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很多人在讨论混改和次新是对立的板块,但仔细想想,次新股和混改都是上层最喜欢大涨的板块。股票市场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支援国企以及支持强哥的注册制改革。支援国企,之前靠一路一带,各种合并,现在老的概念不吃香了,所以只能靠混改。注册制要推行,现有ipo必定要顺利完成。ipo现在最大的动力就是打新赚钱效应。以往新股破发都是因为发行价过高,发行时市盈率、流通市值太大。现在发行市盈率20多倍,除了银行、电力、基建等超级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比20低,有多少个板块的市盈率比20低?因此,什么新股迟早破发之类的说法根本站不住阵脚。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次新股在10、11月的涨幅太大,目前属于大幅上涨后的下降调整周期,叠加ipo加速,整体估值下移,再叠加大盘不好,造成了股灾式的下跌。但每一次次新股板块的调整,其实是资金转移的过程,是从上一批爆炒的次新证券——》现金——》新一批上市次新的过程。现在很多次新的流通市值在10亿~12亿之间,跌破10亿的概率也很大,毕竟ipo也在提速,但在未来半年之内,要想这批新股一直保持这个市值的概率就很小了。特力是如何出来的?不就是从真实市值5亿开始被资金发现,接着行情好转一炮成名。中国特色证券市场,只要市值够小的股票,不退市的情况下,逆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次新股市值这么小,未经爆炒过的、上市日期靠后的新股,完全有机会大翻盘。至于ipo提速的影响体现在:新股的巅峰、低谷市值要逐渐降低,以及炒作的上升周期缩短。就是说在上升周期不能希望再能随便上20亿,下跌周期可能会跌到9亿、8亿,直到新股发行速度稳定。而且次新股有必要重新定义一下:从上市时间1年以内降为半年或者4个月以内。这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是波浪式的,想赚钱的话,不如在次新股下降到一定流通市值后,进行潜伏,等到上升周期时跑掉。或者在上升周期比较明显的时候短线打板操作,赚取周期反复出现的钱。低吸不可能吸在最低位,高抛也不可能抛在最高位,把期望降低点,差不多就好了。右侧交易可以再耐心等待趋势明显出现的时候再介入。
次新股、高送转、重组股为什么经久不衰?原因就是每次炒作都有全新的小盘股,旧的炒完后,有新鲜血液输入。最重要的是都是小市值的股,股灾后被深套住的基本都是概念老化、市值太大的股票。低价、新股、小市值的基本都有大幅的反弹。什么是新?无非三种形式。老的股票新的概念、新的股票老的概念、新的股票新的概念。重组股属于第一类,次新股属于第二类。高送转介于两者之间,相当于旧股、旧概念重新组合,但有源源不绝的新组合。至于新股+新概念的股票比较少,一旦出现就是超级大牛股了。至于
互联网 +、一路一带等的其他概念,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只股票,没有新鲜血液,过了巅峰期肯定就很难再起了。
次新目前比较煎熬,但也不要把他当作无底洞。只是要买更低价,更迟上市的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