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三种炒股类型,对应三种人

17-01-12 13:16 9705次浏览
freelight123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人,只有特点,
无所谓的优缺点,
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生。
粗粗看论坛,约有三种类型。
打开淘股吧APP
3
评论(5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freelight123

17-02-17 09:22

0
(一)为啥我国木有个人资本利得税
  我国没有个人资本利得税,我国的税叫证券投资收益税,相关法规有《企业说的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伤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证券投资收益征收20%所得税。
我国暂时没有征收个人资本利得税的原因有
1 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技术上存在问题,开征后投资者可以毫无难度的采取多种手段规避,为防止税收流失,将所得税和行为税合二为一为印花税,经过多年改革,印花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2 刺激证券市场发展,培养投资者信心
3 法律体制限制,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低,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本利得税符合市场规律,促进长期投资,防止过度投机,是未来我国的改革方向。
(二)国际上对资本利得税征收的争议
争议焦点为资本利得税的优惠政策
支持给予优惠的一方认为资本利得实现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易受通货膨胀影响,产生虚假的资本利得,因此应给予纳税人优惠,补偿由通胀带来的损失。
反对给予优惠者认为这种优惠加剧了不公平因素。
(三)美国的资本利得税制改革
  美国自 1913年设立个人所得税开始 ,就将资本利得合并到普通所得中统一征税。在 1921 年的收入法案中 ,资本利得被区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净利得可并入普通所得中征收所得税或按 12. 5% 的可选税率单独征收资本利得税。 这对那些收入较高的纳税人而言是一种优惠。然而在 1934年的收入法案中 ,“长期持有”的定义被修改为“持有期在一年以上” ,同时取消可选税率 ,设立了减免制度。根据该收入法案 ,短期资本净利得不可减免 ,直接并入普通所得征收所得税 ,而长期资本净利得可享受一次减免 ,如持有期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的资本净利得可享受 20% 的减免 ,即只有 80% 的资本净利得需并入普通所得缴纳所得税。根据该法案 ,持有期越长可获得的减免比例也越大 ,其中持有期在十年以上的资本净利得可获 70% 的减免。 其后经多次反复最终在 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案中完全取消了对资本利得的优惠 ,将所有资本利得都并入普通所得中统一征收所得税。 美国个人资本利得税的历次变革主要集中在可选税率、减免制度及对“长期持有”的界定上。对于各次变革 ,美国的立法机构—— 国会总是在其后的国会报告中陈述改革动因。
在 1934年、 1969年、 1976年及 1978年的税收改革中 ,美国国会的报告都提到了第一个原因。 这些报告认为 ,实行优惠税率可以减少上述不合理性 ,从而刺激资本积累 ,促进资本流动。1978年的国会报告还认为 ,实行优惠税率有利于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提高了减免比例。 据后来的实证分析测算 ,当时减免比例的提高使资本利得税的实际边际税率从49% 下降到 28% 。在 1934年、 1938年、 1942年及 1984年的国会报告中都提到了“锁定”现象 ,即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长期持有资本品 ,直到能被税法确认为“长期持有”后才考虑出售。 美国国会报告认为 ,这有碍于资本流动 ,甚至在 1984年的报告中指出 ,这会降低市场效率 ,从而妨碍资本的优化配置 ,因而总是不时缩短“长期持有”期限 ,以消除“锁定”现象。
---------------------------

美国的Capital gain tax平均28%,就是说你卖出持有一年以内的股票如果盈利了,每赚$100你要交28%的税(各州不同),卖出持有一年以上的股票会低一些大概20%左右

资本利得税会促进投资者选择业绩好的股票长期投资。 所以你懂的。
freelight123

17-02-17 09:02

0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原因》之二 —— 人生的四个袋子
楼主:隐居的鱼 

本帖既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原因》之二,也是《荒谬的阶级划分论--谁是资本家?》之二,这些都是相通的,所以就合起来写了。大家将就看。
还是老规矩,先上模型。

 假设有如下4个袋子,装着一些球,摸出一个球结算之后要把球重新放回袋子里。你准备选择哪个袋子开始玩游戏呢:
A袋:99个白球和1个黑球。如果摸出白球则你胜,赔率是1:1;如果摸出黑球,则庄家胜,赔率是1:120
B袋:1个白球和99个黑球。如果摸出白球则你胜,赔率是1:80;如果摸出黑球,则庄家胜,赔率是1:1
C袋:100个白球。摸出来就是你胜,赔率是1:1。然而你每个月只能摸一次,而且投注不能超过1000元。
D袋:这个袋子比较复杂了:
50个黑球 你输 赔率1:1
10个蓝球 你输 赔率1:2
4个红球 你输 赔率1:3
20个绿球 你赢 赔率1:1
10个白球 你赢 赔率1:5
3个黄球 你赢 赔率1:10
3个透明球 你赢 赔率1:20

 大多数人凭直觉选择的都是A和C,因为他们都是白球多,这表示胜率高。B也有不少人选择,因为它很刺激,摸出白球能挣80倍的钱,这多爽啊。那么D呢?它比较难以计算,只有36%的胜率,100个球中有64个球会导致你输钱。

 有些事情凭直觉是不行的,它需要清晰的计算,幸好每本投资学的书里都有公式来算这个:
期望收益= PW * AW- PL * AL,其中:
PW:一次交易的盈利概率
PL:一次交易的亏损概率
AW:平均盈利额
AL:平均亏损额
对于A袋来说,PW=99%,AW=1,PL=1%,AL=120,所以A袋期望收益率=0.99*1-0.01*120=-0.21。这意味着从长期看,A袋是亏钱的,你每投入一元钱,它会使你损失0.21元。同理,
B袋期望收益率=0.01*80-0.99*1=-0.19
C袋期望收益率=100%*1=1
D袋期望收益率=(20%*1+10%*5+3%*10+3%*20)-(50%*1+10%*2+4%*3)=0.78
好了,现在算清楚了,那你选择在哪个袋子里开始玩游戏呢?

 每一个袋子就是一个系统,一种商业模式,而每一分钱都来自于其中一个系统。无论是在金融市场中,还是在职场,甚至是相亲,识别自己的袋子和对方的袋子决定着一切。一切从你选择袋子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A袋我管它叫做犯罪模式。这是所有毒贩、抢劫犯、贪官所使用的袋子。只要他没被抓住,就表示他摸到了取胜的白球。白球很多,他有99%的机会赢钱,而且他赢得很快,他在翻倍地赢钱,投入一块钱就能赢一块,财富在迅速地积累。这个袋子的关键是要懂得收手,要赶紧移民!不过这是很难的,赢钱会使他产生路径依赖,他不大可能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赢钱模式。他八九没那个智商,否则他就不会选择A袋这个期望收益率为负值的袋子!他一定会一直摸,终于摸出那个黑球爆仓而死。
B袋很显然是彩票模式、赌博模式。
而C袋是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模式:打工。它全是白球,它很稳当,可它缺乏拓展性。虽然是正期望收益率,可是你却不能快速地摸球,你一个月才能摸一把,而且盈利不能滚动加仓。选择了这个袋子,你生活就已经定死了,你的收入极限就是一个月1000,无论你怎么勤奋都没用,因为这个袋子有天花板——职场天花板。
D袋是创业模式,正的期望收益率,可拓展性也很强,然而它风险很大,64%的概率要亏钱。你砸锅卖铁地创业,可摸出来个黑球怎么办?无论中国乃至世界,创业公司95%以上会在5年内破产,你还敢选择这个袋子吗?要从4个袋子中选择这个袋子已经很难了,这需要很好的洞察力。即便选择了,要想成功你还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

 通过这4个袋子,可以让人明白很多东西。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不是选择了C袋就是选择了B袋,他们没钱的命运是系统所决定的。生活,那是你自己选的。当初选择的时候就该明白这一切,要么换个袋子要么就赶紧认命,否则永远无法解脱。而A、D两个袋子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富人的概念。有钱人与富人是两码事,在《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原因》中我从收益率的角度阐述过,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使用的袋子。宋思明、都是有钱人,可无论怎么有钱,也无法掩盖他们都是选择了负期望收益率系统的傻B!因为不能识别A袋,又造就了郭海藻和杨钰莹这两个杯具,真是可叹。

 无论是投资还是做人,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1、选择比勤奋重要。
2、永远不要选择负期望收益率的的袋子。
 3、选择你适合你的袋子,认命并且玩熟它。
freelight123

17-02-17 08:58

0
forcode:我们发现,国家的外汇购汇限制针对的主要就是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富豪阶级。招行香港一卡通的开卡门槛从5万存款提高到500万,堵的是散户屁民蚂蚁搬家的换汇通道。富豪阶层你是堵不住的,人家可以肉身移民,全球各国基本上来去自由,像澳大利亚,基本上有几千万资产就可以轻易获得永久居留权了。富人一般也有自己的企业,可以以企业名义购汇,国家如果去打土豪,立马就会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所以,政策主要是限制屁民,没法限制富豪……
freelight123

17-02-16 07:20

0
这7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 一旦成年就再无可能

本文是马克·塞勒尔2008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马克是对冲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的创始人,曾在晨星公司担任首席股权战略师。

我即将告诉你们的是:我不是来教你们怎样成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相反,我是来告诉你们,为何你们中只有极少人敢奢望成为这样的人。如果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布鲁斯·博克维茨、比尔·米勒、埃迪·兰伯特和比尔·阿克曼等投资界巨子,你们就会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并且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水平。你们是聪明人中最聪明的人。不过,即便我今天说的其他东西你们都没听进去,至少应该记住一件事:你们几乎已经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你们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这已经考虑到你们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并且很快就能从这个国家最顶级的商学院之一拿到MBA学位的事实。如果在座的仅仅是从大量人口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样本,那么成为伟大投资者的可能性将会更小,比如5000分之一。你们会比一般投资者拥有更多优势,但长期来说你们几乎没有机会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过多少书报杂志、拥有或者在今后的职业中将拥有多少经验,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这些素质,但几乎没有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复合回报率达到20%或25%。

我知道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也无意冒犯在座诸位。我不是指着某个人说:“你几乎没有机会变得伟大了。” 这个房间中可能会出现一两个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20%复合回报率的人,但在不了解你们的情况下很难提前断言那会是谁。

往好的方面讲,虽然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达到20%的复合回报率,但你们依然会比普通投资者做得好,因为你们是哈佛的MBA。一个人能学会如何成为一般级别之上的投资者。如果你们聪明、勤奋又受过教育,就能做得足够好,在投资界保住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不用成为伟大投资者,你们也可以赚取百万美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高智商和努力钻研,你就可以学会在某几个点上超越平均水平。因此无须为我今天说的话而沮丧,即使不是巴菲特,你们也将会有一份真正成功且收入不菲的职业。

但是你们不可能永远以20%的复合回报率让财富增值,除非你的脑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某种特质。我不确定这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得的,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时期还没有这种特质,那么你就再不会有了。在大脑发育完成之前,你可能有能力超过其他投资者,也可能没有。来到哈佛并不会改变这一点,读完每一本关于投资的书不会,多年的经验也不会。如果你想成为伟大投资者,那些只是必要条件,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们都能被竞争对手复制。

作个类比,想想企业界的各种竞争策略吧。我相信你们在这里已经上过或者将要上战略课程。你们或许会研迈克尔·波特的文章和书籍,这是我在进商学院之前就自学过的。我从他的书里受益匪浅,在分析公司时仍然总会用到这些知识。

现在,作为公司的CEO,什么样的优势才能使你们免受残酷的竞争?如何找到合适的点来建立起广泛的巴菲特所说的“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

如果技术是你唯一的优势,那么它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资源,因为它是可以、而且最终总是会被复制的。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希望是被收购或者上市,在投资者认识到你并没有可持续性优势之前卖掉所有股份。科技是那种寿命很短的优势。还有其他的,像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一场鼓动人心的广告行动,或是一股高热度的流行趋势。这些东西制造的优势都是暂时的,但它们与时俱变,而且能被竞争者复制。

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structural)的优势,就像19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深植于公司文化和每一个员工身上,即使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西南航空做的是什么,却没有别人能复制。如果你的竞争者知道你的秘密却不能复制,那就是一种结构性的优势,就是一条“护城河”。

在我看来,实际只有4种难以复制且能持久的“经济护城河”。一种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宝洁、家得宝就是例子。另一种资源是网络效应,如eBay、万事达、维萨或美国运通。第三种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政府许可或者客户忠诚度,迪斯尼、耐克和Genentech即是此中典范。最后一种是高昂的用户转移成本,薪资处理服务公司沛齐(Paychex)和微软就受益于此,因为用户转向其他产品的成本实在高昂。

就像公司要么建立一条“护城河”,要么就忍受平庸,投资者也需要一些超越竞争者的优势,否则他就沦为平庸。

现在有8000多家对冲基金和1万家共同基金,每天还有数百万计的个人投资者试图玩转股票市场。你们如何比这些人更有优势?“护城河”由何而来?

首先,大量阅读书籍、杂志、报纸并不是建立“护城河”的资源。任何人都会读书。阅读自然无比重要,但不会赋予你高过他人的强劲优势,只能让你不落在别人后面。投资界的人都有大量阅读的惯,有的人阅读量更是超群,但是我不认为投资表现与阅读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你的知识积累达到某个关键点后,再多阅读就会呈收益递减效应。事实上,读太多新闻反而会伤害你的投资表现,因为那说明你开始相信记者们为了报纸销量而倾泻的所有废话。

另外,任凭你是顶尖学校的MBA,或者拥有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博士学位、注册会计师证书等等数十种可能得到的学位和证书,都不可能让你成为伟大的投资者。哈佛也无法把你教成这样的人,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也不能。我要说的是,MBA是学如何精确地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的最好途径。你可以通过MBA的学极大地减少前进道路上的错误。这经常能使你得到丰厚的薪水,即使你离成为伟大投资者越来越远。你不可能花钱买到或是通过读书学而成为伟大的投资者。这些都不会让你建起“护城河”,只是让你更容易获得进入这场赌局的邀请而已。

经验是另一件被高估的事情。经验的确很重要,但并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它仅仅是另一张必需的入场券。经验积累到某一点后,其价值就开始收益递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60岁、70岁和80岁就应该是所有伟大资金操纵者的黄金时代。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一定程度的经验是玩这个游戏所必需的,但到了一定时候,它就不再有更多帮助。它不是投资者的经济“护城河”。查理·芒格说过,你们可以辨别出谁能正确地“理解”,有时那会是一个几乎没有投资经验的人。

因此什么是投资者必备的竞争优势呢?就像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投资者的“护城河”也应该是结构性的。它们与一些心理学因素有关,而心理因素是深植在你的脑子里的,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也无法改变。

我认为,至少有7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是真正的优势资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无法获得的。事实上,其中几个特质甚至丝毫没有学的可能,你必须天生具备,若无就此生难寻。

第一个特质是,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1987年10月19日这天到来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场彻底崩溃,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纳斯达克大崩盘),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股票,因为你担心会落后于他人。绝大多数管理财富的人都有MBA学位和高智商,读过很多书。到1999年底,这些人也都确信股票被估值过高,但他们不能允许自己把钱撤离赌台,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说的“制度性强制力”(institutionalimperative)。

第二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是那种极度着迷于此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的人。他们不只是享受投资的乐趣——投资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清晨醒来时,即使还在半梦半醒之间,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们研究过的股票,或者是他们考虑要卖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们的投资组合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它。他们通常在个人生活上会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也许真的喜欢其他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对方交流。他们的头脑始终处在云端,梦想着股票。不幸的是,你们无法学这种对于某种东西的执迷,这是天生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强迫症,你就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布鲁斯·博克维茨( Fairholme Funds的创始人,选股思路深受巴菲特影响,组合集中、低换手率、很少越界)。

第三个特质是,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这点对于人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让伟大投资者脱颖而出的正是这种从自己过去错误中学以避免重犯的强烈渴望。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他们曾做过的愚蠢决定,继续向前冲。我想用来形容他们的词就是“压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错误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无疑问你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还会犯相似的错。事实上,即便你确实去分析了,重复犯错也是很难避免的。

第四个特质是,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之一,1998年因为俄罗斯金融风暴而濒临破产)的故事,一个由六七十位博士组成的团队,拥有最精妙的风险分析模型,却没能发现事后看来显见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过高的风险。他们从不停下来问自己一句:“嗨,虽然电脑认为这样可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这种能力在人类中的常见度也许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高。我相信最优秀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是常识,但是人们却仍会惯听从电脑的意见,让自己安然睡去。他们忽视了常识,我看到这个错误在投资界一再上演。

第五个特质是,伟大的投资家都对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巴菲特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网络热潮,尽管人们公开批评他忽略科技股。当其他人都放弃了价值投资的时候,巴菲特依然岿然不动。《巴伦周刊》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标题是“沃伦,你哪儿出错了?”当然,事后这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伦周刊》则变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就个人而言,我很惊讶于大多数投资者对他们所买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据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个可用于判断投资和赌博风险的数学公式),投资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资人只放2%。从数学上来说,运用凯利公式,把2%的投资放在一支股票上,相当于赌它只有51%的上涨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为何要浪费时间去打这个赌呢?这帮人拿着100万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寻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涨可能性?简直是有病。

第六个特质是,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左脑擅长数学和组织)。在商学院,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天资聪颖的人。不过主修金融的人,写的东西一文不值,他们也无法创造性地看待问题,对此我颇感震惊。后来我明白了,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脑思考,这样足以让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投资家,这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脑占主导的人,你很可能讨厌数学,然后通常就无法进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脑极其发达,我认为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伟大投资家的两边大脑都发挥作用。作为一个投资家,你需要进行计算,要有逻辑合理的投资理论,这都是你的左脑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据微妙线索来判断该公司的管理团队。你需要静下心来,在脑中勾画出当前情势的大图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备幽默感、谦卑的心态和基本常识。还有最重要的,我认为你也得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看看巴菲特,他是商业世界里最杰出的写作者之一,他同时也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投资家之一绝非偶然。如果你无法清晰地写作,我认为你也不能清楚地思考。如果不能清楚地思考,你就会陷入麻烦。很多人拥有天才般的智商,却不能清楚地思考问题,尽管他们心算就能得出债券或者期权的价格。

最后、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股票开始下跌,人们很难坚持承受损失而不抛出股票。市场整体下降时,人们很难决定买进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摊薄,甚至很难决定将钱再投入股票中。人们不喜欢承受暂时性的痛苦,即便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资家能应对高回报率所必须经历的短期波动。他们将短期波动等同于风险。这是极不理性的。风险意味着你若押错了宝,就得赔钱。而相对短时期内的上下波动并不等于损失,因此也不是风险,除非你在市场跌到谷底时陷入恐慌,被损失吓得大乱阵脚。但是多数人不会以这种方式看问题,他们的大脑不容许他们这么想。恐慌本能会入侵,然后切断正常思考的能力。

我必须申明,人们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上述特质。这个时候,你在日后成为卓越投资者的潜力已经被决定了。这种潜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但是无法从头建立,因为这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不是说金融教育、阅读以及投资经验都不重要。这些很重要,但只能让你够资格进入这个游戏并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复制的东西,而上述7个特质却不可能。
freelight123

17-02-15 15:28

0
freelight123

17-02-15 15:27

0
从巴菲特到索罗斯,原来它才是投资大师的最核心要素!导读:前一段时间见了一个老友,他问我:“你翻译了那么多海外投资大师的文章,自己有什么切身的体会?”事实上,这个问题正是我自己过去半年不断思考的。从最早就开始翻译《富可敌国》的英文版,到后来的《Market Wizard》以及《Alpha Masters》,以及每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都会看几遍。对于投资大师的一些想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巴菲特和索罗斯们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感悟。
/ 01 /
 
 
投资大师的共同点:活的很长
下面这张图非常经典,里面涵盖了一些比较重要投资大师的长期回报收益率。里面涵盖了巴菲特基本面选股,宏观对冲,量化,交易等不同风格的投资大师。但是我们看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活的很长。
我们看到基本上平均可追溯业绩在30年左右,最少的也有10年以上的可追溯业绩,最长的就是我们的巴菲特,超过了55年的可追溯业绩。这一点是最近思考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无论什么投资风格,方法,甚至性格,能够成为真正影响到后人的投资大师必须有一个特点;活得足够长。

巴菲特是真正践行“活得足够长”这个真理的。一方面,他自己本人的寿命,身体状况也非常好。在接近90岁的高龄依然思维活跃,亲力亲为做投资。而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通过时间的玫瑰发扬光大。在他30岁之前,他的财富“只有”100万美元。越到后期,他财富的积累就越惊人。
活得足够长,是我过去半年对于投资大师最深刻的启发。表面上,这是一句废话,但背后却是所有伟大的投资者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我们不会记得那些一两年做的很优秀的人,甚至彼得林奇接班人比尔米勒也逐渐被大家遗忘,因为他在金融危机中的滑铁卢。无论你是什么投资风格,什么投资理念,最核心和共同的一点就是要在市场中活得足够长。
我们用反推导来看这个问题。《对冲基金风云录》这本书说过,只要活过三年的对冲基金基本上规模都不小,收益也不错,但是问题是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对冲基金在第一年就被消灭了。那么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成为活过三年的对冲基金?

/ 02/
活得长靠什么?对于风险的剥离
过去我们一直拘泥于去对比索罗斯和巴菲特。这两位投资大师年龄一样,投资方法完全不同,的确有许多可以对比的地方:巴菲特出生国会议员之家,索罗斯是为了躲避战争去的美国。巴菲特生活朴素,甚至抠门,索罗斯喜欢捐款,致力于开放社会的伟大目标。巴菲特依靠股票投资赚钱,索罗斯擅长外汇期货。但其实我们忽视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投资中其实他们都是很“胆小”的,做的都是确定性投资。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对于索罗斯津津乐道的就是阻击英格兰银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实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定价机制的非市场化。索罗斯相信的是market economy,当他看到planned economy和market economy发生冲突的时候,市场经济最终会大概率取胜。而且他熟读历史和哲学,从历史,哲学,人性的角度看,最终都会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向去走。本质上索罗斯做的是一种低风险投资。像当年英镑和泰铢的贬值,连其央行内部的成员都承认自己货币会贬值。索罗斯让人敬佩的是,在低风险投资的时候他敢重仓出击。
我们再看看巴菲特。关于巴菲特的投资案例非常非常多,其本质也是低风险投资,或者我们说的,去获取剥离风险后的收益。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巴菲特说了一句话:Buy American, I am。那我们看看巴菲特买了什么?那时候巴菲特重仓了高盛,他曾经说过,如果美国最终只有一家投资银行活下来,那必然是高盛。但是我们看,巴菲特买的其实是高盛的优先股,而不是正股。如果看过《大而不倒》就能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即使在金融危机这种大甩卖的时候,他做的也是低风险投资。不追求最大的回报,而是确保守住本金的前提下能有收益。
/ 03 /

对冲基金的发展史,就是寻找“风险剥离后的收益”
我们再回到《富可敌国》这本书,从第一章的对冲基金创始人A.W.Jones,到后面的James Simons,其演变就是不断寻找风险剥离后的收益。A.W. Jones是对冲基金模式的创始人,虽然不是他开创了做空和杠杆,但却是最早运营这种对冲基金模式的。而这两个工具正是在纯多头思维的市场,有效剥离了部分风险,获取收益。

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假设两个投资者都从10000美元开始做。一个运用做空和杠杆工具。那么首先,他的杠杆就让他拥有20000美元的投资。他做多130000美元,放空70000美元。这样他暴露在市场的风险只有60000美元。而另一位投资做多80000美元,保留20000现金,在市场也暴露80000美元的风险。假设市场上涨20%,由于他们的选股能力一样强,看多的股票涨了30%,跑赢大市,而另一个做空的股票也只下跌了10%。那么运用杠杆的投资者的利润就是32000美元,而且市场风险还小。而普通投资者的利润只有24000美元,而且暴露了更多风险在市场上。

加杠杆不是赌博,核心逻辑也是基于更小风险暴露的投资,放大收益率。

在此之后,我们看到每一位投资大师都在通过研究方法,投资工具的创新,来获取剥离风险后的收益。比如第二章的Michael Steinhardt,其最核心的赚钱方法是通过大众交易来持续拿到打折的股票。因为大家都不懂怎么做大宗交易,应该给多少的折价。Steinhardt从中赚取了巨额的,没有风险的利润!再比如后面的老虎基金罗伯逊,他最初的成功也是来自于对于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挖掘。因为大部分券商那时候主要覆盖大市值,流动性好的股票。小市值股票本来估值就折价,风险很低。而一旦挖掘到好公司,收益率就会很高。再到最后的James Simons,通过程序化交易,量化模式来剥离风险,获得真正的alpha。
大奖章基金的数学模型主要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找出金融产品价格、宏观经济、市场指标、技术指标等各种指标间变化的数学关系,发现市场目前存在的微小获利机会,并通过杠杆比率进行快速而大规模的交易获利。

/ 04 /
滚**的最核心要素:低风险投资
以前看巴菲特的滚**,仅仅理解表面因素,要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事实上,巴菲特能够滚**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低风险投资。

今天如果我随便买入一个股票,其上涨和下跌的概率可能都是50%。很多时候高收益伴随着的就是高风险。一个股票有上涨100%的可能,往往也会有下跌50%的可能。许多人在做投资时,就是不断追求高风险回报。比如去赌短期催化剂,去押宝某条赛道,或者去获取别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方式都伴随着极大不确定性,最后逐渐会回归到50%的抛硬币概率,甚至很多时候因为人性的弱点,概率连50%也不到。那么长期来看,收益率就是均值回归。

而巴菲特就是找到一种能够持续低风险,可持续的投资模式。我曾经说过许多次,巴菲特办公室里面放着前Boston Red Sox传奇球星TedWilliams第一次比赛的照片。可以说,他是巴菲特最最崇拜的体育明星。那么这位Ted Williams是何方神圣呢?他是美国职业大联盟中最后一个年度打击率在40%以上的球员,当然那也要追溯到1941年。他职业生涯的打击率高达34.4%,让他成为打击率最高的球员之一。他甚至能够在39和40岁的高龄,连续两年获得美国联盟(American League)的打击率冠军。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才去打击。如果我总是去打击幸运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成为棒球名人堂选手。”

所以这么多年,其实巴菲特真正买入过的十倍股不是那么多,他也从来不推崇tenbegger。他的核心模式就是不断获取风险剥离后的收益,每年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但是这种模式可以持续,可以滚很多年。那么时间越长,巴菲特的**就越大。

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坚信长期的力量。我认为背后也是这种思路,寻找长期可持续的模式,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时间越长,大家看到的差距越大。
/ 05/

可持续性,是所有投资方法最重要的一条
在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投资大师的理念后,我开始真正意识到:

个方法可能短期无法抓住最牛的股票,但是能够长期带来回报,而且是有效的。
最近债券市场波动很大,有人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做投资一年三倍不难,但是三年一倍却很难。背后也是反映了投资的可持续性有多么不容易。短期决定投资回报的是技能和运气,如果有足够的运气,一年要翻倍甚至几倍都是可能的。每一年,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人(抛硬币大赛冠军)。但是长期,决定投资回报的就是一个因素:技能。这个技能包括自身能力,包括投资方法的进化等。
巴菲特和索罗斯本质上在做同样的事情,低风险,可持续的投资。巴菲特购买高ROE,具有护城河,和独特商业模式的企业,而背后又通过保险公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这些优质企业带来的回报率超过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长期就是巨大的“卡差”。而且巴菲特一直强调一件事情“保住你的本金”。而索罗斯是基于人性的不变,从boom to burst,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是永远可持续的弱点。他在外汇市场的交易也是不断抓住高胜算,低风险的投资机会。
而那些失败的人,他们身上的问题就是投资方法出现了“不可持续”的问题。里面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我总结下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基于对自己的过度自信。
我们看到,投资大师他重视的是方法论,是体系。投资有完整的体系,然后在这个方法和体系中进化,才能成为长跑冠军。而投资没做好的人,往往是基于对个人,主要是对自己的自信和要求。这是非常难持续的。首先,一个人要不断进化,保持进步,甚至保持对市场的胜算就非常非常难。其次,很多时候寻找到未来的牛股是无法持续和预测的。有些人因为某些因素抓到过十倍股(比如因为对于某些行业的理解),但要抓住下一个十倍股的概率并不能提高。个人的能力在体系和方法面前就很渺小。

世界是不可预测的,而要相信我们个人能持续预测未来的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所以许多人的错误来自于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有持续预知未来的水晶球。这一点也是过去半年我自己进化的认知。过去我一直认为,挖掘牛股的核心能力是看到未来。但今天,我越来越发现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应该基于未知的世界,做风险剥离后的收益。

写在最后:我对奥马哈朝圣的一些感悟

每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都是全球投资者的一次奥马哈朝圣。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我一次也没去过。好在巴菲特是十分开明的人,每一个他的智慧都会展现在其致股东的信件中,他在奥马哈年会的发言也都会有公开的纪录。这些年也通过读书,学他的投资理念,对于巴菲特,甚至对于许多海外投资大师的方法有了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解。

投资越是到最后,对于风险的敬畏之心就越强。那些伟大投资者在每做一次投资的时候都会思考风险在哪里,巴菲特是最厌恶风险的。他总是希望能够不断获得剥离风险之后的收益。对于风险的厌恶,并不等于巴菲特不出手,而是耐心寻找最确定,风险最低的时候,再运用金融工具,做低风险确定性投资。他的搭档芒格说过,人一辈子不能富有两次。真正能够滚**的就是可持续的,剥离风险之后的收益。这些收益通过时间积累后,就变成了大**。时间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既然时间对于长期投资那么重要,这也是伟大投资者都在坚持的追求长期正确价值观。

对于投资大师,对于奥马哈真正的朝圣,是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而这些,才是那么多投资大师真正交给我的。如同西部世界里的那句经典台词:Mozart, Beethoven, and Chopin never died. They simply became music. 真正伟大的投资大师,是留给世界的那些可持续投资方式。
打赏
freelight123

17-02-15 15:20

0
低估不如成长我一年多前写过一篇 《长期收益率近似公式揭示投资秘密》。里面用理论假设数据证明了一件事,在估值不变(公式里假设的是PE不变)投资收益率=每股盈利增长+股息率。当时我推导出这个公式的时候,其实是在为自己买入低估的银行股找借口。因为主要突出了银行的高股息率。虽然,这些年主要投资银行股收益还不算错,年复合收益率接近20%。但我在回溯历史数据的时候,发现比如宇通客车恒瑞医药这些当时认为并不低估的企业,这6,7年来的收益居然远远大于投资优质银行。

我的投资体系中一直没明白一件事就是港股的腾讯,为什么这么高的PE,但投资多年下来却取得更高的收益,远远好于买入低估的企业?我这回头再看看这个投资收益公式, 原来秘密早在这里面隐藏了。我一年多以来竟然一直选择性失明。那就是,虽然银行的股息率高达4%以上,但是如果每股盈利增幅只在10%左右,那么投资收益率仅仅保持在15%以内。如果业绩保持20%,或者25%以上的增长股,那么长期投资收益率竟然高达20%以上,就算没有股息,也比投资银行收益更多。而腾讯公司每股增幅都在40%以上,就算有点杀估值,投资收益仍然远高于每年20%。投资的真理居然就是要长期保持每年大幅度增长。

现在再来思考低估和成长,就不会简单认为买入低估是最好的选择。比如银行,我仍然认为低估50%,但是,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回归合理估值呢?5年,10年回归的话,每年的收益下降了很多,甚至不到10%。而如果买入每年增长20%的成长股,估值不变的话,每年的投资收益就是20%。所以巴菲特说的这句真理,好价格买入普通企业,不如合理价格买入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就代表长期高成长的企业。

那最后的问题就是甄别哪些企业是可以保持长期高增长的企业呢?看了很多创业板,有些年份100%的增长,PE高达100倍以上。这些不能买,不能买的原因不仅仅是高估值,更主要的是,谁能长期保持100%的增幅呢?所以需要找的就是那些能长期保持高增长的优质企业,可以适当放宽估值。我认为目前能保持20%以上增长的企业只有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医药企业的春天来了,因为中国开始的深度医药改革,一致性评价彻底打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只有重视品质,重视创新,利于龙头企业的行业才有前途。高科技,高端制造也有能长期高成长的优质企业,慢慢寻宝吧。

当前银行普遍业绩增幅都在个位数,所以我换了部分银行到龙头医药企业。
freelight123

17-02-15 15:19

0
投资忠告:内幕有毒本文作者:solarsail  泽履资产
初涉股市的朋友,多以能探听内幕消息为荣。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掌握了内幕消息就意味着赚“快钱",是和“庄家”在一条船上,甚至意味着可以一夜暴富。

但作为股市生存了多年的投资者,我的忠告是:内幕有毒。面对天上掉馅饼的诸多消息,一定要独立审视,很多内幕不仅不能听,有时甚至会让人倾家荡产。董事长拍胸脯的下场几天前,一位朋友诉说了他刚刚经历的悲催遭遇:
2015年5月份,因为同学关系,我的朋友了解到同学自己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将要被A股某家上市公司收购。作为行业内的“半个专家”,朋友在该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来上海考察期间,陪同参与了整个考察过程。考察完成后,上市公司的领导对项目非常满意,基本敲定了后续的合作方案。送行晚宴上,董事长信誓旦旦地告知我的朋友,公司未来还会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进行扩张,现在28元-30元的股价不算高。更重要的是,现在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在不断增持,内部人表示未来股价能涨到60多元。
我的朋友今年已经40多岁,江湖的险恶也经历了不少,面对市场的高涨和赚钱效应,面对董事长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他思考了一天后,毅然买入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并在之后股价上升到40多时继续加仓。可是好景不长,随着2015年6月至8月股市的大调整,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如秋风落叶一般跌落,收购事项也出现停顿,包括员工持股计划的增持都同样被套在了高位。
朋友在亏损大约40%左右的价位割肉出局。割肉的感觉是相当痛的,毕竟是多年辛苦积蓄来的血汗钱。但他无法理解的是,自己的内部消息完全是第一手信息,对公司操作的细节已经熟知到如此地步的情况下,结果还是大幅亏损,他满脸疑惑的问我:股票投资到底该如何来做?
“老法师”败走麦城朋友的遭遇并不唯一。另一位浸淫市场多年的朋友也有着同样的经历。这位朋友洞察力极强,经验丰富,投资风格以“稳、准、狠”著称,被行内人尊称为“老法师”。
“老法师”经常通过各种关系了解到很多外部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消息,一段时期以来他所管理的资金账户业绩斐然,慕名而来的资金也络绎不绝。当然,他所了解的消息会偶尔会在朋友圈内分享。事实上,他所提到的事件80%-90%确实都会如期发生,甚至包括事件之中的细节也完全相符,令人不得不服。可是,“老法师”今年也同样栽了个大跟头。
2015年初,“老法师”了解上市公司G要进行重大事项,这算是相当大的利好。G公司的基本面也相当不错,这几年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过去三年净利润增速平均100%以上,市场极度看好。一贯谨慎的“老法师”在反复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后,将管理的所有账户里的20%-25%的资金全部配置了G公司,期待大赚一笔。。果然,2015年6月,G公司股票如期因重大事项停牌。9月份复牌后,直接开盘跌停,此后连续四个跌停板无法出逃。谨慎又谨慎的结果却和“老法师”当初的预判有着云泥之别,最后夺路出逃的价格只是比其买入成本略低,虽然并没有亏损多少,但连续跌停带来的胆战心惊和不眠之夜,让“老法师”一下子憔悴了不少
内幕消息:香水有毒很多朋友喜欢通过听消息的方式来做股票投资,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股票投资知之甚少,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更重要的是,是因为看到周围有人通过消息买股赚到了一大笔钱,羡慕不已。还有少部分多年的朋友,也会自然不自然地听信他人口中的“消息”。因为他们都相信,给他们消息的人可能比他们知道的更多。从我初入市场,至今也曾经历过这一切,有“消息”让我赚到,有“消息”让我大亏,大致算来,输赢相抵之后,还是亏的多,这还要归功于自己并没有加过杠杆。有内幕消息还会亏,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一,投资者难以判断自己处于消息传播的哪个环节。是内层核心、中间还是外层边缘?如果是内层核心,消息价值最高,毕竟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是中间或外层边缘,则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其二,难以判断消息本身有多大程度已经反映在现有的股价上了。既然有人告诉你消息,就说明还有其他人知道,其他人也会分析、判断并决策,股价上升也许已经反映,如果消息已经全部甚至过度反映在股价上之后,此时再去买入无异于高位接盘;其三,消息的真实程度难以判断。市场如江湖,险象环生,有很多机构因为个股流动性的原因,恰恰会在利好消息公告时减持,利好消息下买入可能会成为帮助机构减持的“接盘侠”;其四,“内幕消息”有极大的诱惑力,如同吸毒,尤其是在几次赚钱之后,容易让人上瘾,形成思维上的路径依赖。但往往在某一次加大“赌注”甚至加杠杆的时候,"黑天鹅"不期而至。这个时候“黑天鹅”只要出现一次,就可以把过去赚的利润全部收回,甚至导致本金大幅亏损。当然,对于专业投资机构和个人的风险还有以下两条:一、“内幕消息”涉及法律红线,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只会越来越严,没必要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去随意触碰、背负遭遇牢狱之灾的风险;二、更重要的是,“内幕消息”容易让专业投资机构或个人疏于专注投资研究,忽略了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投研体系的建立,从而失去长期核心竞争力。
freelight123

17-02-15 15:16

0
牛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让历史统计数据来证明!经济学家舒马赫说过,“小就是美”。阿里巴巴的马云也说过,未来企业小就是美。很多东西一小,就变得美丽可爱起来,上市公司往往也是如此。相较于动辄几百亿市值的大盘股,“小巧玲珑”的小盘股往往更“受宠”。很多投资者把小盘股比喻成含苞欲放的青春期少女,而把持续低迷的大盘股比喻成陷入更年期的老太太。
小意味着基数小,成长空间相对较大。中小型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拿到资金,不仅有更多的资本金,信用度也提高了,银行贷款效率也会提高。上市之后,可以升级设备,股权激励,也有机会外部收购、整合行业。此外,和大盘股所代表的传统行业相比,质地优良的中小市值股票大多属于新兴行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更好,有股本扩张的要求,通常都是高送转的高发地带,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小盘股效应绝大多数牛股曾经都是小盘股,即投资于小市值股票所获收益比大市值股票收益高的金融现象。该效应已被证实在各国股市中大量存在,A股更不例外。从历史数据来看,小盘股的确更像“青春期少女”。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这段时间,两市涨幅超500%的公司有152家,若从中剔除2009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公司,则剩下143家。这143家公司中,2009年1月1日的总股本在5亿股以下的公司占比高达87%,总股本在3亿股以下的公司占比达73%,总股本在2亿股以下的公司占比达51%。由此可见,近些年来,A股涨幅居前的个股,在起涨前大都为小盘股,犹如青春期少女,美丽动人。如下图:
截图1
小盘股效应,也可从这些年沪深300指数、中小板综指[-0.91%]与创业板综指[-1.12%]的表现差异中看出:如果自2006年1月初同时投资沪深300指数与中小板综指,到2015年末两者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304%与853%,整整相差近2倍!
沪深300与中小板综指各年收益比较
截图2
如果自2011年1月初同时投资沪深300、中小板综指与创业板综指,到2015年末三者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9.26%、80.73%与190.5%。由此看出,创业板综指和中小板综指的收益率明显超过沪深300。
沪深300、中小板综指与创业板综指各年收益比较
截图3
中小盘战胜大盘股,不是单纯的大小盘股票问题,而是中小盘股票背后企业的经营情况。
中小企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小。小意味着基数小,成长空间相对较大。
第二个特点是专。中小型企业业务相对专注,其好处在于有利于管理集中。此外,围绕着核心业务做资源配置,效率高。
第三个特点是通。这一点非常关键,中小型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拿到资金,不仅有更多的资本金,信用度也提高了,银行贷款效率也会提高。上市之后,可以升级设备,股权激励,做很多事情提升内部竞争力,也有机会外部收购、整合行业。
第四个特点是变。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在成长过程中,资源、人才、管理的特点,都固化在过去的增长模式里面,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而中小型企业是轻装上阵,把资源,管理人才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非常有效的状态。
挑选“小而美”股票正当时!自2015年6月中旬启动调整以来,A股指数[-0.35%]大跌近五成,小股票聚集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跌势惨重,近半数个股股价跌幅在50%以上。面对这样的市况,许多投资者都迷失了方向。然而机会往往是跌出来的,近期两市成交量持续萎缩,在场内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小市值股票更具有活跃性和上涨弹性,市场一旦企稳,或成为上涨的主力军。
经过连续的快速下跌以后,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回到了相对合理的位置上,市场存在明显的估值修复和超跌反弹的动力。中小创估值短期遭大幅下杀,非理性杀跌的中小创有动力迎来一波估值修复,判断2月市场风格偏向小股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历过大幅调整后,当前正是投资者挑选“小而美”股票的好时机。那么问题来了,当前市场上有哪些“小而美”的股票呢?按照总股本在5亿股以下,2015年年报净利预增100%以上且2014年净利为正增长,2015年6月15日以来股价跌幅在40%以上等条件,筛选出了32只业绩稳健的优质白马股,供投资者参考。
截图4
附加几个图例:
三江购物图例
趋势无敌
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事做投资做交易也不例外,万物生长皆从小而始!我们投资交易重点也应该重点小而美的股票,记住:牛股皆从小而美开始!
freelight123

17-02-15 15:14

0
大象: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结语: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有点不舒服的,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1、投资最怕的是系统性风险,创业也一样。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这种风险是来自外部的,非自身可以控制,但风险的成因则是自身对趋势的误判,或过于前瞻,或过于自我。
2、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境界。但是,你永远都不知道现在所处的时间和所做的事情是否正好在那个节点上,所以,保守主义,或者相对的保守主义,常常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3、选择投资作为自己的职业,也就意味着你必须终生都与保守主义的价值观为伍,以有罪推论的眼光来看待项目和看待对方的人。
4、对待朋友,我们当然要正直,要诚心正意;但是面对动辄千万的投资,面对基于各自立场的生意,利益才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分清朋友和生意的界限,是一种更为职业和专业的方式,因为在面对生意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不管这个事情是不是由你一个人在运作,你只能代表公司,你的失误或者成功都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
5、所谓公司,在德鲁克的定义中是指一个能够创造了顾客的组织。你当然要提供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但背后是理性人之间的交易。交易并不可恶,屁股决定了脑袋,交情是生意的润滑剂,但不是生意成交的关键。
6、在生意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困惑是信息的不对称。除了项目本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方的想法,即在公开数据之外对方的意图。这种意图,很多时候你并不能通过理性的方式,通过研究通过计算去获取,它更多的时候来自于菲利普费雪所说的“闲聊”。
7、赫布科恩把谈判定义为“综合运用一个人的信息和力量,在多种力量所形成的结构网的张力范围之内去影响人们的惯常行为及反应”,他认为谈判的决定性因素:一是信息的多少和准确度;二是对时间的把控,他急还是你急;三是力量,换句话说你拥有怎样的气场。一个微妙的举止,一句话的得体与否,都可以影响双方气场的强弱。不卑不亢当然是最不错的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轻易将自己的意图写在脸上。你如何急迫地希望达成交易,你的公司如何的弱小,你掌握的信息如此之少,种种,都会在你的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
8、所以,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因为缺少感知信息的能力,或者无法控制内心的焦急,我们就选择与对方谈恋爱——将自己的钦佩之情毫无掩藏地表露出来,以过分的诚恳将自己的信息统统告诉对方,想对方所想,倾我所能为对方寻找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做当然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甚至运气好的时候还有可能得到几个相互欣赏与爱恋的知己。但是,很多时候更多的结果是—–你燃烧了自己,只是照亮了对方。男人和女人谈恋爱可以,但生意却万万行不得。你的一片热诚,常常会被对方所用,使自己陷于被动和失败。“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9、谈判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投资的标的太过巨大,微小的变化,带来的差异都堪称巨大,因为价值的评估本身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确方法,价格的变化纯粹取决预期,取决于对未来成长性的模糊判断,而预期是多么主观的东西,一时一事,一点一滴,都可以对预期产生影响。
10、这么强调谈判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将谈判上升到生意的全部,或者刻意要从别人那里获取额外的好处。谈判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保护,尤其是投资行业过分火爆的当下,燥热的市场已经催生了项目方并不合理的预期,资本已经处在了买方市场的尴尬地位,如果你仍然以当下的燥热来预期将来的价值,就很可能给子带来灭顶之灾。是的,灭顶之灾!
11、在格雷厄姆的理论和巴菲特的投资实践中,除了将股份当作整个生意的一部分之外,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安全边际了。而安全边际的基础就是价格,永远不要以乐观的未来收益来评估现在的价格,安全才是投资最为重要的哲学。
12、谈判的意义更多的时候也不是体现在价格上,它还是把事情顺利做成的必要手段。你的对手常常是那些已经有过1000张合同谈判经验的老手,察言观色本来就是他们的强项,你的不合理或者不得体的行为和表现,在不经意间会传达出一些错误的信息,也许那并非你的本意,但却给了他不合理的预期,当你在事后需要竭力去扭转和解释的时候,你已经深陷被动。最后,你要么被迫妥协,要么是把事情彻底演砸。
13、在投资的过程中,专业最多也就占到30%的份额,另外的70%是性格、教养和知识。当然,那30%你必须演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是你的手艺,是基本的词汇量和平仄的功夫,但绝妙的诗句全赖于诗外的功夫。成功的投资者是一种更接近于老中医的职业,望闻问切是基本的功夫,准确的判断来自于经验,巴菲特说好企业是可以闻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技术到了,但是修为不够,你同样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投资人。
14、似乎没有一个行当,与人性有着这么密切的关联。贪婪与恐惧几乎就涵盖了人性的全部,人只有在性和金钱面前,才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进退失据。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就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以保守主义和悲观主义为行事准则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这些,你是不是看起来就像一个圣人一般?当然,那是巴菲特、芒格和费雪的境界,但却是我们必须时刻仰视刻意接近的标杆。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接近,但至少,我们要让自己的脸上留下些许从容淡然的痕迹,至少不要留下太多恐惧与贪婪的痕迹,留下被焦虑折磨过的痕迹。象由心生,你的表情每时每刻都在出卖你的内心。
15、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经营着信任。信任被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称作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社会是这样,团队之间更是这样。之所以被称为团队,其前提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没有了基本的互信和基于信任的彼此依赖,那么,增加的沟通成本和由沟通不畅产生的摩擦成本,都将给组织带来巨大的伤害。
对话需要基础,价值观需要认同,知识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彼此基本的认知,团队的配置也是基于对对方的充分了解,同样地,过分的高估或偏狭的自我认知,都容易导致信任的丧失。因为信任是来自对你一贯行为的认知,一贯的偏狭,一贯的违背常识,都会使认知的基础发生偏移。
16、但是,很多时候信任的减弱也来自于你对对方能力的错误估计,也许某些东西本非对方所长,你却无端地赋予依赖,当事实显现出来的时候,你就陷入了被动,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所拥有的,是你自以为是的幻觉。就像恋爱,明明是寻常颜色,在爱慕的眼里却一派春色。
17、在芒格眼里,有两个倾向会引起的可怕后果:1)动机引起的偏见,这种先天的认知倾向,认为对职业有利的东西必将对客户或者广义上的文明有利。2)带锤子的人式的倾向,“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 投资人最怕的就是这种由动机和自恋导致的错误,尤其是后者,严重的常常会对明显的问题用自我催眠的方式予以回避和自我说服。因为信息的不完整,因为预期的无法精确,在面对一个案子的时候,常常会犯上自我催眠的毛病,一个项目存在着,它当然是合理的,所以你总是可以为它归纳出100条好的理由。但是,好,从来就不是一个促使你投资的理由。它的不好是可控的,它的不好是可以修正的,它的不好并不足以毁灭你的投资,那才是你真正投资的原因。
18、投资是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概率博弈。风险可控是最基础的前提,这个风险可控包含了多重意义。从个人的角度讲,你本身是一个富人,投资的钱并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而项目又有值得下注的理由,比如朱敏对聚光的投资,不是朱敏在投资前已经看清了项目的未来,而是那60万美金只占他财富总值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失败也不会有影响;
从机构的角度讲,如果你已经有足够的收益,那么,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对早期项目进行少量布局也是应该的,但这种布局也同样不是基于他看得有多清楚;另外一种控制风险的方式是专业化的集中布局,比如策源在web2.0的投资,最后收获豆瓣,就是这个道理。排除了这三种情况,对早期项目的投资都要慎之又慎,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出一种可以控制风险的方法,那种基于我看懂而别人没看懂的理由,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对自己过分自信。这种行为,在哈耶克的哲学里叫作“致命的自负”,那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道路。
19、前面讲到“存在即合理”,一个项目在着,总可以找到100条它存在它存活它做大的理由;但是导致这个项目死亡和不死不活的理由,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东西,芒格说“如果我知道去什么地方一定会死,那我就肯定不要去”,如果我们知道出现某种情形他注定会死,并且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你还能对它下注吗?
20、“历史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我确信这是一个天才成群结队出现的时代,就像五四时期、就像90年代后期的PC互联网,就像牛顿和莱布尼兹之于微积分,时势使然,百年巨变的窗口也许就是最近的5到10年。因此,对于创业和作为创业推手的投资,最近的5年都将是最好的时间。
21、在风投领域,跟随潮流是灾难的开始。在高流动性的二级,可以借助顺势和惯性进行操作,但在非流动性的风投行业,潮流的追随者往往成为炮灰或别人的接盘侠。每一年,我们大约都会经历三到五个潮流,没有人知道哪一个会成为经典,况且潮流是可以人为制造的。
22、风险投资需要由良知来引领。投资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尤其是风险投资,面对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初创团队以及那个似是而非愿景,你之所以被说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逻辑,而是因为信任——基于你对世界的认知而达成的认同。芒格说“成功的投资只是我们小心谋划、专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所以,性格才是风险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民粹主义的投资人,心理隐隐是担心的。因为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经验,但凡智慧程度足够高级的地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便不复存在。三观,对创业者而言是充分条件,对投资而言,则是必要条件。所以,罗杰斯说杰出的投资家应该读两种书,一种是哲学,另一种是文学。
23、悲观是一种远见。关于投资的哲学只有一种,那就是保守主义,无论是本格雷厄姆还是巴菲特、芒格都是信奉保守主义的投资大师,甚至可以说,所有成功的投资人都是保守主义的。
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承认无知和包容不确定性”,商业的世界同样是非线性的、自发秩序的,这个秩序既无法全知,也不可计划,就像海森堡的粒子测不准原理一样,你不可能同时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能。投资也是一样,一旦下注,那么,它就脱离了你的掌控,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它的方向和速度,所以,巴菲特的办法是,找到优秀的企业家,然后闪开道,为他鼓掌。
24、投资是关于时间的艺术。这里说的时间,不是时间点的问题。时间点当然很重要,“why now?”,这是针对项目而言的;对于风投来说,时间就是等待发生。风险投资的本质是在你以为的对的趋势里,埋下的关于野心和欲望的种子,因此,耐心不仅是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品质。另一方面,投资也是分大年小年的,就像波尔多的葡萄酒,不同年份的酒,产量和口感也大不相同,我自己的体会,13年是投资的大年,15年却未必。这可能与模式和技术突破的集中出现有关系。
25、投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最近两年,投资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了,一方面创业潮汹涌,好的标的比以前更多,另一方面,众筹的出现降低了投资门槛。但门槛低也同时意味着优秀创业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除非你是徐小平薛蛮子这样自带流量的明星投资人,不然,好项目落到你头上的几率反而是降低的。对于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你的判断能力(在对好项目的判断力上不存在太大的差距),而是你有没有机会见到那个你心仪的创业者,从这个角度,机构和平台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
26、资源是一种诅咒。没有资源,无从开始,太有资源,就是诅咒。但凡上了年纪或小有所成的创业者,常常会有意无意炫耀他的资源,有多少关系可以帮忙,有多少资源可以导入,但这些东西恰恰成为他投机思维的佐证。
创新常常来自边缘和侧翼,而那些资源往往就是我们需要改变和破坏的东西,创新和资源常常就是敌对的双方,如果资源可以可以推进这个社会的进步,那么,阿联酋委内瑞拉才是最伟大的国家。很多人在悲叹石油价格不如农夫山泉煤炭价格不如白菜,这对于创新和创业该是多大的利好啊,李嘉诚们主导的世界注定是不美好的。
资源的弊病还在于,你很难摆脱积累这些资源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
27、完美主义是创业的敌人。完美主义,意味着精雕细琢,意味着反反复复的推敲,就像贾岛那样,月下徘徊,为“推”还是“敲”,拈断数茎须。而创业是速度的战争,研发需要精益,创业更需要果决和寸劲,决策无对错,低成本快速失败好过完美的慢。回顾近几年的几十个投资案例,有问题的几个,创始人基本上是性缓而求完美型的。
28、勇气和野心。创业,是创业者用你的勇气和野心去换取资源的支持,而投资,无非是用你的钱为勇气和野心站台,为它们加持。勇气和野心,天使投资人真正看重的其实也就是这两点,野心代表了格局,勇气代表了能力。不仅是创业者,投资人也同样需要勇气和野心,甚至更加需要。
对创业者而言,勇气和野心是他们天然需要的,但投资人往往更加瞻前顾后,在面对那些貌似大逆不道的创意时缺乏勇气。国内投资机构集体错过pc互联网尚且可以归结为国内创投的整体不成熟,但是面对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这样案子时,又有多少人是敢于下单的。
优秀的投资人扮演着调配资源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是在用资本力量参与着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和修正。几乎每个机构都在标榜用投资推动社会进步,但在真正面对创业者的勇气时,往往顾虑重重,长此,真正的创新则越显寥落。
结语: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有点不舒服的,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差不多10年以前,一位硅谷的投资前辈和我说过这句话,现在我仍在咀嚼这句话。
本文作者大象,资深投资人。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