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我们的楼市

16-10-17 09:26 1174次浏览
yingniu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上周,一位朋友给我提意见说,你现在写的这些帖子应该好好分一分类,关于股市的,专门一个主帖,现在是《大盘形势》,还可以;关于楼市的,建议你专门写一个主帖,散见于原来各主帖中的旧帖,可以整理归集过来;关于投资理财杂项的,比如汇率黄金什么的,一个主帖;其他和金融没什么关系的,比如读书笔记之类,写不写两可,反正此地爱看的人很少,写的话就归在《杂抄杂记和乱弹》里面。

我觉得他的意见挺不错,准备依计而行。

他还批评说,你这些帖子的标题都太土气,不吸引人。我问他,写楼市的这个主帖,总题目叫《我们的楼市》怎么样?他笑说,一般一般,太文了,一点江湖的气息都没有!我说,那你给说个吸引人的有江湖气的标题。他说,得这么着:《惊天大利空!京沪深房价要崩!买房还是买股?必看此帖!!!》

我说,懂了,开场白得是这个调儿:各位乡亲们弟兄们!老少爷们儿们!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干革命要靠mao*思想,抵御通货膨胀靠买房!所以今天兄弟我来给各位说一段楼市演义,话说:

今年房价涨的猛,

国家出手来调控,

貌似那

股市马上要涨,

楼市说崩就崩!

我劝您

股市如果不涨,

(围观乡亲垫一句:怎么样?)

——那就专等房价挖坑!

朋友大笑说,对路,对路!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yingniu

18-06-08 09:17

1
这几个月在关注北京楼市,看了不少楼盘,有一些体会和认识,很粗浅,供朋友们参考。
  
  房产投资,如果是中长线的话,当然需要考虑区域的基本面因素,而且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说,要注重基本面的潜力。问题在于,区域基本面的中长期情形,基本上只能靠猜,现在很热的区域,将来是不是能继续热?现在各方面配套比较差的区域,将来是不是会有比较大的提升?这些是有不确定性的。北京各区均有官方的中长期规划,由于规划内容的层级各不相同,这些规划的靠谱程度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你只能是推理,将来哪个区域可能会比较热,其实也就是赌。谁知道能不能赌的着。
  
  如果换一个角度,不从基本面潜力来赌,而是从人们是怎么安排生活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来推论将来什么样的房子稀缺什么样的房子好卖,会有更确定的结论。
  
  我和几个首次置业的朋友进行了交流,他们一致表示,在买房这个问题上,有些因素可以商量,有些因素不能商量。
  
  先说不能商量的,或者说是没有多少商量余地的。首先就是买房预算,这真的是想多一万都不容易。统共就这么多钱,现在房价这么贵,不是说你想住哪儿就买哪儿,而是必须考虑买的起哪儿。绝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注定跟不上房价上涨,所以多数人将来是越来越买不起房,尤其是五环里的房。
  
  再一个不能商量的,面积。从我周围这些八零后九零后来看,他们还是要小孩的和准备要小孩的居多。这些家庭,全需要老人给看小孩(全职太太几乎不可能有,因为全是房奴,必须两个人挣钱还贷才行)。所以,至少得是一室一厅这种有两个独立空间的房子才比较得住,标配当然是两室一厅。所以从面积上说,只要预算允许,能买大一点的,肯定不愿意买小的,因为毕竟是两家人在一块儿生活,面积小了实在没法住。
  
  还一个商量余地不太大的因素是楼龄,必须尽量新。楼龄新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物业水平、车位数量、水暖设施的质量,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楼龄新决定了贷款年头足够长,新个三五年,还贷压力就能小不少。
  
  再说可以商量的因素,比如通勤时间。总价低面积大楼龄又新的房源,全在五环外,而且以非地铁房居多,这会导致通勤时间比较长,得早起一点,少睡一点,这对于很多(不是所有的)年轻人来说,是可以将就的。通勤辛苦一点,能住个高大上的新房,也认了。
  
  现实是,面积大的地铁房,除了房山以外,总价没有太便宜的,只有改善性置业的人惦记,首次置业的一般是买不起。如果总价差不多,地段比较好而面积比较小的地铁房是不是抵买,我认为应该是因人而异。
  
  从我认识的一些八零后九零后买上车盘的角度来看,他们主要是这些路数:
  
  A,先买个一居,就小两口住,等准备生小孩了,再换个八十多平米或者更大一点的,为的是老家儿住过来看孩子。
  
  B,低总价的远大新,面积上一步到位。先是小两口住,等老家儿退休了,或者可以来北京了,再生小孩,然后老家儿住过来给看孩子。
  
  同样是上车盘,个人认为A不如B,确实应该一步到位。因为房价越涨,差价越大,如果你的收入水平赶不上房价涨幅,肯定不如一步到位合算。
  
  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他们买房先是根据夫妻俩上班的地点确定一个比较居中的区域,然后顺着这个区域的地铁线往远了找, 要求楼盘离地铁线的终点站不是太远,开车十几二十分钟能到, 同时,房子够大够新,够一大家子好几个人住,而且预算够得着,这样的房源就可以考虑。也就是说,他们的策略是远大新,通勤是开车加地铁。比如原来的一个同事,在望京上班,老公是在老国展上班,俩人买的是顺义杨镇的某小区,离15号线的端点俸伯不远,240的预算,90平米的三室一厅,还够俩人一人买一辆车,开车到俸伯也就是十几分钟。
  
  北京从2009年以后有个9070政策,要求新建商品房小区90平米以下的中小面积房源不得少于70%。我猜政府的本意是想加强50至70平米的小面积房源的供应,因为这样的面积对于首次置业者特别合适。从理论上说,9070政策意味着将来90平米以上的房源会比较稀缺。恁么北京郊区比如房山平谷的90平米以上的非学区房,因为总价比较低,对于很多首次置业者甚至是改善性置业者,均是相当可以考虑的。
  
  这么说来,远大新应该是绝对胜出了,其实不见得。我新近听一个朋友说,还存在这样一个模式:在距离老家儿住的公房小区一两站地的区域内,挑一个楼龄比较新的地铁盘,买个一居室,小两口住,等生小孩以后,每天白天老家儿过来给看孩子,然后做顿晚饭,晚上老家儿再回自己的公房住。
  
  这个策略确实不错。北京的公房小区,绝大多数是在五环内,应该说地段都不算太差。早先认为比较偏远的南五环,这几年也是人气大旺。可以说现在顺着五环路不是黄金地段就是白银地段,所以五环边上的小面积地铁房应该是很抵买的,竞争力肯定不比远大新差,而升值潜力应该更胜一筹。当然如果父母都不在北京的话,比如小两口全是新北京人,还是买远大新比较合算。
  
  这么看来,远大新和新小近应该是个各占胜场的局面,其实又是不见得。我看了十几个新盘的报价之后,才知道现在的地产商对9070政策是怎么领会怎么落实的:十几个新盘里面90平米以下的房源,其中只有一个楼盘提供60平米的一室一厅房源,最低售价300万。另有一个楼盘提供75平米的两室一厅房源,均价5万多。其余的楼盘,所谓90平米以下的房源,一律是八十多平米的,而且大多数是89平米,可着90平米盖,总价就没有低于400万的。所有这十几个新盘,全在五环外(五环里的地块估计已经没有地产商买的起了)。这样的远大新,对于上车盘来说真是高攀不起。
  
  可以这样说,现在北京地面上盖楼的地产商,已经全面放弃了首次置业者,他们盖的房,基本上全是为改善性置业者准备的。这意味着,适合首次置业者购买的面积比较小一点总价比较低一点的房源,将来是越来越稀缺。
  
  我曾认为,北京之所以不会成为香港,是因为北京有低总价的远大新。现在看来,要么北京将步香港之后尘全面进入蜗居时代,要么环京楼市将更加兴旺。
yingniu

18-01-19 21:17

0
去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约为13.6万套,只有2016年的五成。从2009年以来北京二手房成交的价量关系好像有个规律,当成交量减至上一年的6成左右时,提示房价见底。2011年2014年均如此。去年缩量更加显著,如果今年成交量持平或者继续缩量,有理由相信今年北京的房价可能形成见底的拐点。

说见底其实不怎么准确,因为就去年全年来说,北京的房价总体上没怎么跌,平均来说大概只跌了7%。这一点跌幅,用“见底”这个词显得有些过了。可是就这一点点跌幅,对于北京的房价来说,也已经很难得了。

从2010年以来,北京市每年登记结婚的人数,多的时候有17万多对,少的也有16万多对,平均说的话就是17万对。恁么从理论上讲,这17万对新人将产生17万套购房需求。当然这么算有些粗糙,因为这17万对里面,不完全是新婚,再婚的占比大概有三成,新婚的是七成。17万的七成是11.9万,就是说,将产生11.9万套购房需求。这么说其实还是有些粗糙,因为现在房价这么贵,这11.9万对新人不一定全买房。恁么其中会有多少人买房涅?我看过一个数据,说有70%以上的丈母娘认为,“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所以咱们可以合理假定,这11.9万对新人当中,不少于七成有很高的可能性会买房,这大概是8.4万对。他们应该属于首次置业。另外还得考虑5.1万对再婚的,这些人当中会有多少人买房涅?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我没有见过,咱们姑且假设其中的三成会买房(算作首次置业),这样的话大概就是1.5万对。8.4加1.5等于9.9,就是说,北京每年新增的首次置业需求大概是9.9万套。

首次置业需求在潜在总需求中占比大概是多少涅?我看有中介提供的数据说,在有购房安排的家庭当中,首次置业的占比大概是三分之一。乍看这个数据,觉得有些不太靠谱,首次置业的占比怎么会这么低?可是细一琢磨,还真差不多。以我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的经验来说,一个交易链的长度多数为三层(为求简化,只考虑二手房交易),比如A无房,去买B的房,B想换个大一点新一点的,就去买C的房,C想住豪宅或者学区房,就去买D的房,到D这里算是第三层了,他拿了钱去干什么,就不一定,可能是在北京买房,也可能是回老家买房,也可能是移民。这样整体平均算下来,首次置业在交易链中的占比确实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话总需求就可以推算出来了:9.9÷三分之一,约等于30,就是说北京楼市每年的潜在总需求大约是30万套。相对于平均每年23万多套的成交量来说,30万这个数字应该是合理可信的。这30万套房是不是一定在当年完全兑现?不一定。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楼市政策。近些年楼市政策时松时紧,北京楼市的成交量也是上蹿下跳。2016年央行大放水,造就一线楼市的大牛市,北京二手房成交27.7万套,新建商品房成交4.9万套,总量32.6万套。有朋友奇怪了,怎么比30万还多成交了2.6万套?炒房的呗!而去年受紧缩信贷的影响,北京二手房成交大幅缩量至13.6万套,新建商品房缩量至2.69万套,总量才16.3万套,是30万套的百分之五十四,表明有十几万个家庭选择暂时观望,没买房。

这十几万个家庭是不是就完全不打算买房了?你觉得这可能吗?难不成他们是想自己去找块地盖一个?经验表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暂时观望,平均观望期为15个月,也就是说,去年不买,可能今年就得买,今年不买明年怎么也得买了,反正是早晚得买。所以北京楼市有缩量的时候迟早就得有放量的时候,毕竟每年有30万个家庭攥着钱等待时机涅。如果一季度同比继续缩量,恁么北京房价在今年可能还再有几个点的下跌空间,可能在四季度或者明年一季度见底。如果一季度就明显放量,房价基本上就算是跌不动了。
yingniu

17-05-06 14:41

0
在网上看见一个青年购房大数据报告,节选一些内容转载于此:

80%以上的网友认为工作十年内一定要买一套房,购房执念如此之深,可见这是一个全民不在买房就在买房路上的时代。

对于大家关注的购房是否啃老的问题,71%的网友表示购房时得到了父母的赞助, 有30%的网友表示得到了父母赞助房价的25%到50%,9.5%的网友表示得到了父母赞助房价的50%到75%,8.3%的网友表示得到了父母赞助房价的75%到100%。父母出资首付的占73%,同时还有13%的网友是由父母赞助月供,中国青年家长群体力量之强大让人惊叹。只有不到9%的网友表示可以独立承担全部房款。
yingniu

17-03-26 16:23

0
数据

相比北方,南方沿海区域对于婚房要求极高。最惨的是深圳,世纪佳缘发布的“2016~2017年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关于结婚产生的“婚房”“婚戒”“婚车”“婚宴”等相关花费,超过5成的深圳女性认为应全部归男方支出,比例分别为63%,64%,91%和64%。而深圳男性最希望“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项目为“婚房”和“婚房装修”,分别占比41%和37%。

上海也是如此。媒体数次报道,受访的上海丈母娘普遍表示,女儿要结婚,女婿置办一套婚房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接受女儿女婿租房结婚。上海一家老牌婚介所跟踪了最近几年的“丈母娘指数”显示,上海姑娘对户籍的要求,已经放宽到江浙沪,收入、职业也降低了标准,但是房子问题,却从未松口。有套独立的婚房,哪怕小点,一直是结婚的标配。

婚礼聘金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福建,单身女性更是关注房子、收入的问题。百合网曾经发布的一份婚恋报告显示,有66.7%的厦门单身女性认为男方有房才适合结婚,同时46.4%的男性也认为有房才适合结婚。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厦门单身女性要求男方有房的比例,甚至还出现了小幅增长。

作为祖国首都的北京就更不遑多让了。从北京婚房的均价就可以看出丈母娘的强大力量。现如今,北京一套婚房平均要690万了!据麦田房产成交数据统计,近一年(2016年2月-2017年1月,下同),北京中高端婚房市场,平均成交总价约为690万元。上一年(2015年2月-2016年1月,下同),这一数字约为513万,增幅26%。也就是说,仅过了一年时间,“婚房族”花在买房上的钱,就多出了约179万。

当然,向往爱情的小伙伴们也不要以为690万的均价是那么的高不可攀。毕竟在北京能花上千万买一套婚房的富裕人群,大有人在。麦田房产的数据显示,从买房投入上来看,成交总价在2000万以上的(含2000万)约1.7%,成交总价在1000万以上(含1000万)的占比约16.3%;而占比最大的是成交总价500-1000万(含500万),达到38.4%。也就是说,为买婚房拿得出500万以上的人超过了一半!
yingniu

17-01-04 12:01

1
数据

2009至2016年北京二手房各年成交套数

2009 266854

2010 196587

2011 121239

2012 142983

2013 162688

2014  104772

2015 197407

2016 272431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