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说茶 | 你所知而未见的世界

17-04-04 19:28 4767次浏览
七掌柜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家立顿,这是事实。国内为何出不来一个立顿一样的茶叶品牌?

第一个问题,中国人喝茶历史长达千年,国内茶叶市场大约在3000亿元,但在国内A股市场,却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天福 、龙润在香港,而且龙润是直销,谢裕大等借道新三板。

第二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喝茶了,确实发现很多人不喜欢喝茶,80后,90后很多。

第三个问题,茶叶的品质越做越低,茶叶的价格越杀越低,我们买到的茶叶越来越有问题。越来越多茶企倾销式的市场打法,最后只能在成本上下功夫

第四个问题,国内茶叶品种无数,营销做的最好的几个品种,普洱,铁观音,无出其右。像之前流行的小青柑,营销上确实突出,但你要是知道怎么出来的,估计给你你都不会喝。绝大部分的茶叶品种,越来越丧失生命力

第五个问题,机器做茶,茶叶里面加东西,新茶陈茶两翻,时不时的会蹦出这样的问题。而一个负面消息源出来以后,经过众多自媒体渠道的传播,瞬间就能形成一个恐慌:持续长久的去杀死一个品种。比如,现在媒体渠道在转铁观音加香精事件,不管这个事情是部分无良茶企的做法,还是普遍的情况,都会对铁观音造成事实上的伤害,而且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

我拿铁观音举例,本身也就变成了这个传播中的一环。

这里说下几大平台目前在砸钱做的所谓内容变现,真是让人无语。阿里大概3月31号宣布投20亿升级UC云观平台成大鱼号,来鼓励内容创业和分发;今日头条不用说了,就是纯粹干内容分发这个活的,包括一条之类的也是。去年百度 投10个亿来做百度百家号这个事情,干的也是内容分发的活。更不用提最开始的微信公众号。

内容创业这个事情,基本上是1+N的模式,一个主要的创作阵地+N个内容分发渠道,然后收割阅读、广告等来获取收益变现。每个平台都会有各自的推广渠道以及写手群,这里面大概是今日头条做的比较好,体系从新手到正式到作者这样的几个级别,会有固定的培训。其他平台这方面要弱一些。

这些内容的制造者,内容怎么来的?在缺少一定生活阅历和真正思考的情况下,所有内容的方向,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这是第一个现象--一切泛娱乐化;第二个只能往已有资料可查的地方去寻找,然后再加工,这是第二个现象--泛历史化;第三个是以现有场景为基础的创作,比如papi酱短视频鼻祖,比如办公室小野--内容的场景化。这里面还有一个阵地,是属于真正有职业坚守的媒体人---新闻事件及深度报道,但越来越少。

还有一种更让人无语的东西,为了追求阅读,更多的是传播负面--这和利益传导和分配机制有关,有阅读才有广告,才有收入。关于这点,勿喷,只是说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

不管是纸媒,还是PC互联网 ,还是移动互联 网,内容的产出始终需要人,这里面最大的变化是两个,一是内容创作者,二是传播渠道。当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年轻化,又在团队运作下有其特有的传播渠道,加上特有的阅读推荐机制,最后来到你面前的内容,就只能呵呵了

回到铁观音这个事件上,这不仅仅是事件本身,它所带来的是由此及彼的关联性猜测,是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这么干的?进而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当有可替代的选择时,比如跨境电商,那么这个循环将继续恶化下去

这是整个社会的生存环境问题。

第六个问题,真正喝好茶的不需要自己买茶,你们都懂。真正想喝好茶的,未必消费得起,如何把真正的好东西推向大众,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第七个问题,每个行业水都深,确实有非常多的现象,让人感觉特么的他们原来是这么干的,这故事慢慢讲

--------------------------------------------------------
说点感受,现在什么东西价格都蹭蹭蹭的往上飙,很不正常,因为从正常上班的职业收入来讲,完全负担不起这样的物价水平。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的困境是放贷支出,孩子上学支出,正常生活支出,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紧绷的线会断掉

在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胀这么厉害的情况下,企业盈利,经济回暖,不知道是真是假,那大盘一路北上,能抗的了日么?笑~~~
---------------------------------------------------------
茶是七掌柜在做的一个品类,又是一年春茶季,慢慢的以茶说事

说说七掌柜做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纯手工的茶,小贵,买不买七掌柜的茶无所谓,就当看看故事。

会有推广,不喜欢的,厌恶的,请绕道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9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七掌柜

17-04-05 17:18

1
从第一片茶园上去,不久就到山坡。于是,七掌柜第一次见到了原汁原味的齐头山和蝙蝠洞。 [淘股吧]
 
  
 
  
   
  

在小房子边,就是蝙蝠洞了,直线距离不过300米,中间隔了一条山沟。要从这个山头到对面,需要绕一个大圈子。
在山坡上,非常清楚的看见对面蝙蝠洞那片山上零零散散分布的茶树。
照片上应该能看清楚蝙蝠洞几个字
 

这就是六安瓜片的发源地-齐山蝙蝠洞了,不过,这张图是老顾的。
我认怂了,爬不动了,左脚的情况也不允许我再给过重负荷。
近在眼前而为过去,说不遗憾是假的。好在,以后机会较多。

蝙蝠洞所在的齐头山,那几片茶树上的瓜片,是不是很有想买点的欲望?
小房子前后那片貌似是老彭家的,左边右边分别是田家孙家?
老顾,嗯,跟我说过,要是找他们就别找他。我笑,我说好的,我知道
我这人做事认人

真有想要的,跟我说,有机会去求购一点。
喝到蝙蝠洞周围的茶,估计那种象征意义的满足感,会很大
七掌柜

17-04-05 13:55

1
扫了眼大盘,一片红,估计大家心情比较好,要说心情不好,估计大雄安没买上~~[淘股吧]
那我继续说茶,估计给大家添堵
说句题外话,马云在湖畔大学第三期说了个案例,当时干黄页,和电信合作,电信投资200万,董事会占5席,马云这方占2席
然后任何决策还没说 电信5个人就齐刷刷举手反对
马云说,自打这以后一定要控制董事会,再到最后,也不追求控制董事会了,就是觉得你说的对我就听你的
-------------------------------------------------------------
嗯,炒股是否也该这样,你比我牛逼,你是对的,就听你的
至少结果证明应该如此
什么是空杯心态呢?没想明白
真正在理念上开创时代的,一个是克鲁伊夫的全攻全守,一个是瓜迪奥拉的传控
七掌柜

17-04-04 21:20

1
还是从六安瓜片说起,去年在这上面栽的跟头不能白栽,该掉的坑都掉过以后,那么真实的一面将在我面前一览无遗[淘股吧]

至少,忽悠不住我,我知道哪个地方的茶好,我知道它的炒制过程,我知道手工和机制的区别,慢慢的我知道这茶的性情

很多次跟不同的人都谈到过一个观点,真正掌握一个品种,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纯粹是掉坑里的,这坑不白掉就算不错了,我几乎每上一个新品种都要赔钱;第二年大概真正会对这个品种有感知,什么地方的好,什么时候上市,什么时间的最有性价比,前期什么样子,中期什么样子,后期什么样子,好在哪,差在哪,会在什么环节出问题等等;第三年才是大面积的市场推广出销量的时候。

根基不打牢,产品不过关,就去做市场,最后市场反噬的时候,死的就是品牌了。

这里面要付出的时间 精力 各个方面的压力太大了,某种意义上,和炒股的道理是相通的。

---------------------------------------------------------

继续说茶,始终认为,每种茶都有它该有的样子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很严重,最后都消耗了每种茶的生命力。一是农药化肥,你喝的茶最后舌头发麻,就是农药的残留,这个感知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杯茶,两次水过后,就没味了,大概就是化肥上多了催出来的。这两个问题,在大规模产业化种植的平地和外山最常见。这是生产种植环节的问题。

至于新茶陈茶两掺,这是茶企和批发商会干的事。前一年的存量,他又不能扔掉,煮茶叶蛋消耗不了那么大的量啊,那就一定比例互参。茶叶批发市场几乎都这么干,有些电商基本就是批发市场拿货……

外山和平地产区的茶,往内山拉,在内山做,出来以后就是内山茶了,这些还是小儿科

特别多的外地茶来冒充本地茶,一是四川的茶来冒充瓜片黄芽的多,二是江西那边的茶去冒充猴魁的更多。做为普通消费者,只能呵呵了,最多骂几句奸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很多企业会说,我有这认证,我有那证书……说实话,在入口之物这块,只要你要想造假降低成本,有无数种方法

有一家主打有机、不打农药卖茶的,来检查的时候,只放两种茶:一是真的不打农药的,二是野茶,也是没有农药的。检查完,那就……

中国人真的是太聪明了,特别会去顺从市场

所以才说,在做入口之物的家庭消费领域,最高标准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这玩意还不能说,说了好像就你有良心别人没良心似的,笑~~
店小二

17-04-04 20:04

1
农药残留能少点就烧高香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