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99%的股民,在重复99%的错误。

16-07-22 15:23 36554次浏览
冒充高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股市很简单,正确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赢利。

但现在实中,99%的股民在重复着99%的错误。

其实犯错成长是每个股民的必经之路,只是有的股民会从错误中,反省自已,修正自已。

投资如做人,一直为自己错误找借口,报怨外在因素的人都不会有成功。

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已,找自身的原因,检讨自己,修正自已的错误。才会从股市赢利。

夫子说每日三省。其实股市那怕每周,每月反省修正一次,不用多长时间都可以在股市赢利。

之前讲过股市牛熊,个股涨跌都有其必然性。尽可能多找出这些必然性。赢利的概率自然就大了。

在投资的过程中,无论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仅仅是增大胜算的概率,却无法消灭风险。


投资是;知不易,行更难。
打开淘股吧APP
51
评论(18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冒充高手

16-08-26 10:12

5
贪婪恐惧并存,患得患失,是普通股民通病。有了眼界,境界,格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淘股吧]

看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鼠目寸光,难成大器。


看淡:股市有太多的诱惑,人性又有太多的欲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离尘嚣远一点,淡泊一些。


看透: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股市:近看波涛汹涌。远看风平浪静。


简单的是股市,复杂的是人性。得失在心,如何放下。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冒充高手

16-07-28 10:37

5
有人说,股市是上帝根据人性的弱点而设计的一个陷阱,稍不留神,便可能马失前蹄。贪婪和恐惧是股市里最常见的两种情绪,简单地说,贪婪是过分地看多,恐惧是过分地看空。问题的关键在于导致这种“过分”的因素是哪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性弱点在股市中主要有六种表现:[淘股吧]

一、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


古时候,有只老虎躺在山岗上,在夕阳的沐浴下,漫不经心地伸着懒腰,样子憨态可掬,柔弱温顺。有位村民从山岗路过,由于没见过老虎,以为是加大版的猫,于是他走过去跟老虎搭讪,起初老虎并不介意,但随着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人建议不如把这只“猫”带回去宰杀后分给大家。就在人们商议如何搬运的时候,只见老虎一声怒吼,拔地而起,村民们见状,纷纷魂飞魄散而去,来不及逃命的,虎口丧生。


在这个故事里,村民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老虎,高估自己”。类似的例子在股市里比比皆是。牛市的时候,投资者信心膨胀,市场上顷刻间涌现出大批“股神”。可一旦熊市到来,多数人会在自以为是中输得精光。投资自应该牢记,再温顺的老虎总还是老虎,面对老虎的时候,除敬畏和谨慎外,别无选择。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平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市场面前,不管是机构还散户,都显得非常渺小,试图主导或征服市场的人,最终多是身败名裂,曾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德隆系”(6)便是典型例证。


正是由于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才会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才会设定高额的预期收益率,才会自作聪明地频繁交易,并最终导致亏损。


准确、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是成功的前提,盲目的自信和骄傲是阻碍做出正确决策的罪魁祸首。


二、“事后诸葛亮”心态。


假如现在去分析2007年10月份的股市行情,相信所有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给出的解释大同小异,整体估值过高、市场流动性收紧、大小非减持等。站在当下回顾历史,总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着问题的要害。这种“事后诸葛亮”心态往往给人们带来认知上的错觉,以为既然能洞察过去,便能预知未来。在心理学上,这叫做“事后聪明偏见”。


事后聪明偏见的错误在于“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分析问题,把过去的事情简单化”,并以此为依据,将这种“简单”推而广之,以为自己掌握了破解未来的密码。事实上,在知道结果之前,极少人能够透过纷乱复杂的现象,看透事件的本质。想想2007年10月前后的市场气氛,当上证指数站稳5000点后,市场的疯狂情绪被推向巅峰,媒体每天都在渲染股市里的暴富神话,大批的资金涌向股市,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言之凿凿地说股指在2008年将涨到10000点。


打开上证指数的走势图,相信多数人都觉得平淡无奇,因为结果已经确定。投资者感兴趣的是通过分析历史走势,试图发现市场波动的玄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惯简化指数走势的复杂性,从而衬托出自己的英明。有的甚至在幻想中计算,“假如每次都成功逃顶抄底,将获得多高的收益率”,然后就“天真无邪”地将该收益率设定为盈利目标,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过度敏感和羊群效应。


2007年5月29日晚,财政部宣布自5月30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消息传出,市场哗然,上证指数在短短5个交易日内,最大跌幅高达21.49%,个股连续大面积跌停,随后快速反弹并创出历史新高。


“5.30行情”是投资者“过度敏感效应”的典型案例。所谓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或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低估或忽略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进而导致错误判断并做出过度的行为反应。


过度敏感效应在股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牛市的时候,投资者多会夸大乐观预期,导致股价过度的上涨。熊市的时候,投资者多会夸大悲观预期,导致股价过度的下跌。有趣的是,预期不仅能影响股价,还会像流行病一样在投资者当中传染,且多数人没有免疫能力。传染的结果便是通常所说的“羊群效应”。


过度敏感和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出于对所发生事件的无知,进而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通常,人们惯把好事想得更好,把坏事想得更坏。而要想在股市里成功,必须尽量克服这种坏惯。


四、信念固着的陷阱。


打靶的时候,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枪手,都不可能次次打中靶心。但假如先进行射击,然后围绕着射中的地方画圈,就能够保证“发发命中”。这种看似荒谬的事情,在股市里却屡见不鲜。笔者曾多次做过调查,不管指数在何点位,满仓者总是看好,空仓者总是看跌。其中的逻辑是“因为满仓,所以看涨,因为空仓,所以看跌”,而非“因为看涨,所以满仓,因为看跌,所以空仓”。看涨者千方百计地寻找上涨的理由,对利空视而不见,看跌者千方百计地寻找下跌的理由,对利好视而不见。


这种极力想证明自己正确同时故意忽略对立因素的心理,被称为“信念固着现象”。投资者一旦掉进这种固执的思维陷阱,好比在周围建立起一道围墙,将自己囚禁起来,随着围墙越建越高,最终将沦落为井底之蛙。


回避信念固着陷阱的根本办法,是将自己从股票交易中解脱出来,忘记仓位,忘记成本价,以赤子之心去感悟市场的起伏。唯有如此,才可能客观冷静地观察市场,做出理性的判断。


五、可怕的善变。


西方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厌恶风险。但在面对确定收益和确定损失的时候,人的风险偏好会悄悄地发生改变。现在来做两个实验:


A、您确定能赚10000元;


B、您有60%的可能赚20000元,40%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面对上述两种选择,您如何决策?


实验的结果是,尽管选择B的期望收益(20000×60%=12000)大于10000元,但多数人选择A。


C、您确定会亏10000元;


D、您有60%的可能亏20000元,40%的可能不赔钱。


调查的结果是,尽管选择D的期望风险更大(-20000×60%=-12000),但只有少数人情愿为确定的损失买单,多数人还是想碰碰运气。


上述实验证明,当人面临确定收益的时候是风险厌恶者,面临确定损失的时候是风险爱好者。因此,当盈利的时候,投资者时刻都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随时准备把赚钱的股票卖出。当亏损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继续持有股票,不愿意将损失兑现。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远长于持有盈利股票。


这种风险偏好的变化,对投资的伤害显而易见,常常导致因没有耐心持有好股票而只赚点小钱,却因“耐心”持有坏股票而亏了大钱。


之所以善变,除人类天生害怕损失外,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对获利的股票是否继续上涨和亏损的股票是否继续下跌心中没底。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为支撑卖出或继续持有股票的理由不坚实。因此,抵御善变必须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选择好的股票,不为小利所动。


六、投机与侥幸。


飞蛾在作俑时,翅膀呈萎缩状,软弱无力,不能支撑飞行。因此,飞蛾破茧时必须要经过痛苦的挣扎,以便让体内的汁液流入翅膀,使之变得结实有力。有只飞蛾不愿意经历这种折磨,于是便借助外力爬到外面。尽管成功逃避了破茧之苦,可惜它并不能像其他飞蛾那样在空中飞舞,不久即命丧黄泉。


在现实中,像故事中飞蛾那样爱走捷径的人多如繁星,人们惯于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而不知成功路上并无捷径,这种心理在股市里普遍存在。盲从内幕消息,渴望“与庄共舞”,迷信技术指标,喜欢频繁交易,追求“一夜暴富”等,这些普通投资者常见的行为表现,正是“投机与侥幸”的心态使然。


众所周知,中彩票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仍有大批人乐此不疲,因为每张彩票中奖的机会是均等的,人们都想赌一赌自己的运气。事实上,有些投资者交易的过程,完全遵循赌博的逻辑。跟庄是赌自己比庄家更聪明,看技术指标是赌历史能够重演,听消息是赌散布消息的人是诚实的……假如以赌徒的心态去买卖股票,亏损自然在所难免。


投资是条艰苦的路,只有“勤奋+智慧”才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投机和侥幸说到底是人类惰性的体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种简单得如白开水的哲理,在股市里同样适用。



照照镜子:我有多像“大多数人?


大多数人总是在琢磨明天的涨跌,希望看透下个月的轮动机会,却从没考虑过长期而言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或者以什么样的收益率背景下取得一笔好的资产对于自己一生财富的意义。


大多数人总是用最多的时间来研究最容易变化的东西,比如政策,经济数据,技术指标,专家观点等等,却从来没意识到投资中“不变性”的那些因素其实才是投资中最最重要的东西。


大多数人总是抱怨指责或者抄作业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干,却从来不愿意自己翻开书学或者找找资料做功课。


大多数人可以忍受被套50%而5年都一动不动却经常在被套5%的时候就焦躁不安了,更不愿意在这时稍安勿躁仔细理清楚这笔投资的初始理由和头绪。


大多数人可以对几十个甚至任何一个股票看上5分钟就夸夸其谈,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企业有哪怕稍微深一点点的研究和分析。


大多数人总是说什么“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就是好的”,却没想想这其中的荒谬之处:规律就是规律,只有你顺应不顺应它,哪里来的“规律”跟着你的性格喜好来走的道理?


大多数人总是在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信心满满并将收益归功于自己的明智,又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绝望悲伤并将亏损归咎于管理等等外部因素,却从来不去审视一下自己真实的分量和档次。


大多数人既怕亏钱也怕赚钱,亏了惊慌失措赚了手足无措;同时大多数人既怕空仓也怕满仓,总之市场无论如何总是让他没有自在从容的时候。


大多数人总是盯着过去和现在,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


大多数人要么对市场根本不闻不问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投资,要么必须天天甚至时时刻刻的看着走势图才安心,总之不走极端就不算是“股市玩家”。


大多数人要么认为投资根本就是一场赌博所以干脆闭眼上拼人品吧,要么就认为一定存在什么百战百胜的葵花宝典甚至数学模型(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估值上的)并且为此孜孜不倦,却不明白投资其实是科学性(企业分析及市场规律)与艺术性(价值观及对得失把握)的结合和平衡,既不是赌博也没有什么完美的招数。


大多数人能叫出n多个股神、专家的名字和语录甚至生平,却说不出自己买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


大多数人喜欢传诵各类股市奇谈和传奇故事,喜欢追逐各类神奇的概念和故事,却似乎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常识”。


大多数人今天羡慕价值投资的好,明天崇拜技术分析的妙,后天又被其他某个新鲜的方法吸引,却从来没明白这个世界本没有十全十美,不懂得失的必然也将必然患得患失。


大多数人天天骂股市,但是你跟他说不是这快料就干脆远离股市的时候,他却可能转过头来骂你...



  心态变则态度变

  态度变则行为变


  行为变则惯变


  惯变则性格变


  性格变则命运变 
冒充高手

16-07-22 15:43

5
@我是下何1  上一次发帖提醒下半的机会来了,那才2800,现在3000。3000肯定不是下半年高点。更不是未来的高点。所以持有看好的股票等收益就行了。
冒充高手

17-03-16 15:05

4
   武学上所谓绝学,并不是精妙复杂高深的招式,而是把最平凡的招式用到极致。同样的招式,在不同功力的人打出来,是不一样的威力。
冒充高手

16-08-04 10:48

4
股市中常有“七亏二平一盈”的定律。确实,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这一定律一直存在,而曾经屡创辉煌的投资者,也往往因自己一时的贪念,而最终导致“因贪致贫”的局面。

 事实上,对于股市自身而言,其并不会大规模地创造财富,也不会大规模地蒸发财富,而是实现财富的再度分配或再度转移。对此,在这一个过程中,其本质就是一场淘汰赛,而在此期间,能够存活下来的,永远只有极少数人。 
冒充高手

16-07-22 16:11

4
@gonewithsrf 股市是个概率市场。 没有百分百的方法。投资大师都是做大概率事件。基本分析研究,技术分析研究都一样。都是在增加胜算的概率。
冒充高手

17-07-24 08:57

3
   其实做股票投资很简单,买入低估值的优秀的公司,享受公司的成长带来的利润和分红,虽然成长性差些,但是确定性高,至少你可以每天睡好,不用提心吊胆,你持有垃圾股就不一样了,每天都担心受怕,今年的闪崩股几乎清一色的垃圾题材股,让你没有一点准备,而且卖都不出去,这比2015年的股灾时期都可怕,投资慢就是快,快不一定快,如果你要求短期赚大钱,那你输钱的速度肯定快! 
冒充高手

17-03-28 09:23

3
耐心这件小事,是投资里的大事! (作者:阿甘)[淘股吧]



  耐心,是投资里人人都知道重要却难以拥有的心态。我们不期待一篇文章就能让您从没耐心变为有耐心,只希望可以从根源上让你懂得其为何重要,然后,尽最大努力去做到。毕竟,除了投资,人生里的每一件事,哪一件的完成不需要耐心!  那么,耐心对价投到底有何重要呢?  价投企业观:公司的成长需要时间  众所周知,巴菲特式的价投理论中,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投资的基础,是投资者投资获益的最主要渠道。而一家公司从诞生到壮大,直至具备优秀公司的特质,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这就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公司一起成长。

  尤其是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公司决策失误、行业形势下行、国家政策影响等内外部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其发展的停滞甚至放缓。更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是,即便优秀的企业也可能因一次黑天鹅事件而在某个时间段陷入沼泽。此种形势下,尤其需要投资者拥有强大的内心,耐心坚定地与企业熬过寒冬,迎来春天。  价投市场观:市场不总是有效的,价格终将回归价值,但时间不确定
  价投对于市场的一大基本观点是股票价格终将回归价值,这种市场的有效性是投资者能通过投资获取收益的基础,但因为市场活动中投资者的非理性,导致市场在很多时候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市场越不理性,则偏离越大),这种偏离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股票价格何时回归价值没有人能够预测和判断,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怎么办?只能等。
  而另一方面,市场不总是有效的属性也给投资者创造了机会,当价格低于价值时,安全边际出现,就是投资者买入的最佳时机。
  所以,耐心,应当是贯穿选股与持有两大投资阶段的。
  在买入阶段,等待安全边际出现需要耐心。在价投者看来,选股的关键是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以低于公司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安全边际留得越大,则获取更多收益的概率越大。所以,选股主要是衡量价值与价格两者的关系。投资者首先通过估值,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投资的价值,只有确定一家公司值得投资后才有后续动作:结合该公司股票目前的价格,判断其目前处于低估、高估还是合理状态,低估或合理当然好,但对于一家优秀公司,高估往往才是常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投资者耐心等待,而不是只看到公司的优秀就热情过头地买入,将自身至于不利的处境。  耐心等待投资机会的例子在巴菲特的投资实践中比比皆是。他看好迪斯尼,但并未早早下手,而是坚持关注了30年;他对可口可乐推崇至极,仍关注了52年,直到1988年认为时机已到才将其纳入自己的重仓。宁可错过,也不要买错,成为巴菲特鲜明的投资风格。  市场从不缺少机会,但总是缺少有耐心的投资者。有耐心的投资者,只需要静静等待“大象”进入伏击圈,再瞄准射击。
  在持有阶段,等待价格回归价值需要耐心。巴菲特认为,只要持有期间自己选定的公司质地没有变质,没有出现高估,或者没有比当前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就应当耐心持有。在这方面,巴菲特再次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他持有的盖可保险、华盛顿邮报等股票都超过二三十年,而对于可口可乐、吉列等股票,巴菲特更是声称将持有到永远。他的耐心让他得到了巨大的甜头:盖可保险增值超50倍,华盛顿邮报增值超120倍。  当然,大神也不是一日造就的。巴菲特在投资经历中,也有过因为没有坚持耐心而做出非理性投资决策的经历。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他就向股东坦承自己的一项错误:1993年底,他将1,000万股资本城股份以每股63美元卖出,到了1994年底,该公司股价变成85.25美元。仅此一项,伯克希尔损失了2.225亿美元的差价。而类似的错误还不止一次,早在1978年到1980年间,巴菲特就曾经以每股4.3美元卖掉该公司股份,到了1986年以每股17.25美元买进该公司股份时,巴菲特向伯克希尔股东坦言对于此前个人的行为“感到心痛”。没想到的是,历史重演了。痛定思痛自己,巴菲特自嘲“我似乎应该要找个监护人来好好监管一下。”  放眼我们的A股市场,同样拥有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投资标的,也不乏具有耐心的投资者取得不俗业绩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进进出出、频繁折腾的短线“炒家”。要改变投资者的观念,有耐心地投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根源上认识耐心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更需要修身养性,培养理性成熟的投资心态。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记住它们,然后努力做到。别让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仍然做不好投资。  关于耐心,小伙伴们是这么说的
  考拉:巴菲特说“成功投资的关键:常识,纪律和耐心。”很多价投大V门也一直在强调耐心的重要性。从投资逻辑和策略上来说,到底为什么要有耐心呢?大家怎么看?
  王辉:因为资本市场的节奏很快,好像能赚快钱。而实体企业的节奏并没有那么快,所以要有耐心,像实体企业那样思考。
  袁:耐心是一份自信,相信价值还没有被发现,是金子总会发光。
  成伟:干什么不需要耐心?
  猎豹芒格:市场属性决定要有耐心。
  Tony:耐心是二八法则决定的,二八法则决定了股市财富分配由八向二聚集。那如何确定谁是八谁是二呢?长得帅的是二?腰缠万贯的是二?都不是,二是那一类对股市感兴趣、深刻理解股市运行规律、性格上谦虚有耐心的人。
  成伟:有时候正着想想不通就反着想,不仅仅是做投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会出现什么情况?急躁事态,在这种情绪影响下恐怕很难成功 
冒充高手

17-03-24 09:10

3
戴维斯家族投资十大原则 [淘股吧]


 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史无前例且最成功的投资家族。


  半个多世纪以来,戴维斯家族始终坚持“长期投资即一生投资”的理念,经过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而形成“戴维斯战略”。其中,有10项基本原则始终不变。
1、不买廉价股
  大部分廉价股只值这个价钱,因为它们是普通公司所发行的。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始终保持低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预测好时机何时到来,这也正是他们一贯的做法。公司业绩可能会恢复,但这仅仅是个假设。
  “即使能够恢复业绩”,斯尔必(第二代戴维斯)说,“花费的时间也常常会超出任何人的预期。只有受虐狂才会喜欢这类投资。”
  “股票在1年、3年甚至5年内都会有一定风险,但10-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说,“我父亲进入股市时正逢股市巅峰期,但20年后当初糟糕的表现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致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是在跑马拉松。”
2、不买高价股
  有些股票之所以价格高昂,是因为它们是由卓越的公司所发行的。但斯尔必同样不肯购买这类股票,除非股价相对于其收益而言比较合理。斯尔必认为,“任何公司的股价都没有吸引力。”
  戴维斯家族的人从不会多花钱买衣服、房子或度假,为什么投资者要为收益而多花钱呢?毕竟,无论他们何时进行投资,投资者要买的不就是收益吗?
  一旦一只高速成长型股票的价格下跌,投资者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无情的数学公式: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下跌50%,那么它要回到收支平衡点,就必须上涨100%。

3、购买适度成长型公司价格适中的股票

  斯尔必认为,选择那些收益增长速度高于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资。
  假设有一家虚拟的地区商业银行SOSO,其收益率为13%,并不引人注目,股票则以适度的10倍市盈率出售。如果SOSO在今后五年内仍能保持预期收益,并使投资者能够以15倍的市盈率购买股票,那么耐心的股东们就能得到20%的年回报率。
  有时候,戴维斯家族还能发现一只“秘密成长股”,有着SOSO的名声和微软的盈利能力,即合理的价格、丰厚的收益,两者的结合实在令人无法抗拒,而戴维斯发现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及其他许多公司的股票都属于此类。
  如果AIG的股票是领先股或改良股,投资者自然会以高价购买。但作为一家单调沉闷的保险公司,AIG从没有出现过理性或非理性的购买热潮,股票长期低估使股价下降的风险降至最低。
4、耐心等待直到股价恢复合理
  如果斯尔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价过高时,他会耐心等待时机,直到股价回落。虽然那些一年内会改变三、四次投资策略的分析师们有机会购买IBM、英特尔和惠普的股票,但偶尔出现的熊市却成了谨慎投资者们的最佳伙伴。
  就像戴维斯(第一代)过去常说的:“熊市能使投资者发大财,但他们在那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候,一个行业会出现自己的熊市。
  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熊市蔓延到了银行,从而使斯尔必有机会购买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股票。
  20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误导性的医疗改革项目导致医药股出现熊市,一流制药公司(例如默克、辉瑞制药、礼来公司等)的股票均下跌了40-50个百分点,而斯尔必和克里斯(第三代戴维斯)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资。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熊市,漏油、集体诉讼、产品回收等负面新闻会使公司股价下跌,而此时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前提是公司的负面新闻只是暂时的,并不会阻碍公司的长期发展。
  “当你购买的一家实力雄厚公司的股价下跌时,”斯尔必说,“你会有一定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低。”
  整个20世纪80年代,有一大堆以10-12倍市盈率出售的成长型股票供斯尔必选择;而到了繁荣的90年代,这些公司却几乎完全消失了,克里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迫等待股价下跌。
5、顺势而为
  斯尔必选择技术股时非常慎重,但他并不完全排除技术股,两位著名的技术恐惧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也是如此。
  只要他能找到股价合理、有实际收益并具有全球化经营潜质的高科技公司,斯尔必就会急切地购入该股票。否则,他就宁可错过收益最为可观的行业。他一开始购买了互联网股票,盈利相当丰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选择了IBM。此外,还购进了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并因而上演了一出锄头与铁锹的现代戏。
  在19世纪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锄头和铁锹发了大财,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则破产了。同样地,应用材料公司靠将设备卖给半导体行业的淘金者而发了财。
6、主题投资
  “自下而上”型的选股人是投资于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发展前途,无论是石油钻探业还是快餐连锁业,他们都乐于投资;“自上而下”型的选股人则会首先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找出有可能兴盛起来的行业,然后再从中选择公司。
  斯尔必兼有这两类选股人的特征,他在投资前会首先寻找“主题”。而很多时候,主题都是相当明显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就是泛滥的通货膨胀。斯尔必的风险基金选择了石油、天然气、铝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类公司,因为尽管物价上涨,这些公司仍能盈利。
  到了80年代,有迹象表明美联储已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斯尔必由此发现了一个新的主题,即物价回落、利率下降,并因此而削减了硬资产,转而购买金融资产,也就是银行、经纪和保险公司的股票,因为利率下降使金融业从中受益。
  斯尔必将40%的基金投入金融机构,正好赶上了它们大步前进的好时机。尽管这类“秘密成长股”的收益增长速度并没有微软那么快,但它们的回报仍然很喜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斯尔必和克里斯则根据另一个明显的主题展开行动:婴儿潮老龄化。随着美国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渐老龄化,药品公司、保健业和疗养院成了受益者。药品股票出现过一次大幅度上涨后,斯尔必开始等待下一次股价下跌的到来。
7、让绩优股一统天下
  典型的成长型共同基金每年会出售90%的资产,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发展前景的商品。
  纽约风险基金的周转率约为15%左右,而戴维斯家族购买股票后一般不会抛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可以不用支付长期收益的巨额资本收益税。
  这种方式使交易成本较低,而且避免了频繁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频繁交易的投资者盈亏的风险则各占一半。
  在斯尔必很小的时候,戴维斯就一直告诉他,选择时机根本没用。现在,斯尔必又将这些话转告给克里斯和安德鲁。
  “我们以长期可以接受的低价购买股票,”斯尔必说,“最终,希望股票能以‘合理价值’出售。而一旦达到合理价值,只要收益能持续增长,我们就会长期持有该股票。我们愿意以合理价值购买股票,但最终还是希望这是一只成长股。”
  “我会安安心心守着一只股票度过两、三个萧条期或者说市场周期。那样的话,我就能了解公司是如何应对经济萧条期和繁荣期的。”
8、信赖卓越管理
  戴维斯的投资依赖于AIG的汉克·格林伯格之类卓越的经理人;同样,斯尔必也信赖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和Sun American公司的艾利·布洛德。
  如果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离开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别处,那么斯尔必也会相应把资金投入该新公司,因为他信赖该经理人的才能。
  当杰克·格伦霍夫从富国银行调到第一银行,斯尔必立即购买了第一银行的股票,而当哈维·格鲁布出现在美国运通公司时,他马上购买了运通的股票。
  “任何一家公司要获得成功,优秀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报告总是忽略这一点,”克里斯说,“分析师总是喜欢讨论最新的数据,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没有事先评定公司领导人,我们绝不会购买任何股票。”
9、忘记过去  “计算机及其无穷无尽的数据库总使得投资者关注过去,”斯尔必说,“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根据过去预测未来。”
  华尔街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历史不会完全重演:
  ★ 自1929年的大萧条后,25年来投资者一直不敢购买股票,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1929年的历史很快就会重演;
  ★ 二战后,投资者不买股票的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经济萧条总是伴随战争而来;
  ★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投资者不买股票,是因为他们正在准备应对1973-1974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尔必在1979年所写的:“如今的大部分投资者都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用来防御那些我们认为不大可能出现的相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 1988-1989年,投资者不买股票,是因为担心1987年的经济崩溃又将重演。
  而上述种种情况,他们事后都会感到后悔。
  从华尔街的投资经历中可以学到无数谬误,例如:
  ★ “只有公司收益上升,股价才会上涨。”事实上,公司收益下跌时,股票通常表现良好。
  ★ “高通货膨胀率会危及股票。”但20世纪5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危及股票。
  ★ “购买股票是防御通货膨胀的最佳保障。”但20世纪70年代初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10、坚持到底
  “股票在1年、3年甚至5年内都会有一定风险,但10-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说,“我父亲进入股市时正逢股市巅峰期,但20年后当初糟糕的表现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致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是在跑马拉松。” 
冒充高手

16-08-30 10:58

3
长期投资并不自动等于价值投资,但价值投资一般都是长期投资。 价值是方向,方向如果错误,时间越长离目标就越远。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