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矛盾的就是央行不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通过对中介机构的加息让市场被动去杠杆,又反过来影响了流动性的稳定。再从今天央行意外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来看,虽然流动性充裕的原因,但对舆论的风险偏好影响较大。
一周光怪陆离的市场遇上了一周大跌眼镜的数据,无外乎舆论吐槽开始增多,而当有市场传言MPA考核比预期中要更严格时,深深地感觉到了市场正在风起云涌,可能将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拼杀。特别是外围市场在继续向好的就业数据公布之后,欧洲市场就已经开始调整,人民币也一度冲破了第一心理关口,种种迹象预示着熟悉的“股债汇”三杀局面有可能再次来临。
今天公布的2月CPI和PPI呈一冷一热的分化走势,市场猜对了趋势但没有猜对结果,再加之房市一点松动的迹象都没有,2月一线城市公布的数据来看,北京和广州的增速仍在继续开跑车。以至于,有评论打趣道“居民都省吃俭用买房了”。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去年的低基数以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则推升PPI持续飙涨,不仅高于市场预期,更创出近八年半新高。
这一现象也意味着PPI向CPI的传导仍不通畅,不过,即使通胀不对货币政策构成约束,在经济仍稳、联储加息预期打满的情形下,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中性偏紧态势。所以,舆论肯定担忧的并不是对经济趋势的影响,而是在这一周以来数据都均创出历史新高或新低之后的“薛定谔的猫”不在了的担忧。
其实现在比较矛盾的就是央行不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通过对中介机构的加息让市场被动去杠杆,又反过来影响了流动性的稳定。再从今天央行意外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这件事来看,虽然是因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原因,但对舆论的风险偏好影响较大,不外乎有谣言认为“货币政策收紧或是趋势性转向”之芸芸。
从投资时钟角度观察,16年12月开始,随着货币利率的大幅上升,股债汇一度齐跌,商品高位震荡,意味着经济已经步入滞胀期。而17年2季度将是从滞胀向衰退转化的关键时期,但种种数据都表明经济仍呈现复苏之势,而近期港股和A股却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不免让人担忧未来的边际性问题。诸如“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的加快,也会给中国复苏蒙上阴影。”
对于券商来说,从央行公布的2月金融数据来看,M2增速不及预期,M1增速超预期,M2-M1负剪刀差有所扩大,与2月同业存单量价齐飞,资金脱实向虚之势相呼应。这就与与央行金融去杠杆、控制广义信贷增速的总体目标有所冲突。说明市场表现比较疲软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利空未出尽”。所谓“利空未出尽”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利空因素本身还未完全展现,第二层含义是利空因素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并未完全消失。
也许市场看到了美联储要加息,但一定想不到有“萝卜章”事件;同理,也许市场看到了MPA考核,但一定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幺蛾子,所以,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大的风险。《数家银行一季度MPA考核将被取消资本充足率容忍度指标》一文称,未能达到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自此只能得到0分。而如果MPA考核是更严格了,资产负债表调整需求不小。
事实上,川普的“恐吓”中贬值是难以为继的,那么要稳定汇率,还必须坚决去杠杆收货币、降低货币增速。而对MPA的考核驱严就是控制信贷资产规模的有效办法,《关系资金面的大事:一级交易商调整有何玄妙》一文也称,今年MPA的惩罚力度有所提升,不仅仅局限于“约束性利率”,还会涉及其余项目。加之银行压缩广义信贷之后,无疑对非银机构的资金面将去年底流动性的再次担忧。
另外,央行协调一行三会的资管行业监管政策还没有落地,而且主要媒体的《郭树清一天两度回应金融风险:可控可化解》和《新型金融监管改革初露端倪 多部门统一监管政策已在酝酿》两篇文章从目前两会中的代表立场再次表态决心不动摇,说明这个还只是基调,是最低的要求,三会出台的政策可能更严厉。
事实上,危机最大的还是对那些没有真正减掉杠杆的金融机构,虽然目前短期成本和收益倒挂,很难受,但是主动去杠杆,资产也不一定卖得掉。所以,多数机构选择了继续扛。不过,有一点确定的,扛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就看央行和市场有应该怎么博弈了。《深圳保监局加强中介机构“先照后证”监管》正如我们此前所预期,监管已经从细节入手。
这其中不得不提一下
互联网 金融,近两年频发的跑路事件和资金链断裂便是这种无照经营的所谓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据《智能投顾引发机构“乱战” 天使还是恶魔未有答案》一文介绍,不少打着智能投顾幌子的互联
网金融 平台正在变相卷土重来。不过,与此不同的是,券商和公募机构的智能投顾是有相应的销售牌照的,本来管理层就在倡导券商增强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而智能投顾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应该值得鼓励,只是在搭建自身的系统时应该审慎选择第三方服务商,由于目前舆论导向对这点还含糊不清,所以低调处理为上。
对于信托来说,从高规格的主流媒体报道中《全国人大代表邓智毅:尽快出台信托公司条例》、《以强监管严监管理念引领信托业健康发展》、《邓智毅:建立完善信托登记制度》、《全国人大代表邓智毅:非标资金池规模持续缩减》和《监管层:信托公司要压缩通道业务 真正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这几篇文章,从信托公司条例立法这件事,表明了信托今后去通道、去杠杆的坚定不移的道路。
另一方面,信托本来就在转型方面优势突出,《绿色金融步入新纪元》和《消费信托四年之变》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着信托公司为实业做出的贡献,说白了现在概念没有得到普及之前,都只是输出理论,而信托凭借其灵活的优势反而在风险上给予了项目成功的标准。而且,信托介入以后,还能产生更多实业投行的服务,拓展了产品的需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