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高烧不退”的客观条件下,降准可能会导致民怨较大。虽然由于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后银行资金缺口走扩,但这不是在美联储行将加息的“风口浪尖”上能有的“降准”可能性。考虑到我国货币创造的方式已经改变,变相降准替代全面降准的概率更大。
从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来看,虽然再次印证了经济企稳回升的逻辑(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都有小幅改善),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舆论对于未来走势的争议,由于消费明显低于预期,说明目前经济格局类似于“滞胀”——房价涨了,居民却在杠杆过度中过着缩衣减食的日子。总之,不能全局提升的经济,都可能最终倒逼回落。
股债商集体躁动的时间只持续了一天,今天在美联储加息的日期逼近之际,乐观预期又重新谨慎了起来。其实,问题就是出在,周小川行长“住房贷款还会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发展”的表态,以及银监会于学军“择机降准置换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汇率稳定”的建议上,使得市场开始反映宏观流动性重回适度宽松的乐观预期。但仔细复盘可以发现,理论上与央行操作联系“最密切”的债市反应反而“最滞后”,有些不太合乎情理。
而且考虑到房价“高烧不退”的客观条件下,降准可能会导致民怨较大。虽然由于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后银行资金缺口走扩,但这不是在美联储行将加息的“风口浪尖”上能有的“降准”可能性。考虑到我国货币创造的方式已经改变,会引起舆论担忧的流动性危机,以及今天“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修改了57处,全部指向对高房价的抑制。所以,变相降准替代全面降准的概率更大,目的是为了理顺存量的货币供给,而不是释放增量的流动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金融体系的压力比较大,货币政策很难像2011和2013年对流动性进行持续紧缩,否则很容易引发金融动荡的风险。央行持续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这应该是吸取了过去货币政策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但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套利,央行拓宽利率走廊,加大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取向也非常明确。
对于券商来说,金融体系的负债端可能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弱波动,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未来如果有放松的动作,可能更多的是配合金融监管趋于严格导致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来出台。所以,《大资管统一监管标准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迈出一大步》一文也是出来的恰到好处,虽然只是整理了两会委员对其的一致态度预期,但是也可以表明舆论的期望已经越发高涨,看来两会后将会加速出台新规。
那么,在经济弱波动和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金融套利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金融机构在负债管理与资产定价能力上的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化将不可避免。《统一监管箭在弦上 百万亿资管市场将转型谋变》一文再次呼吁,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资管机构未来核心竞争力。所以,不管新规不新规,对于券商资管的集合理财等主动管理业务影响比较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届时会不会对证券行业的薪酬产生影响,《没了牛市,证券业平均薪酬要跌去50%》一文来看,行业中就有公司净利润同比跌幅和公司平均薪酬同比跌幅挂钩,如若资管新规来临之后,是不是又会引起行业的微观结构变化,从而改变薪酬待遇?总之,此文只是一种舆论预期,但长远来看也要防止由于微观结构变化而出现的去年同样因为薪酬而出现的员工舆情事件。
这也不难看出,舆论近期对于慈善信托的报道增多,或可以看做是舆论也希望加强转型来改变预期边际的影响。比如《慈善信托开启“双受托人”模式》、《一笔捐赠百年后没用完,还按照你的意愿行善吗?》两篇文章,都在对目前阻碍慈善信托发展提出了希望改进的愿望,特别是税收优惠的缺失,无法将慈善信托的规模做的更大。当然现在也有些成功的案例在“双受托人”模式上做出改进,但是内生性发展还是最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