可以在合理的负担下承担新能源部分过高成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最终会助推能源消费观念的向前发展。从人们对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选择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随着新能源利用过程中成本的减少,能源需求侧的新变化呈现的是一种利好局面。但仅仅依靠需求侧的环保意识觉醒显然不能够构成完善的能源供需市场交易格局,在整个能源体系当中,需求侧的利好变化,还是要依赖于能源供给侧的完善。
煤炭价格上涨背后,也很大程度在于我国能源供给侧中新能源供给的缺乏。无论是从装机容量上,还是从实际发电量上而言,与火电厂为代表能源供给者相比,新能源的利用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的比重,这其中还包括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用率、厂用电锅炉改造、生活取暖方式改变等多个指标,很难做到确切的量化,即便是15%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对于能源消费模式的改变还是缺乏根本性的动力。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仍然占据中国能源供给侧的主导地位。
在能源供给侧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占比更应该放在实际使用量上,就新能源发电而言,其指标应该放在实际发电量及电能的消纳上。最起码要保障能源输送通道的畅通,以便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无法就地消纳的情况下,能够畅通地输向经济发达的高耗能地区。更长远的定位应当是在能源供给侧完善的情况下,考虑
能源互联的国家、区域间的能源输送。能源输送通道的畅通是能源供给侧进行市场化竞争完善的必要前提,如增强煤炭的铁路运输能力、高电压建设等,其实就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能源输送通道。
细数煤炭发展背后的规律和博弈,也可一叶知秋
煤炭价格出现的新变化对于我国的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除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外,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行政干预作用的优劣。我国煤炭企业的股权结构多数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在控制权上行政效能往往大于市场作用力,其有利的一面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市场长期实现不了的局面,比如煤炭去过剩产能,只要形成足够的行政压制力,就能够实现控制煤炭产能问题。其劣势在于,行政作用力的惯性往往大于市场作用力惯性,政策一旦执行,就有可能脱离市场规律,而当市场规律一旦情绪化展现时,往往会造成现实与市场脱节的局面。在煤炭供需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煤炭价格却脱离了基本面,以此来看,我国的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际措施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可能会造成能源供给“短缺”的现象,这个时候谁来补位,能否完成补位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趋势,也代表着一种必然结果。在煤炭地位逐渐下降成为趋势的情况下,若要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就需要及时的完成新能源的补位政策,对于类似于这种煤炭供需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的“市场缺口”的假想,也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的绝好时机。这是因为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会带动旧的能源供给体系的成本增加,有利于新能源供给体系的构建。
第三,对于旧的能源供给体系当中的原材料生产企业而言,它们需要抓住机遇期谋求企业本身的转型升级。闷声不吭挣快钱无可厚非,但是要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变化也要有及时的应变措施,不能贪图眼前的繁华。居安思危,方能长远。
当然,对于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应该如何把握,仅从煤炭价格的新变化这种局部现象的变化来思考,还是比较片面的,由于能源供给侧牵扯面广泛,利益众多,甚至涉及到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从煤炭价格的新变化及煤炭供需基本面来剖析我国的能源供给侧,显然是有管中窥豹的嫌疑。但是长远看,对作为旧的能源体系的代表的煤炭的发展和演变,如果能够深度挖掘,细数背后的规律和隐藏着的博弈,也权且可以认为是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