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陈胜良: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

17-03-09 23:39 2329次浏览
chinatear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陈胜良: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2016-11-19 11:56:2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影响胃肠功能的因素常见的有三类——不良情绪、饮食种类或惯,还有环境温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良情绪,所以说,“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活动节奏加快,面临的精神压力剧增,往往引发紧张、焦虑、急躁、忧虑、失落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波动对胃肠道功能有很大影响。反之,胃肠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着机体的精神心理状态。这就是目前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发病机制的最新理论进展——脑-肠互动理论。
作为我国消化身心疾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陈胜良教授特别关注脑肠互动理论的最新研究,在处置临床问题时注重身心同治,双管齐下,解决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
他说:“在临床上,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占消化科门诊量的50%~70%,这部分患者通过常规检查没有太大的器质性异常,但是却饱受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疼痛影响,久治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脑肠互动神经胃肠病学,有效解决了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挑战,让这些患者走出苦痛缠身的阴霾,重获生命和生活的灿烂阳光。”

脑肠互动新理论
胃肠道是除语言、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以外最能淋漓尽致表达情绪和情感波动的人体系统器官。在漫长人类进化历史中,人类早已不自觉地知晓了胃肠功能性疾病与情绪的关系。
陈胜良举了个例子,“我们可以从人类表达情感和情绪变化的语言中找到证据。汉语里的 互诉衷肠 肝肠寸断 都用来准确表达情绪的状态。又如 肚子里的蛔虫 用来描述心灵相通。类似的,英文中也有这样的短语,如 Follow your gut (意思为追随你的内心)。”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情绪究竟是如何影响胃肠功能的?陈胜良解释说,生理状态下,胃肠在消化系统自己的神经系统管理下自主执行进食、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放的功能。主管这些自主功能的神经“司令部”(核团)位于大脑的脑干部位。这些核团以及它们主宰的消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接受大脑皮层(主管精神情绪等活动)的监管。异常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均会影响胃肠道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除此之外,大脑功能状态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胃肠道的黏膜炎症,引发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对一些刺激的过度敏感反应,引起和加重胃肠道的临床症状。反过来,肠道的功能状态改变,也会因胃肠黏膜的炎症,通过神经、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大脑的功能,以引发精神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脑区(如扣带回、岛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异常兴奋会通过影响内脏疼痛感知和反应敏感度,使胃肠不适的感觉被放大,出现所谓内脏高敏感现象。另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会引发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减少和排泌异常,引起胃肠运动不协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陈胜良认为, 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的疾病,涉及消化科的五大临床挑战:功能性胃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包括脂肪肝、胰腺炎、腹泻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也就是说,这五类疾病都与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其中,临床医生最多见的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临床表现为各种胃肠道不适症状,如嗳气、早饱、餐后饱胀、反酸、烧心、腹胀、腹痛、腹鸣、便秘、腹泻等,甚至更严重的表现。经常规检查(通常包括消化内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的异常,或者发现的异常不能解释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样一类疾病约占目前所有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50%~70%。正常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过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约有1/3的病例治疗困难。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多样、复杂,疾病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耗费医疗资源。

疑难杂症变化多端
脑-肠互动紊乱绝不仅仅限于普通的功能性胃肠病,还有很多变化多端的“疑难杂症”。很多患者久治不愈,有些甚至不惜采取手术开刀治疗,尽管肚皮千疮百孔,仍然不知是情绪相关病。“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脑肠互动紊乱的疾病,还需要从调整精神心理和神经调控入手。
陈胜良解释,“精神心理调整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的 话聊 ,让病人重新认识疾病与心理的关系。药物治疗则通过抗焦虑抑郁等普通精神类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来调节情绪。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能让人产生安逸感。提高5-HT的浓度,有助于降低焦虑情绪。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精神病因,调整胃肠道功能,调控疼痛感觉,消除症状。此外,还需胃动力药、肠道菌群药物配合治疗。”
陈胜良带领消化科“脑肠互动紊乱”亚专业团队,运用脑肠互动理论,从精神调整和胃肠道功能调整,双管齐下,让很多原本准备开刀的患者“刀下留人”。
生活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药学女博士,早年移民美国,育有2个子女。第二个孩子剖宫产分娩后半年,出现反复发作的“肠梗阻”。美国几家大医院认为是“轻度肠粘连”造成的不完全肠梗阻,因为没有明显粘连造成梗阻的证据,拒绝患者提出的手术要求。患者反复发作“肠梗阻”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无法正常工作。患者求医无门,于2013年9月回国寻求手术治疗。
2013年秋天,患者在北京某医院接受了“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后一个月,又因反复发作的肠梗阻来仁济医院普外科就诊,要求再次手术治疗。消化科“脑肠互动紊乱”亚专业仔细研究患者的病史,按照脑肠互动诊治思维,仔细分析患者肠梗阻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建议使用消化科治疗领域不常用的神经递质药物。患者有较深厚的药学知识背景,开始不肯接受所谓的“精神病药物”。经细致解释脑肠互动神经调控机制后,欣然接受治疗思路和具体药物,4周后患者肠梗阻就不再发作了。今年夏天,患者暑期回国探亲期间,特意来门诊看望经治的医生,告诉医生,数年过去了,病情稳定,再未因“肠梗阻”而住院治疗,或者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还有一名24岁的大连姑娘,因父母离异,表现出较明显的情绪问题,进而产生胃肠道问题,不停地嗳气,打嗝,进食后频发呕吐,便秘,人逐渐瘦得“皮包骨头”,只有70斤。姑娘在当地精神和心理专科门诊就诊,被诊断为抑郁和焦虑状态,被给予米氮平等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服药后脑子昏昏沉沉,嗳气、呕吐更加厉害,只能长期放置胃管,引流出胃内的气体和液体。放置胃管一个月后,由于鼻咽部的刺激难忍,辗转来到仁济医院。
经消化科医生仔细了解病史发现,患者也存在明显的脑肠互动紊乱性疾病的特征,住入仁济医院南院消化科病房,按照脑肠互动的诊治理念,从精神心理以及胃肠道双重机制角度,精选抗焦虑抑郁治疗的药物,2周后脱离胃管,恢复正常的进食和生活。目前,仍在治疗随访中。出院至今,未有症状反复。现在姑娘体重恢复到46公斤,并重新开始工作。

消化身心疾病研究
在丰富的消化内科疑难杂症临床经验基础上,陈胜良一直致力于消化身心疾病理论和临床研究。2013年,他牵头成立全球首个消化身心疾病专业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消化身心组,并担任组长,2015年牵头制定了中国消化身心健康问题处置意见,2016年推出专著《中国消化心身健康问题处置理论和实践》,该部著作为我国消化心身医学事业划定了“起跑线”,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空白。
在这个学术平台基础上,仁济医院牵头,包括上海十九家医院参与,开展功能性胃肠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推进药物的规范应用。连续四年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消化系统身心医学临床诊治思路”,吸引全国各地医生前来学。
陈胜良说:“由于社会公众对于消化疾病与心理问题的认识仍然缺乏,甚至一些医生也只是对症治疗,缺乏身心整体治理的理念,使得很多患者反复就医,苦不堪言。我们的临床调查发现,普通消化科门诊中,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达30%~50%。专家门诊中,有心理问题的占50%~70%,特需门诊中更高达70%~90%。可见,这些心理问题导致的消化疾病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就诊,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

目前,脑肠互动理论的研究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已经达成业界共识,临床转化最好,而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道恶性肿瘤与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的关系,仍然缺乏认识。陈胜良说:“如情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正常人体的细菌有1.5公斤,是人体细胞的10倍,平时与人和平共处,当人焦虑急躁时,会出现免疫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系统不适当增强,攻击抗原外还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炎症。而人过度抑郁,免疫功能不强,则会导致感染性炎症。再如情绪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关系,人体依靠免疫监视细胞来标记有肿瘤倾向的细胞,通过免疫杀伤因子来消灭有标记的细胞。当人过度焦虑时,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易生肿瘤。过度抑郁时,免疫杀伤功能下降,也易生肿瘤。”
如何将脑肠互动理论用于消化身心疾病的治疗中,更好地解决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这是陈胜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在消化身心疾病的治疗机制中,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要贯穿脑肠互动的诊治理念,从整合医学的观念来分析疾病。从社会纬度、精神情绪层面、生物医学层面共同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采用身心治疗手段:心理疏导、认知教育,并借助神经递质调控药物,来解决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病。”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