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为什么被低估——从群体认知谬误说起在有效市场环境中,一项资产但凡低估,其中必然蕴含了群体性的认知谬误。要么是未认识到其优点,要么是夸大其缺点。发现群体性的认知谬误是对资产低估判断的有效印证,否则,你很难证明你认识中的资产低估不是因为你的认知盲点或错误。
单从财务指标以及估值上看,格力电器是相对低估的。而如果格力电器的价值仅体现在报表中,并且市场对格力电器市场天花板的认知是正确的,那么格力的低估有其合理性。那么,我为什么敢说市场是错的呢,从市场对格力电器的几项认知谬误说起:
第一、市场只看到了空调市场天花板的临近,而忽视了其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
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空调市场天花板是显性的,也是耐用品市场迟早将要遇到的。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是隐性的,在近五年,明显受到市场的忽视。格力2012年营业收入为1000亿,2015年还是1000亿,而净利率:
从长期看,内部管理效率以及净利率的提升有其瓶颈,但从当前智能化生产改造的空间来看,显然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市场只看到格力多元化的障碍,未看到其研发持续投入在未来所能创造的价值。
目前,格力多元化并未看到有明朗的方向与突破,然而,任何产品的研发与市场的培育都需要过程,2-3年的前期投入时间都不算长的。格力近些年每年为研发投入至少在几十亿,以格力家用空调当前的成熟度来看,显然花费不了这么多。格力在各个领域的投入在未来所产生的隐性价值,显然又是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所低估的。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市场为何会视而不见呢?
第三、市场只看到了董明珠的强势人格,并夸大了她对格力的负面影响,而未能正确评价董明珠对提升大规模制造业管理效率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的表现是最容易被市场观察与认知的,因此,夸大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社会一贯的认知谬误。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引用了调研数据: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为0.3。当然这是平均值,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应该充分认识到群体认知的这一惯与逻辑。另外一个案例研究是,面试的表现带有很强的蒙蔽性,远不如对其历史表现进行客观评分来的客观。也就是说,我们单凭印象看人,是常常走偏的。这也是人格表现显性与隐形所带来的差异,在发挥实际能力时,显性特征与隐形特征各又能发挥多少呢?
慈不带兵,尤其对于格力这样一家大型制造业,没有强大的管理推动能力与细节上的严苛要求,是很难管理好制造业的。像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实际上在当前社会中是十分稀缺的。
第四,市场低估了格力所建立生态所形成的“反脆弱”能力
反脆弱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进化能力,二是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在《什么样的公司具有反脆弱性?》(地址:https://xueqiu.com/1722979527/74311155)已将这一原理进行了充分论述。
如果你能深入很多伟大公司的发展过程,你会发现,很多创造巨大收益的产品与市场方向刚开始只是一些偶然的想法。这是因为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而很多时候,成功源于不断的试错。人们往往会高估企业家战略制定对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因为人类思维根深蒂固地不接受随机性,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强烈的自然解释的需求。
格力目前账面近千亿现金以及近些年在各个领域所投入的几百亿研发,在当前看是冗余甚至浪费的。而冗余和浪费(试错)却又是进化与应对风险最核心的两项能力。而试错过程与风险应对的能力,对于市场而言,又是极度缺乏认识与想象的。人不可能对未经历、不了解、小概率的事情进行有效预期,而从时间的长河中来看,这些能力发挥价值,几乎又是必然的。
第五、市场对格力估值一直处于相互锚定的状态
边界越模糊的事物,越容易形成既有的锚定与相互之间的锚定。本质而言是一种从众心理与认知启发效应。格力一直以来10倍市盈率左右的估值会对格力的真实价值形成一个群里认知上的蒙蔽与阻碍。但也同时为能够坚持独立思考,现金流持续的投资者带来不断低估买入的机会。
市场与群体的认知惯是:总是对眼前的、熟悉的、显性的、容易形成情感与印象冲击的事物形成有效甚至过度的认知,而经常低估或忽视遥远的、陌生的、隐性的、枯燥无味的事物所能够产生的价值。
二级市场投资的重心一定不是在当前财务数据、经营情况、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细节上的追逐,而是对行业、企业发展核心规律以及市场与人性弱点的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