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000725大牛股款款而来

17-04-21 11:34 19995次浏览
halain1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先看图说话,将突破5.82十年顶部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19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halain1

17-10-27 10:42

0
600872 前海人寿控股,中长线牛股
halain1

17-10-27 10:40

0
002510 也是特斯拉,早已潜伏,最有期望性板块
halain1

17-10-27 10:38

0
600872突破十日整理平台,603305特斯拉龙头
halain1

17-10-27 10:36

0
随手推600872,603305
halain1

17-10-27 10:34

0
今天交易量非常大,不形成钓鱼线坚决持有
快乐的小猪

17-10-27 10:06

0
今天见顶??量这么大,如何看?
halain1

17-10-27 09:54

0
这两天的A股的太热闹了,全都是因为第三季度的业绩引导的市场。昨天的京东方A和今天的茅台都占有了市场大量的成交金额。可以说白马权重抱团的行情正在加速。很多人去试图预测什么时候大盘出现节奏的切换,这可能会很徒劳。特别是白马行情发动的时候,因为抱团的资金太过集中。甚至到了大鱼吃小鱼发生的那一刻,你都不一定能感知到行情的变化。

贵州茅台和京东方可以说代表了今年两大主线的集大成者。茅台背后的是顶层设计背后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资产重新估值,特别像周期里的钢铁煤炭,在需求没有发生大幅改变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却在不断推高。至今也没有太多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个涨幅什么时候回落,所以资金也走向了极致。很多人会说物以稀为贵,但是再稀有的东西也都会有一个价值空间。就像房价一样,你每年10%的涨可能可以接受,每年100%这事儿就没法搞了。

反过来,京东方更多的是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产能创新升级的一种浓缩。可以说目前电子行业和汽车工业极大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作为举国之力扶植的京东方,在经历很多年的沉浮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市场契机,爆发自己的产能。

单纯的逻辑讲一定是科技创新才能延续国家实力,不过茅台太独特了,独特到很多人已经放弃对他的研究,今天的上涨很大程度是业绩爆表的助推。同时这个天量的换手也代表了长线筹码的松动,后续的走势很可能代表一段时间内业绩白马的走势。可以密切关注,从未来市场的天花板看,个人更看好京东方,毕竟他是要拿出去抢全世界的产能的,面对的是LG、三星这些市场霸主,每一次业绩报表的提升都会彰显国力的提升,所以从信仰上我站在京东方这一边
halain1

17-10-27 08:59

0
2010 年 6 月 30 日,京东方 A ( SZ: 000725  ) 收盘股价为 2.21 元。2012 年 1 月 6 日,收盘价为 1.59 元。而跟随大盘获得了一轮疯牛及闪电熊之后,2016 年 1 月 28 日,京东方 A 收盘价为 2.17 元,仍未出现显著改善。

然而,自 2016 年 9 月开始,公司股价便走出了独立于指数的上涨行情,于 2017 年 10 月 23 日收盘价为 5.25 元。

而此次独立上涨的因素有哪些?沉寂了 6 年多的股价,又要走向何处?

由于各大研报对京东方的基本面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因此,本文换一个角度,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试图寻找到京东方股价上涨的因素。

1、最懂公司的管理层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而对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最为了解的也当然是公司管理层。

当管理层认为公司股价不能充分反映公司价值时,便会采取措施来改善。包括私有化、回购、增持等等。

京东方上市以来一共有两次回购,事后来看,这两次回购方案的抛出,都处于股价的阶段底部。

第一次回购

2014 年 7 月 29 日,公司发布了回购预案,2014 年 8 月 14 日股东大会通过。并于 2014 年 9 月 27 日首次实行回购,2015 年 8 月 13 日回购期满。

(1)回购原因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和证券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司 A 股股价表现偏弱。

截至 2014 年 7 月 24 日,"京东方 A "前 20 个交易日均价为人民币 2.19 元 / 股,市净率(根据 2013 年年报)为 1.05 倍;"京东方 B "前 20 个交易日均价为港币 2.01 元 / 股,折合人民币 1.60 元 / 股(按 2014 年 7 月 24 日港币兑人民币中间价换算),相当于同期 A 股价格的 73.06%,市净率(根据 2013 年年报)仅为 0.77 倍。

公司管理层认为目前公司 A 股及 B 股的股票价格均与公司长期内在价值不相符,公司投资价值存在低估。

(2)回购价格

A 股股份的价格为不高于人民币 2.09 元 / 股(即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的 1 倍)。

(3)回购状况

公司本期回购股份的资金规模不超过人民币 11 亿元。

截至 2015 年 8 月 13 日,回购期限已满。由于公司 A 股在回购期内未达到回购标准,故公司未回购 A 股,回购期限内公司累计回 B 股股份数量为 136,569,831 股,支付总金额为港币 349,876,213.28 元(含佣金等其它固定费用),本次回购期满,回购方案实施完毕。

第二次回购

2016 年 7 月 15 日,公司发布了回购预案,2016 年 8 月 19 日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并于 2016 年 9 月 20 日首次实行回购,2017 年 8 月 18 日回购期满。

"京东方 A "前 20 个交易日均价为人民币 2.33 元 / 股,市净率(根据 2016 年一季度季报)为 1.06 倍;"京东方 B "前 20 个交易日均价为港币 1.82 元 / 股,折合人民币 1.56 元 / 股(按 2016 年 6 月 30 日港币兑人民币中间价换算),相当于同期 A 股价格的 66.95%,市净率(根据 2016 年一季度季报)仅为 0.71 倍。

公司确定本次回购 A 股股份价格为不高于人民币 3 元 / 股(即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的 1.36 倍)。

截至 2017 年 8 月 18 日,回购期限已满。公司回购 A 股 88,692,299 股,共计 2.26 亿元。回购 B 股 265,976,681 股,共计 8 亿港币。

表:第二次回购状况(点击可看大图)



图 1:两次回购后股价走势



2、资金的推波助澜

京东方 A 在第二次回购公布后,股价上涨一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回购上涨阶段。

自公司发布回购预案之后,股价便开始企稳。随后公司于月底发布公司回购进展公告当日,股价与成交量均会出现显著抬升。

直至 2016 年 12 月 2 日,股价上涨至回购限价 3.0 元时,出现了一定调整。

然而,2017 年 1 月 3 日,公司发布了回购进展公告显示,公司在 12 月依然回购了 3000 万元,当日股价再次大涨并突破回购价 3 元。

随后尽管有调整,但是股价再未跌破 3 元。回购限价 3 元的股价支撑预期逐步形成。

图 2:京东方第一阶段上涨



而且在 1 月 3 日,公司股价触及涨停,吸引了专注涨停板的游资介入。

同时,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姚港路证券营业部也出现在了交易席位中。该席位也成为了 9 月份股价突破的推手。

第二阶段:业绩驱动的横盘整理阶段。

在 2017 年 4 月 10 日,公司发布 2017 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业绩大涨,但是股价已经提前反应,呈现出了一波上涨。

同时,公司发布了 2014 年参与定增的三年期股东解禁,市场也并未出现大跌。

随后股价并上涨至 4.2 元附近,随后形成震荡趋势。

在 7 月 27 日,出现了近 9 亿元的大宗交易,折价 5%。由于金额较大,引发市场一定担忧,随后股价开始走弱。

图 4、京东方第二、三阶段上涨



第三阶段:共振形成的上涨阶段。

京东方 9 月 26 日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增长显著。

公司股价大涨,成交额也显著放大。随后在 28 日,公司股价再次大涨,成交量继续放大,完成了技术突破,开启了上涨新周期。

而此次上涨的因素主要有:

(1)三季报业绩良好,业绩改善趋势显著。

(2)市场风格支持。

一方面,市场形成了对业绩确定性高度偏好的风格。另一方面,自科大讯飞大涨以后,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科技主题,受到了市场资金的广泛关注。而大国科技崛起的理念也逐步获得认可。

(3)博弈因素利多。

9 月 28 日的大涨,引来了市场主流游资的关注。买一的杭州四季路向来以大手笔、大格局著称,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其关联席位杭州龙井路则于 2017 年 3 月 16 日,7.3 亿元以不高于 16.81 元的价格买入中兴通讯,随后中兴通讯稳健上涨,截止 10 月 23 日收盘价格为 28.49 元,收益显著。

图 5、京东方 9 月 28 日龙虎榜交易状况



(4)技术指标突破。

一方面,具有成交量的压力位突破;另一方面,均线系统也呈现了多头趋势。这些指标改善通常会引来技术派资金的关注。

因此,在业绩、市场风格、技术指标、博弈因素等形成共振下,股价逐步抬升。

3、基本面定性判断

面板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同时,由于大型的资本开支,因此又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而周期性也成为后入者的机会。韩国则通过在 1995-1996 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逆周期大手笔投资,将日本从产业第一的位置挤了下来,并开始逐步拉大差距。

韩国企业从开始量产到盈利,经历过痛苦的产业能量积累阶段。三星的液晶业务从 1990 年到 1997 年连续亏损了 7 年,在 1991-1994 年间,平均每年亏损 1 亿美元。

但是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 1997 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1998 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

而京东方从前期的大幅亏损来看,目前也正经历着改善的阶段。

站在当下来看,京东方面临的因素如下:

(1)资本角度:

全球经济偏弱,企业资本开支欲望降低。而中国一方面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有着"科技崛起、制造崛起"的政策引导,因此中国面板企业的资本开支资金来源压力会较小。

在"比谁不是最差"的游戏里,突然有个富二代,那获胜者不是很明显么?

(2)技术角度:

面板资本开支巨大,能否快速掌握量产的工艺能力成为了盈利的核心点。而京东方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积累,量产的工艺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磨合配套)。这也为未来新品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需求市场:

中国具有面板的最大需求市场(传统彩电、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等,以及未来不断增加的屏幕需求),以及目前海外企业的市占率仍较高,有助于本土企业的快速拓展和进口替代。(这个是一直以来的老逻辑)

因此,整体来看,这一轮基本面改善的因素并不是特别显著。

4、未来如何演绎?

由于是一轮共振形成的上涨,因此,下跌也必然由共振因素逐步减弱为主。

(1)业绩

至少在年报业绩预告之前,都不会成为主要因素。而年度业绩从三个季度趋势来看,并不会成为担忧。

(2)市场风格

大国科技崛起的理念、业绩确定性高度偏好的状况,目前未出现任何恶化的迹象。预计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3)技术指标

如果突破 5.39 元形成阶段新高,那么会引来市场的再次上涨确认。

而下跌过程则会出现均线的支撑,引来前期踏空资金(业绩或技术指标)的补仓。

(4)博弈因素

9 亿元的大宗交易可以出售的日期为 2018 年 1 月 28 日。

杭州四季路通常不会恶性抛售;而华泰南通姚港路预计也不会离场,会不断进行交易。

5、结论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京东方面临的产业大机会是显著的,但是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以导致股价大幅上扬。

因此,这一轮上涨,个人认为仍是披着业绩外衣的,市场风格推动为主。

因此,即使业绩出现低于预期的状况,只要市场风格不变、主题理念不变,仍是良好的品种。当前时点来看,依然具有良好的收益空间。
halain1

17-10-26 22:53

0
10月26日,京东方举行了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暨客户交付仪式,这对中国AMOLED产业来讲确实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下游终端厂商虽然蓬勃发展,但是这几年一直因为缺少柔性AMOLED显示屏在高端市场中处于被动局面。京东方柔性AMOLED的量产有利于缓解下游厂商对柔性屏的。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努比亚等十余家终端厂商都在争取AMOLED柔性显示屏。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才刚刚开始,挑战还在后头,毕竟,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市面上的任何一款搭载国内柔性屏的显示终端。只有良率和信赖性的提升才有可能让国产手机品牌在市场上真正赢回面子。

以下是国内产业界对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的一些评价,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秘书长胡春明: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生产线量产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它证明了以京东方为代表中国显示器件企业已经具备领先全球的基础。
我们不仅在主流LCD的出货数量和营收上全面领先,还在刚性、柔性AMOLED上打破三星一家独大的格局。中国显示产业正在从追赶者到挑战者,再到领先者的康庄大道上迈进。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京东方柔性AMOLED产品的问世将有望打破韩国垄断柔性AMOLED的局面,重塑柔性显示面板供应格局。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预测,2018年京东方产品在柔性AMOLED面板市场的占有率约为6%,2020年将达到13%,有望超过LGD成为全球第二大柔性AMOLED面板生产商。

奥维云网分析师崔吉龙:当前韩国几乎占据全部柔性OLED产能,京东方柔性OLED量产预示着大陆已经拉开了打破韩国垄断地位的序幕。新型显示格局开始由韩国独霸向大陆倾斜,未来几年柔性OLED新增产能主要来自韩国和大陆的京东方等面板厂,中国大陆2020产能可以充分释放,届时大陆将会是除韩国以外OLED产能最大的地区。

IHS资深研究总监谢勤益:目前,第6代柔性OLED生产线能够实现量产的是三星和LG Display,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而且京东方量产的QHD分辨率柔性AMOLED屏幕,已经接近三星S8和苹果iPhone X的屏幕规格,直接锁定高端手机市场,采用京东方产品的手机品牌也是这个战略,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
但是京东方AMOLED的挑战是在量产后的良率提升、信赖性和稳定交货。
halain1

17-10-26 18:21

0








京东方成都6代OLED线量产  国产柔性面板打破韩国垄断

第一财经APP•2017-10-26 17:47



王珍

10月26日,京东方(BOE)成都6代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量产。这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量产的6代柔性OLED面板线,打破了韩国企业在柔性OLED面板市场的垄断格局。

即将上市的苹果iPhone X带来了柔性OLED屏的热潮,但也分薄了目前有限的柔性屏资源。从短期看,尽管中国新增了多家供应商,但全球柔性OLED屏仍然供不应求。

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中国企业后来居上的契机。“十九大”已提出,中国要建设数字国家、智慧社会。随着触控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显示屏正在成为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

奥维云网分析师宋宇认为,虽然目前此类显示的主要技术为LCD,不过随着OLED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弯曲折叠、可透明显示、超轻薄等特性,会在高端化、个性化、异形化等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为数字化、智慧化的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国产柔性屏大量供应“头啖汤”

到2020年,全球将新增10多条6代OLED面板生产线,长期有供过于求的隐忧。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三合一”等新形态的移动终端产品,才会刺激新的需求。

“京东方喝了国产OLED屏大规模供应的‘头啖汤’。”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说,京东方成都6代线预计到今年12月,每月可生产600万片5.5英寸的柔性OLED屏。因为新屏幕进入品牌手机厂,认证周期要6~9个月,所以应用成都6代线柔性屏幕的手机,估计最快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上市。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告诉第一财经,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成都6代OLED线10月26日量产,计划明年满产,满产的设计产能为每月4.8万张基板(1850mmX1500mm)。

这也是京东方首条6代柔性OLED面板线,张宇透露,2017年年底京东方合肥的10.5代液晶面板线也将投产,这样,加上之前已有的产线,预计京东方明年的面板产能规模将跃升全球首位。而京东方另一条在绵阳的6代柔性OLED线将在2019年投产。

OPPO、vivo 、华为每月的旗舰机型出货量,达到100~200万台。孙燕飚说,上海和辉、天马、维信诺也有少量供应OLED屏,但像上海和辉光电每月的OLED屏供货量约60万片,很难成为华为、OPPO、vivo 的一线供应商,会在可穿戴产品上寻找新空间。

宋宇认为,当前韩厂几乎占据全部柔性OLED产能,京东方柔性OLED量产,拉开了中国企业打破韩国企业垄断地位的序幕。未来几年柔性OLED产能的增加主要来自三星和中国大陆的京东方等面板厂,到2020年,中国大陆将会成为除韩国以外OLED产能最大的地区。

天马、和辉等其它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宋宇说,基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AR/VR等终端的巨大需求,柔性OLED未来几年都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对于率先布局柔性OLED领域的面板厂是利好机会,中国面板厂的获利能力有望在此轮技术升级中迎来较大成长空间。

苹果iPhone X手机使用柔性OLED屏,奠定了OLED在手机领域次世代显示技术的主流地位。当前柔性OLED供应紧俏,国产旗舰机还是以硬性OLED屏幕为主。宋宇预计,“随着中国大陆柔性OLED陆续量产,受制于三星的现象将会有所缓解,尤其是华为作为京东方柔性OLED屏幕的首位客户,OLED在其机型中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打破韩国厂家垄断

与LCD(液晶)不同,OLED是有机发光材料,制作过程中,稳定性没有无机材料高。中小OLED屏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把红、绿、蓝三色的OLED材料蒸镀到面板上,产品良率提高是很大的挑战。

韩国三星电子大约从2000年开始做OLED,2005年开始做柔性OLED,有长达10多年的生产工艺经验积累。后起的中国企业,要实现追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京东方早在2002年就开始研究OLED,到2017年上半年拥有OLED相关专利数量已超过1.6万件。京东方成都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成都6代OLED线应用先进的蒸镀工艺,将玻璃基板切为二分之一进行蒸镀,技术难度高,是中国首条采用该工艺的AMOLED生产线。同时,采用低温多晶硅(LTPS)塑胶基板代替传统的非晶硅(a-Si)玻璃基板,并采用柔性封装技术,实现了显示屏幕弯曲和折叠。

在OLED产品创新方面,京东方推出了可实现“S”形弯折的5.5英寸WQHD柔性OLED显示屏; 7.8英寸柔性可折叠显示屏,可实现半径5mm的对折折叠;可将手机和平板电脑合二为一的7.56英寸QHD柔性AMOLED显示屏等多款柔性产品。此外,还有显示屏占比达95%以上的5.5英寸FHD全屏OLED显示屏,以及1.53英寸内嵌式触控OLED显示屏。

京东方首席执行官陈炎顺表示,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顺利量产,将大幅提升京东方在高性能手机、移动显示屏等领域的竞争力,满足市场对中小尺寸高性能显示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中国OLED产业和全球柔性显示产业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聚焦中小尺寸柔性OLED研发的同时,京东方还在合肥布局了一条大尺寸电致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先导线,并于去年和创维等联合发布了第一台国产OLED电视。此外,京东方与OLED关键供应商已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正积极推动OLED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华星光电、和辉光电、深天马、维信诺等其他中国面板厂,也在OLED领域快马加鞭。华星光电正在武汉建设6代柔性OLED生产线;和辉光电的6代OLED生产线在上海;深天马的6代柔性OLED生产线也放在了武汉;维信诺的6代柔性OLED线则在北京固安。而华星光电还在研发印刷式显示技术,以求解决大尺寸OLED成本偏高的难题。

柔性屏短期紧张长期或过剩

对于国内多条6代OLED线争相上马,有人担心,未来OLED屏的产能有过剩的隐忧。

不过,IHS分析师吴荣兵认为,短期内,因为苹果的加入、分薄了资源,而中国新增的供应商产量爬坡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全球柔性OLED屏将供不应求。

吴荣兵举例说,三星向中国手机企业供应的OLED屏,今年接近1亿片;明年,因为苹果手机也导入OLED屏,使OLED屏的供应更加紧张,明年三星向中国手机企业供应的OLED屏预计只有8000万片。

“今年,维信诺、京东方、合辉光电,一共供应500万片OLED屏。而京东方成都6代线预计到2018年二季度或下半年,才能实现计划产能。因此,短期填补缺口有难度。”

IHS Market报告指出,AMOLED应用于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移动手机、近眼头戴式显示器(AR和VD设备)、OLED电视和智能手表等领域,其中移动手机使用的AMOLED面板数量最多。2016年,AMOLED面板出货量达4.16亿片,其中3.9亿片是手机面板。预计2017年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将增至5.13亿片。2016年到2020年间,全球柔性AMOLED产能将从150万平方米扩大到2010万平方米,柔性AMOLED将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也向第一财经分析说,短期内柔性OLED屏供不应求。单苹果IPhone X到今年年底备货8000万片柔性OLED屏,三星S8、Note8今年也要消化6000~7000万片柔性OLED屏,而今年全球柔性OLED屏的供货量仅为1.5亿片,明显供应小于需求。

京东方如今开始供应柔性OLED屏,韩国LG Display(LGD)的6代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今年三季度也已投产,但是上量还有过程,目前全球柔性OLED屏仍基本由三星供应。所以李亚琴预测,从今年一直到明年旺季,柔性OLED屏的供应还是会紧张。

但是,李亚琴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积极布局6代OLED线,长期看中小OLED供过于求。

据群智咨询的统计,2017年全球新增4条6代柔性OLED线的产能,包括京东方成都、LGD、天马武汉(预计今年11~12月投产),三星有一条6代柔性OLED线扩产。而2018~2020年的未来三年内,全球还将新增12条中小OLED生产线,其中中国大陆有6条(大多是6代线,还有信利的4.5代线和柔宇的5.5线)。

“2020年,供需形势不容乐观”。李亚琴说,不排除BOE、LGD会扩产,价格、客户争夺将加剧。预计到2020年,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超过45%;2022年,渗透率将达到60%。

只有颠覆性的产品形态出现,才会激起真正的消费欲望。张宇透露,已有厂家在研发可折叠、可卷曲的产品,有的两折、三折,打开是平板电脑;有的类似笔、小画轴,打电话时像笔,一拉开“画轴”则变为平板电脑,解决手机越来越大、口袋装不下的难题。“未来柔性OLED产品将是薄膜形态,可能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三合一’的移动端产品。”

全球格局将变为“中韩争霸”

张宇认为,全球面板产业的竞争格局,将由目前“三国四地”(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较量,演变为“两强(中韩)争霸”。奥维云网分析师宋宇也说,OLED新型显示的全球竞争,开始由韩国一家独霸向中国大陆逐步倾斜。

据了解,日本企业最早研发OLED,却曾决定全面退出,现在日本显示(JDI)、被富士康收购后的夏普又重新计划上马6代OLED面板生产线;而中国台湾则一直跟踪OLED,但迄今没有批量供货。

而据中国OLED产业联盟秘书长耿怡介绍,中国OLED产线建设已初具规模,逐步由技术研发向规模化生产过渡。2016年,中国大陆国产OLED面板出货量总计达600万片。3条5.5代OLED线,2条4.5代OLED线进入量产阶段,2条6代OLED线点亮(其中一条量产)。而且,中国企业正加快OLED柔性面板的布局,目前国内7条6代产线均为柔性产线,预计在2018年初开始逐步出货。

不过,宋宇也冷静地指出,中国OLED产业和韩国企业无论技术还是产能上,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当前中国大陆的企业除了要快速度过产能爬坡和良率提升这两个基础阶段外,长远来看还要着力解决上游核心设备及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尤其是蒸镀设备还有发光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陆OLED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面板厂作为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投资、共同开发、技术合作等方式向上游的材料和设备厂商渗透,从而打通整个OLED产业链,这是尽快缩短差距的有效捷径。”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则呼吁,中国OLED产业链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开放的平台。

(转)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