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股市鸡汤文——从一篇爆款文章说起前一段时间偶然间看到朋友推送出的一篇文章,叫《投资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匆匆看完之后思考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完这篇爆款文章之后,我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与文章本身的传播度与好评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
先来看看文章中的逻辑。实际上文章思路的跳跃性让我很难归纳其核心逻辑,所以只能分开局部来看。
首先文章讲了股市的复杂性,以及对投资者所带来的诱惑与困惑。告诫投资者不要在意短期的波澜,而要坚守长远的目标。
紧接着,作者开始谈价值投资。提到:“在市场正常的日子里,我曾经尝试在合理的市盈率(15-20倍)买入的国内、国际消费大牌企业,在3—5年里股价几乎在围绕着你买入的价格上下30%范围内波动,从长期看就是一条直线,五年里除了可怜的一点分红,几乎颗粒无收。”最后将原因归结为: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的偏好不同。(看到此处,我本想作者这是要部分否定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做法吧?)
然后作者写到:“投资需要的是一种对时间和股票关系的定见”(似乎要展开对市场的认识了),但接下来的话让我不知所措:“追逐市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仅仅是在小输小赢之间随波逐流。不要忘记,企业本身,才是我们投资的主体。”(好吧,先把仅看企业否定,又否定了追逐市场,然后又肯定了企业才是投资的主体)
然后作者又说了:“在二级市场上每一位参与者想要长期活下来就必须构筑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难道不是刚刚说的需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吗?往下看作者是要讲出什么深刻道理来)
作者紧接着又抛出一个大道理“Less is more.”,“最终每个人的筛子也只合适自己使用,别人用你的筛子筛不出相同的结果”(看到这里,我发现:作者基本上每个结论都是无可辩驳的大道理。以上几个大道理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往下看。)
“投资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而不是执着于细枝末节上的花样和技巧。绝大多数人,缺乏的是一种对投资的穿透力,而不是发现好企业的分析能力或是在明显趋势中小赚一票的判断力。如果没有这种穿透力,仅仅依靠聪明,十年,你的账户也就是原地踏步,不输已经不错了——而不输已经是输了。”(这下应该说到重点了吧,要追求大格局上的成功,要有穿透力,然后顺便又把“发现好企业的分析能力”给部分否定了,如果不是企业本身,作者所追求的大格局和穿透力到底是什么呢?)
然后作者开始举例子了。打开了
唯品会波动的日K,和一路向上的月K。又得出结论:“企业是投资之本,就算其它因素错了,企业选对了,风险也就降低了;当然,你也不能受仓位思维的影响而YY自己买入的就是下一个唯品会。好业绩,出乎意料的业绩高增长才是最重要的股价驱动因素。” (又肯定了企业业绩的重要性,说实话,看到此处我已经哭笑不得了。)
“成功的投资本质上就是等待着市场焕然大悟,而不是市场让自己如梦初醒。” 作者以高超的文学素养讲出来的大道理直接让很多读者懵逼掉。情感真实感人,道理无可反驳。
“平稳的业绩只能造就平庸的股价,这是市场效率的体现,股价包括了对未来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唯一需要的是惊喜。” 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作者是要谈预期差吧。
“2012年下半年买入
贵州茅台,安全边际有了、护城河有了、产能有了、账面上大把现金有了,就是没有未来。” (反例,向茅台这种没有惊喜的就不能买)
“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场,可能见证了最美的风景也可能不幸被劈身亡。”
“不因为下跌而卖出,不因为上涨而买入。”
“二级市场投资,技术的部分是基于对企业的理性判断,艺术的部分是基于价值与策略之间的平衡。” (又提到了二级市场要讲策略。唯品会不是应一路持有吗?怎么做策略呢?)
作者也没说。准备结尾了。
“生活的品位来自于拒绝大多数平庸的东西,而投机的品位来源于拒绝大多数平庸的机会。” (投机要追求伟大的机会,怎么追求呢?)
作者也没说。最后说了一些题外话。谈到了巴菲特、修行、天赋、天命。
最后说:“在人生的大格局里,只要选对了与自己天赋、兴趣相对应的领域就是最好的投资。”
好了,欣赏完了。我们先不说后来唯品会和贵州茅台的走势(因为都是后见之明),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
————
——————
能总结出来吗?作者到底基于什么基本面分析、市场策略和穿透力的格局买了(或者看好,回顾?)唯品会呢?
作者讲了哪些可以参考的市场策略呢?让市场恍然大悟的惊喜又是怎么找出来的?
作者仅仅是以自己的失败案例和茅台,讲了投资不能只看企业的教训。又找了支大涨的股票唯品会,讲了投资要有穿透力和格局。
作者以极高的文学修养与宽博的知识面讲了二十多个不可辩驳道理,又找了几个经典的例子。至于例子与大道理之间的逻辑和内容,什么都没有讲。
如果说没有实质内容,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这么广,且受到广泛好评的原因何在呢?
1、文学性。优美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所唤起的情境会让读者觉得心旷神怡,且在情感上受到冲击。就如同看大片一样震撼与印象深刻。然后文学性所带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概念不清晰,二是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本质上不属于形式逻辑,缺乏严谨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文学性的作用叫做:(联想、认知上的)启发。
2、似是而非的道理。技巧就是所使用的概念内涵一定要宽泛且模糊,这样的好处是它总有很多奏效的时候(但它无法告诉你哪些时候奏效)。“投资需要的是一种对时间和股票关系的定见”“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场,可能见证了最美的风景也可能不幸被劈身亡。”“二级市场投资,技术的部分是基于对企业的理性判断,艺术的部分是基于价值与策略之间的平衡。”“Less is more.”等等。单论每句话,都让人觉得饱含真理,同时又含糊到你无从否定。然而这些道理该如何应用呢?从逻辑学角度分析,就是典型的:概念及语义不清。
3、选择性举例。(虽然从现在来看,生动性已经丧失了)唯品会具有冲击力的月K线,以及当时跌落神坛的茅台。说实话,如果作者不举例,我倒不觉得作者的水平有多差,至少讲了很多也没出现什么错误。而作者举例的方式却彻底暴露了,作者的视角充满了后视,自己就是被市场随机性所迷惑的羔羊。但这种举例方式仍会迷惑很多缺乏基础概率思维的初级投资者。用统计学和心理学概念:选择性记忆、幸存者偏差、小样本谬误。
我称这种文学性很高,充满似是而非大道理,又难免自相矛盾毫无实践价值的文章叫做股市鸡汤文,或者说相当于微信圈流传的哪些成功学。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极端化的典型,事实上,股市里每天都会有这类文章充斥着,包括每天的行情分析和股票,有不少大V专门靠生产此类文章为生。其实就像鸦片,吸的当时会让你感觉美好,劲儿过去后你一无所获、空虚甚至会被其误导。
提高逻辑学、统计学和心理学专业素养,远离股市鸡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