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白皮书》[淘股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智库发布报告称,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人民币,下同),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
虚拟现实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建模、呈现和交互四个方面。2015年以来,虚拟现实消费级产品如头盔、眼镜等不断推出,使其成为电子信息领域最受关注的产业之一。虚拟现实产业有望成为全球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新的通用计算平台。
赛迪智库7日发布的《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援引数据称,国内外多家大型市场研究机构对2020年全球VR产业规模预计在150亿到300亿美元之间;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VR产业在2020年达到400亿美元规模。
报告称,预计2020年中国国内VR设备出货量820万台,用户量超过2500万人,与2020年全球VR硬件市场预计规模28亿美元比较,中国国内VR硬件市场规模将占全球的34.6%。
中国虚拟现实企业现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成熟行业依据传统软硬件或内容优势向虚拟现实领域渗透,其中智能手机及其他硬件厂商大多从硬件布局;二是新型虚拟现实产业公司,包括生态型平台型公司和初创型公司,以
互联网厂商为领头羊在硬件、平台、内容、生态等领域进行一系列布局。
据统计,中国国内VR市场主流设备仍以移动端VR眼镜为主,VR视频内容的开发数量要远多于VR游戏内容。国内VR平台上已有约2700款视频和800款游戏。与此同时,国内VR线下体验馆数量近几年增长迅速,全国已超过2000家。
报告还指出:虚拟现实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军事、制造、娱乐、教育、医疗健康、文化艺术、旅游等,不同行业领域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特点各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或制约瓶颈也不尽相同。
军事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集中于虚拟战场环境、军事训练和武器系统设计与评估等方面,但目前半实物仿真系统多针对单一武器的性能仿真,缺乏武器装备全寿命和全系统设计,体系对抗系统的规模、功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可扩展性不强,功能覆盖不全面,在体系结构、建模、可信度评估技术、标准与规范、仿真环境等技术领域存在差距。
制造领域,虚拟现实主要应用于虚拟研发、虚拟装配、设备维护检修和培训等环节,制约因素包括数字化集成模型技术仍处于概念阶段,创新支持工具缺乏,虚拟加工分析、虚拟装配集成建模、产品数据组织和管理等数字化技术尚不成熟等。
娱乐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游戏、影视、游乐、直播、新闻报道、网络社交等,但
目前影响用户体验的眩晕、易疲劳等难题尚未解决,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性还做得不够。
医疗健康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在学培训、手术模拟、术后康复、药物研制等方面,但目前在产品的精度、可信度、成本等方面尚难以满足普及应用的需求。
其他,在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虚拟现实的应用尚属刚刚起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感、提升认可度,尚需时日。
赛迪智库认为,应把握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以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文化、教育、娱乐和医疗等领域带来的广阔前景为契机,设计虚拟现实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路线图,为产业发展明确思路并提供政策引导。
2、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组织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鼓励开发具有更好使用体验的创新性产品。
3、加快推广行业应用示范。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实施,选取若干领域作为虚拟现实应用推广的突破口,逐步推广虚拟现实应用领域,设立应用示范区。
4、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和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保障虚拟现实产品性能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