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更大更远的机会可能在B股

17-02-10 14:21 10380次浏览
freelight123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更大更远的机会可能在B股。第一是估值低。更长远的因素是B转A/H。大家现在只看到国家控制资金流出,很少注意到其实是鼓励资金流入的。具体到资本市场,各种通,各种加大QFII额度等政策措施在逐渐推进,这意味着外资有更多的方式直接投资A股。B股市场的必要性将下降,转A/H的红利越来越近。现在买入一些稳定高股息的B股坐等B股改革红利是非常好的低风险投资机会。类似打折的可转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8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freelight123

17-02-11 15:31

0
兵棋推演未来中美汇率、一线城市房价和薪资水平变动趋势  

目前扫描中美各项资产价格和收益比,我们可以大致得到如下结论;按目前汇率计算 中国股市的蓝筹收益率高于美国蓝筹股;中国中小神创的收益率略低于美国纳斯达克;中美国债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及垃圾债收益水平和两国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以及社会产出水平相匹配。
  目前,中美两国资产中价格最悬殊的是中美一线房地产价格 也就是租住比或者说是租售比。也就是房地产的市盈率。目前北京大约算50倍多点,美国20多倍,这意味这卖掉北京住房,全款兑现成美元,在美国一线城市买入房地产的出租所得是出租北京这项房产收入的2倍。
计算过程和概念、猜想及推理过程如下链接:
寻觅光影: 用年租住比给你的房子标注市盈率 资产价格和收益水平是衡量资产估值水平的一把标尺,风险水平一致的资产一般的收益率水平大体相当。 例如:目前A类分级基金5%... - 。

从套利角度看,目前最确定赚钱的生意是卖掉北京的房地产,换成美元后,在美国一线城市置业出租。而这单最赚钱套利生意的最大阻碍是中国目前趋于严格的外汇管制。
  资产价格高了一倍,资金犹如水往低处流般流向低估的便宜资产。这个过程好像是水下的连通器。虽然缓慢但是这种力量滴水穿石。表面上外汇管制这个高耸入云的大坝暂时拦住了流向低处的水。
但是,实际上,在利润的驱使下资金正通过各种方式躲开大坝的阻拦。例如 利用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化整为零出逃。设立虚假公司以对外投资的名义换汇。利用地下钱庄渠道出逃。实在不行通过中港间虚假贸易蚂蚁搬家、虚假进口黄金等。
  最终的结果是在衡量资产价格这个租住比面前用时间慢慢抹平巨大的价格差。我们来看看影响租住比的几个因素:一、中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二、中美之间的货币汇率 三、中美一线城市房屋出租的租金水平 (这个是受所在城市主要租户的薪酬水平硬约束)。因此,这个指标我们用所在城市主要租户的薪酬水平来替代。
  好了,下面我们开始兵棋推演中美一线城市未来租住比趋向一致的路径和可能。
一、中国一线城市房价腰斩
二、美国一线城市房价暴涨1倍
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腰斩 从1:7  直接贬值到:1:14 附近
四、中国一线城市主要租户的薪酬水平再次暴涨一倍(从年家庭薪资30万人民币提高到60万人民币)
五、美国需租房人群工薪缩水到一半导致房租水平腰斩
以上五种情形单独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每种情形单独发生后对中美经济会造成何种影响呢?
所有因素共同起作用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freelight123

17-02-11 15:29

0
一贴读懂人民币贬值背景下的H股投资目前,深港通即将开闸。在人民币贬值的大背景下,南下投资港股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投资方式。人民币持续贬值,港股是以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计价的,相当于是间接美元计价的。不少人认为投进投出都是港币结算,所以投资港股能够抵御人民币贬值对自己的影响。
  更有伪夹头把港股中的H股投资的理由说的头头是道,简单把AH股两地股价经汇率折算后,得出H股比A股低估不少的结论。但是,这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
有人想过吗?有人仔细算过吗?
  AH股溢价的理由似乎我以前已经说过:
  1、H股歧视性税收分红政策,这个直接降低H股估值10一20%,毕竟大多数人看中H在分红上。
  2、打新股红利,这个按彩票支出替代法,全年H损失收益1.2%,(按全不中估算)
  3、人民币贬值H股特别是 港内银损失极大 。
  4、假设人民币最终贬值的目标是8%的话,外资投行持有H股2年所得红利赶不上贬值损失,这是H股抛盘不断的原因。
  5、港股是供需极不稳定市场,任何金融风暴都会波及,沦为各方应急提款机。港股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常常会出现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背离。例如港经济过热和房地产过热时,美联储在降息。港经济萎缩时恰逢美联储加息周期。

  但是,如何定量分析人民币贬值对H股基本面的影响呢,下面我举个虚拟易懂的例子,让我们来揭开港股H股便宜背后的面纱。
  例如 某中资银行 2015年末净资产人民币10元  每股利润1元 。利润全部分掉,净资产回归9元,2016年 当年每股收益人民币1元。年末净资产为人民币10元。假设这家中资银行不涉及外币存款,没有汇兑损益,也不参与外汇衍生品交易。单从财务指标分析,这家银行业绩增速虽然低为零,但是收益还不错。分红也过得去。
  假设2015汇率比价是0.8 :1  ,2016年末是0.9:1 ,换算成港币 我们看看这家公司的财务指标吧 .2015年末净资产12.5港币 2015年每股收益1.25港币 。2015年每股分红1.25港币后 。2016年末 净资产居然是11.11港币 2016年每股收益是1.11港币 。按港币计价的这家中资内银股净资产无端减少10%,每股利润下跌10%,财务指标出现明显下降,公司估值严重下滑。这就是以港币计价的世界各国其他资金眼中的同一家公司。现在我们分别以人民币和港币分别作出该股票A股和H股的净值曲线。你会发现A股净资产曲线是一条连续向上的优美曲线。而H股的净资产走势是跳跃的不断调整和停滞不前的。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民币贬值周期中,由于人民币资产的贬值,以港币计价的中资股财务指标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恶化表象。港股估值会大幅低于A股。同样,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外资投资H股 会因为中资股净资产和赢利水平的双击给出更加高涨的估值。也就是我们曾经看到的H股对A股的高溢价。
freelight123

17-02-11 15:25

0
小明历史上预测正确率为60%,当他预测明年股市有70%概率上涨时,股市预期的上涨概率为?
---------------------
本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小明自我评估的预测概率和最终实现概率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无相关性,那么预期概率为60%,如果完全线性相关,那么应该为54%。如果弱相关,那么在54%-60%之间。所以答案为54%—60%?或许还可以有其他的延伸解读。答案不重要,思考过程会有所收获。

其实吧,短期的预测没有意义,这里讨论的前提是样本足够大,但一个人对股市年涨跌的预测样本顶多几十年,根本到不了样本要求。
所以,这个数学题权当娱乐,用一句鸡汤文结尾:我们不知道内在价值高于价格的股票什么时候会价值回归,但是知道它终将回归。

本问题核心是对于自我预期,历史统计,实际表现之间关系的思考。如果说对于中短期涨跌无法预测,但我们对于企业发展的预测实际上也蕴含了这样一个过程。
freelight123

17-02-11 15:19

0
这篇文章确实可以戳中80%以上人的软肋,包括很多大v都推荐转载过。其实文中的手法与过程充满着语言陷阱和意识蒙蔽,即便是聪明的人,没有仔细琢磨,也会不小心落入圈套。其实没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不经意会被一些言论所鼓动。我们不断训练,培养理性就是要逐步战胜直觉的。
freelight123

17-02-11 15:18

0
远离股市鸡汤文——从一篇爆款文章说起前一段时间偶然间看到朋友推送出的一篇文章,叫《投资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匆匆看完之后思考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完这篇爆款文章之后,我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与文章本身的传播度与好评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
先来看看文章中的逻辑。实际上文章思路的跳跃性让我很难归纳其核心逻辑,所以只能分开局部来看。
首先文章讲了股市的复杂性,以及对投资者所带来的诱惑与困惑。告诫投资者不要在意短期的波澜,而要坚守长远的目标。
紧接着,作者开始谈价值投资。提到:“在市场正常的日子里,我曾经尝试在合理的市盈率(15-20倍)买入的国内、国际消费大牌企业,在3—5年里股价几乎在围绕着你买入的价格上下30%范围内波动,从长期看就是一条直线,五年里除了可怜的一点分红,几乎颗粒无收。”最后将原因归结为: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的偏好不同。(看到此处,我本想作者这是要部分否定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做法吧?)
然后作者写到:“投资需要的是一种对时间和股票关系的定见”(似乎要展开对市场的认识了),但接下来的话让我不知所措:“追逐市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仅仅是在小输小赢之间随波逐流。不要忘记,企业本身,才是我们投资的主体。”(好吧,先把仅看企业否定,又否定了追逐市场,然后又肯定了企业才是投资的主体)
然后作者又说了:“在二级市场上每一位参与者想要长期活下来就必须构筑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难道不是刚刚说的需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吗?往下看作者是要讲出什么深刻道理来)
作者紧接着又抛出一个大道理“Less is more.”,“最终每个人的筛子也只合适自己使用,别人用你的筛子筛不出相同的结果”(看到这里,我发现:作者基本上每个结论都是无可辩驳的大道理。以上几个大道理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往下看。)
“投资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而不是执着于细枝末节上的花样和技巧。绝大多数人,缺乏的是一种对投资的穿透力,而不是发现好企业的分析能力或是在明显趋势中小赚一票的判断力。如果没有这种穿透力,仅仅依靠聪明,十年,你的账户也就是原地踏步,不输已经不错了——而不输已经是输了。”(这下应该说到重点了吧,要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要有穿透力,然后顺便又把“发现好企业的分析能力”给部分否定了,如果不是企业本身,作者所追求的大格局和穿透力到底是什么呢?)
然后作者开始举例子了。打开了唯品会波动的日K,和一路向上的月K。又得出结论:“企业是投资之本,就算其它因素错了,企业选对了,风险也就降低了;当然,你也不能受仓位思维的影响而YY自己买入的就是下一个唯品会。好业绩,出乎意料的业绩高增长才是最重要的股价驱动因素。” (又肯定了企业业绩的重要性,说实话,看到此处我已经哭笑不得了。)
“成功的投资本质上就是等待着市场焕然大悟,而不是市场让自己如梦初醒。” 作者以高超的文学素养讲出来的大道理直接让很多读者懵逼掉。情感真实感人,道理无可反驳。
“平稳的业绩只能造就平庸的股价,这是市场效率的体现,股价包括了对未来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唯一需要的是惊喜。” 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作者是要谈预期差吧。
“2012年下半年买入贵州茅台,安全边际有了、护城河有了、产能有了、账面上大把现金有了,就是没有未来。” (反例,向茅台这种没有惊喜的就不能买)
“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场,可能见证了最美的风景也可能不幸被劈身亡。”
“不因为下跌而卖出,不因为上涨而买入。”
“二级市场投资,技术的部分是基于对企业的理性判断,艺术的部分是基于价值与策略之间的平衡。” (又提到了二级市场要讲策略。唯品会不是应一路持有吗?怎么做策略呢?)
作者也没说。准备结尾了。
“生活的品位来自于拒绝大多数平庸的东西,而投机的品位来源于拒绝大多数平庸的机会。” (投机要追求伟大的机会,怎么追求呢?)
作者也没说。最后说了一些题外话。谈到了巴菲特、修行、天赋、天命。
最后说:“在人生的大格局里,只要选对了与自己天赋、兴趣相对应的领域就是最好的投资。”
好了,欣赏完了。我们先不说后来唯品会和贵州茅台的走势(因为都是后见之明),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
————
——————
能总结出来吗?作者到底基于什么基本面分析、市场策略和穿透力的格局买了(或者看好,回顾?)唯品会呢?
作者讲了哪些可以参考的市场策略呢?让市场恍然大悟的惊喜又是怎么找出来的?
作者仅仅是以自己的失败案例和茅台,讲了投资不能只看企业的教训。又找了支大涨的股票唯品会,讲了投资要有穿透力和格局。
作者以极高的文学修养与宽博的知识面讲了二十多个不可辩驳道理,又找了几个经典的例子。至于例子与大道理之间的逻辑和内容,什么都没有讲。
如果说没有实质内容,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这么广,且受到广泛好评的原因何在呢?
1、文学性。优美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所唤起的情境会让读者觉得心旷神怡,且在情感上受到冲击。就如同看大片一样震撼与印象深刻。然后文学性所带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概念不清晰,二是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本质上不属于形式逻辑,缺乏严谨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文学性的作用叫做:(联想、认知上的)启发。
2、似是而非的道理。技巧就是所使用的概念内涵一定要宽泛且模糊,这样的好处是它总有很多奏效的时候(但它无法告诉你哪些时候奏效)。“投资需要的是一种对时间和股票关系的定见”“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场,可能见证了最美的风景也可能不幸被劈身亡。”“二级市场投资,技术的部分是基于对企业的理性判断,艺术的部分是基于价值与策略之间的平衡。”“Less is more.”等等。单论每句话,都让人觉得饱含真理,同时又含糊到你无从否定。然而这些道理该如何应用呢?从逻辑学角度分析,就是典型的:概念及语义不清。
3、选择性举例。(虽然从现在来看,生动性已经丧失了)唯品会具有冲击力的月K线,以及当时跌落神坛的茅台。说实话,如果作者不举例,我倒不觉得作者的水平有多差,至少讲了很多也没出现什么错误。而作者举例的方式却彻底暴露了,作者的视角充满了后视,自己就是被市场随机性所迷惑的羔羊。但这种举例方式仍会迷惑很多缺乏基础概率思维的初级投资者。用统计学和心理学概念:选择性记忆、幸存者偏差、小样本谬误。
我称这种文学性很高,充满似是而非大道理,又难免自相矛盾毫无实践价值的文章叫做股市鸡汤文,或者说相当于微信圈流传的哪些成功学。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极端化的典型,事实上,股市里每天都会有这类文章充斥着,包括每天的行情分析和股票,有不少大V专门靠生产此类文章为生。其实就像鸦片,吸的当时会让你感觉美好,劲儿过去后你一无所获、空虚甚至会被其误导。
提高逻辑学、统计学和心理学专业素养,远离股市鸡汤文。
freelight123

17-02-11 15:09

0
一直喜欢非大的文章和观点的原因,就是观点总是建立在逻辑严密,证据充分,辩证客观的推导上
而不是概念过来,概念过去,这样鸡汤文说多了说久了,就像中国的阴阳五行,说得人头晕,到了最后还是一脑浆糊不知所云。

茅台03曾提过散户不适宜于深入研究而适宜于根据搜集的信息做出选择,也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系统正确的逻辑分析思维和观点求证方法
freelight123

17-02-11 15:07

0
什么样的公司具有反脆弱性?“但凡杀不死我的,只会令我更加强大”——“反脆弱”是塔勒布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能够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特性。与其相关的特性则有“脆弱性”与“强韧性”。

如果未来三年发生经济危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进行投资?

很多人选择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消费、医药以及公用事业类公司。此类公司具有一定的“强韧性”,仅适合进行防守型投资,而公司本身很难从危机中获益。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可以从不确定性以至经济危机中获益呢?

第一,首先必须具备安全性。公司在经济危机的谷底不至于破产。这就要求公司具有较低的有息负债,较高的营运资金,良好的回款保证能力,以及高于同行业的盈利能力及运营效率。

第二,资源冗余的公司。冗余,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形下,被视作是一种浪费。如大量的账面现金,高于市场需求的产能等等。这些平日里的冗余在危机发生或环境突变时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如在经济低谷时的低价收购机会,危机来时的缓冲能力、需求意外突然爆发时的供应能力(如极端天气或灾难)等。

第三,技术、业务适当多元化。多元化的好处很明显,可以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在抵御系统性风险时,也容易避免一损俱损的全面毁灭。与之相反的,依靠单一业务或者单一路线技术的公司,往往是脆弱的。

第四,局部试错。一味的注重安全未必是真正的安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想。谁又敢说空调技术不会在有一天被全面革新呢(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改变过)?之所以说局部,一般维持在企业资源10%以内,或者1年左右净现金流为佳,则是要保证试错所导致的失败是完全不会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试错,是不单是自然界的进化法则,同样也是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核心法则。通过并不过分关注眼前利益的技术研究与新业务尝试,可以使企业保持与外界环境的能量和信息互通,通过自身的进化去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而一旦试错成功,则为企业经营打开新的局面。

第五、经常遭遇小创伤。不时遭受一些不至于影响企业长期经营的小的危机,往往能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使企业更加健康,生命力变得更加强大。

第六,拥有实力对手。旗鼓相当的对手是企业保持经营效率与危机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进化的主要动力。而没有对手陷入天下无敌的孤独感与安逸感的企业,很可能会懈怠而在受到外界环境与潜在对手的威胁。

第七、相对强韧性。如果你的众多对手具有脆弱性,那就更好了。在遭遇危机时,相对的“强韧性”很容易转化为“反脆弱性”。如果你的毛利率为15%,而对手仅有10%,那么在危机逐步蔓延时,你便会因为对手一个一个的“死去”,而获得其原有市场。要注意在这时,行业的退出壁垒不能太高,资产越轻越好。

与赌博式的做空不同(同样具有脆弱性),投资于具有反脆弱特性的公司,使你能在危机未曾到来时,继续获取收益。而在黑天鹅到来时,变得更为强大。

有机会可以继续聊聊,《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具有反脆弱性》。
freelight123

17-02-11 15:04

0
刘士余称,他本人是清华大学工程专业,数理化是本行,毕业论文是计量经济学,都没敢想(预测指数)。但出差到外地, 电视上操着山西话、山东话、江苏话、浙江话的分析师都能预测到个位。
freelight123

17-02-11 15:03

0
这么说,打新股的美好时光还能持续3年?哪怕预期收益率降到8%也是白送钱啊。作为配售市值的大盘蓝筹股想必也应该越来越稀缺吧?甚至中短期估值体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5%利率以下的杠杆,尽管上,前提是有足够的风控能力与手段。抓住这一拨机会至少能搞个财务半自由吧。
freelight123

17-02-11 14:59

0
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也是逐步被削弱的,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即在局部创新上的低成本与快速响应的优势。所以,手机的逆袭几乎成为了定局,空调也已经提前赶超,将继续发挥马太效应。而汽车,并不是那么的明朗。

几个核心关键点:技术上的接近,成本上的优势,低端渠道的铺设,产品端的创新(较低即快速的创新研发成本)。手机,微波炉,空调,以及其他一些小家电,无不是因为上述几项因素。紧接着我们可以思考下:对于汽车而言,这条路径是否成熟,以及还需要走多久?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