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妃甸12构造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北倾末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太古界多套地层,古近系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太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触,中生界、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其中,中生界以火山岩、砂岩、泥岩、煤层岩性组合为主,岩性纵向上呈互层分布,太古界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中生界碎屑岩顶部测试产能70 m3/d,太古界风化壳储层测试为水层,储层物性较好,壁芯实测孔隙度可超过10%。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全岩和黏土等多种分析手段,落实了潜山储层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埋藏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局部发育孔隙型储层,但所占比例较低;主测试段存在大量微裂缝,成像测井分析表明在风化壳顶部见到明显的裂缝发育带。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包括构造裂缝、动力变质产生的碎斑内微裂隙、溶蚀形成的黑云母溶蚀孔、长石晶内溶孔、晶粒间孔、晶粒破裂孔等。风化淋滤和构造应力改造对风化壳储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风化作用表现以下两方面:在两个不整合面之下均出现了高岭石的高含量带,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也证实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高岭石;在致密的花岗岩中出现大量长石溶蚀孔。构造应力对储层的贡献表现在中生界碎屑岩中的裂缝及微裂缝系统发育;构造应力对花岗岩刚性晶粒的破碎作用;构造破碎带形成大气水下渗通道,对花岗岩内幕的溶蚀作用。镜质体反射率及黏土矿物分析表明,在进入中生界后,镜质体反射率和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及伊蒙混层中蒙皂石都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演化,反射率最高可达1.3%,远高于上覆古近系东营组的0.76%,反映了潜山曾经历过更高的埋藏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后认为中生界碎屑岩及太古界花岗岩潜山至少经历了两期深埋期,早期发生在中生界沉积之后,这一期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后期发生在古近系沉积之后,目前埋深也超过了3000 m。中生界碎屑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太古界花岗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前的抬升淋滤期—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至近地表的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两期深埋作用对储层的品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造成中生界碎屑岩岩石致密化、碳酸盐化,主要表现在早期的微裂缝被碳酸盐大量充填,粒间黏土强伊利石化,储层孔隙不发育,以超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对太古界花岗岩风化壳,使得顶部含黏土较高的风化壳致密化,造成伊利石大量生成,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以特低渗为主;而对于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内幕的断裂带附近的风化带,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顶部风化壳、高岭石含量高、溶蚀作用强,显示了这种由断裂沟通形成的深埋花岗岩潜山内幕储层的潜力。·作者单位·:中海石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公司渤海实验中心·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渤海海域曹妃甸12构造潜山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臧春艳$中海石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公司渤海实验中心!天津
300452 曹妃甸12构造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北倾末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太古界多套地层,古近系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太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触,中生界、太古界潜山储
0
0
古潜山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油源来源于古潜山外部,经构造断裂、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使不同岩类组成的“潜山”储集体遭受风化、淋滤、溶蚀作用而形成渗透性良好的缝网裂缝系统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而不整合面及断层面等供油通道,则成为古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油气藏呈块状分布,不受层位控制。也称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0
去年的厚度应该很低 都没有公布
0
楼主怎么解释一下 油层厚度,大概超过多少是超预期的?
0
1.2 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
截止目前,在渤海探区内,无论是潜山油气藏,还是潜山气藏,与新生代油气藏和气藏对比,总体上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油质轻。因海域探区已钻潜山,一般埋深都超过2000m,所以,绝大多数潜山所产出的是正常油和凝析油。富含气,气油比高。潜山油气井平均气油比为大
多在1500m3/m3以上。能量大,单井产量高。潜山油气藏压力系数偏低,极易遭受污染。因此,对于潜山钻探和测试,必须采用适应于潜山油气藏自身特点的钻、试技术和保护油气层的具体措施。
2 渤中地区潜山天然气勘探的优势
经过对全海域主要区域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已钻成败潜山圈闭的解剖。与海域其它地区主要石油地质条件对比,渤中地区有着明显的找气优势。
2.1 优势(有利地质条件)
(1)雄厚的天然气资源,具备发现大、中型气藏的物质基础。对于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来讲,渤海海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于陆上任何一个坳陷。在海域内发育有全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渤中凹陷。凹陷面积8660km2,新生界厚度超过10000m,经钻井证实,凹陷内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一套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在凹陷深部位现今R0大于2%,处于干气生成阶段,是探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2)特殊的区域地质背景,利于天然气聚集与成藏。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其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的主干走滑断裂带。由西向东分别是霸县-邯郸走滑断裂带,黄骅-东明走滑断裂带和穿过海域探区的沈阳-潍坊走滑断裂带(即郯庐断裂带的中北段)。因走滑而派生的挤压、褶皱、翘倾等构造变形,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而且,走滑变形强度不同,其控制作用存在差异。在渤海探区的渤中地区,所谓区域背景“特殊”是指它受控于大型的郯庐走滑断裂带。至今海域内发现的两个中型气田,就分布在受此断裂带控制的渤中、辽中两个凹陷区一侧。而且目前四个潜山气藏(田),都集中分布在渤中凹陷南缘。可见,渤中地区具备发展潜山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域环境。
(3)多种沉积环境,发育多套储集层。受大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渤海东西两侧的胶辽隆起区和燕山隆起区大面积分布中、上元古界(包括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等)最大厚度超过10000m。而渤海海域及其南侧的鲁西隆起区,大面积缺失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超覆不整合于下元古-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之上,成为“渤海隆起区”。经钻探证实,在海域探区内既有中生界石碳-二迭系的陆相碎屑岩储层,也有中生界火山喷发相的火成岩储层,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储层及元古-太古界的岩浆岩相的变质岩储层。在上述各类储层中,都有高产油气层发现。 总之,渤海海域前第三系基岩有多种优良储集层。正确判断和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区带,是潜山勘探成败的关键之一。
(4)厚而广布的优良区域盖层,具备大面积封盖天然气的能力。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以后。海域坳陷期发育程度强于盆地陆上任何一个地区。所以,东营组和上第三系明化镇组由厚层泥岩组成的区域性盖层最为发育。其中又以渤中凹陷区为首。
0
渤海古潜山石油勘探的重要进展王毓俊·摘要·:正继渤西海域沙垒田凸起西缘CFD1-6古潜山构造在太古代混合花岗岩获高产油流后,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南部的CFD18-2E古潜山构造和位于渤南凸起西部的BZ26-2古潜山构造又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产层也是太古代混合花岗岩。CFD18-2E构造上的1号井,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覆盖在太古代混合花岗岩之上,构成古潜山油气藏的盖层。该井完钻井深4001.75m,潜山段345.75m,于3656m进入混合花岗岩潜山即见到活跃的油气显示。经井下电视等各种测井方法解释,划分了强风化段、风化段、致密段和裂缝段。分段试油结果为:①3792.5~4001.44m井段,用18.7m/m油嘴,测试日产原油33m~3(比重0.83),天然气1.3万m~3;②3774.53~3820m井段,用7.9m/m油嘴,测试日产凝析油42.12m~3(比重0.70),天然气11.9万m~3。·关键词·: 古潜山混合花岗岩石油勘探潜山构造沙河街组凝析油油气藏天然气沙垒田凸起下第三系
·分类号·:P618.130.8
0
冀东油田南堡潜山油气藏埋藏深(4 000~5 600m),地温梯度大(4.22°/l00m),井底最高温度为223℃,地层压力系数低,为0.96,储层微裂缝发育,气油比大.为满足其储层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研究了抗220℃高温低密度低固相钻井液和抗170℃高温冻胶阀技术.抗高温低密度低固相钻井液选择2种四元共聚物分别作抗高温增黏剂和抗高温降滤失剂,并配合使用SMP和SPNH以及耐温封堵剂FT3000,抗高温水包油钻井液由研制的抗温能力强、抗盐能力好的HWZR和HWFR乳化剂,优选出的增黏剂HVF-H和抗高温降滤失剂HWFL-H与HVS-H等组成,2套体系在220℃老化48 h性能良好,可满足井眼清洁的需要,使用密度范围为0.98~1.08 g/cm3;抗高温冻胶阀实现了起下钻和套管回接过程分隔油气层和保护油气层的目的.目前已钻井22口,8口探井应用了抗高温低固相钻井液,13口开发井应用了水包油钻井液,2口井应用了抗高温冻胶段塞封堵技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确保了全过程油
0
,CFD2-4-1井于 2016 年 7月18日正式开钻,目前钻进到3887m,在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均钻遇到较好的油气显示; CFD1-2-2D井于2016年8月8日正式开钻,目前钻进到2466m,在馆陶组火成岩下段地层发现了活跃的含油气性显示。
0
70米厚的油层,,一般般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