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评AWS在中国正式拥有合法身份
AWS正式由
光环新网代运营更像是AWS对中国市场的无奈妥协,而不是阶段性胜利。
其实早在两年前,AWS就开始尝试在华开展业务。其间经历了两种发展模式:
1:前店后厂模式——2013年12月,北京、宁夏政府和
亚马逊AWS、云基地四家在北京签订备忘录,以北京、宁夏分别作“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和推广云服务。服务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客户。在具体运作中,云基地负责运营和管理工作,而亚马逊AWS提供技术和服务。
2:有限预览模式——2014年年初,AWS发布面向中国地区的有限预览服务,并通过邀请的方式限量向中国本土企业和在华的跨国企业开放。此时,将AWS有限预览服务执行落地的两家公司变成了光环新网和
网宿科技,前者提供IDC服务,后者提供ISP接入。
有限预览模式下,没有IDC牌照的AWS或可以绕过光环新网直接参与数据中心的运营和管理,但在日渐收紧的网络安全环境下,这种擦边球的做法也受到了中国政府很大的挑战。
反观Azure和
世纪互联的合作模式:
2012年底,
微软同世纪互联宣布签署了战略合作,达成协议由世纪互联运营、搭建Windows Azure和Office 365。世纪互联负责微软Azure在中国的运营,管理和运维微软在华公有云数据中心;紫光互联(世纪互联的大股东)负责微软公有云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微软提供相应的产品、技术升级、培训支持。
这种模式下,Azure的自主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
1:产品严重滞后
Azure中国的发布流程十分复杂,需要先在北美服务器上构建一份,然后通过跳板机复制到中国的服务器上,再启动发布流程,所有的服务器,监控系统,预警系统都需要独立部署一套。这严重影响了云服务的快捷性和一致性,Azure中国的产品与其全球主线相比起码落后了6个月。
2:后续运营跟不上
Azure由世纪互联代运营的机房,Azure无权进行管理。数据中心所有的安装,部署,排错,包括后续的运维,技术支持等工作也均由世纪互联来处理,但世联团队往往并不具有现网处理问题的技术能力,这给国内用户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事实上,Azure中国更像一个独立的专有云,区别于Azure全球版本,它与其它区完全隔离。Azure中国版本甚至有个专属名,Mooncake。
AWS走上了Azure的老路,实际上放弃了更多的自由权,强悍的贝索斯也在我国网信办的管理下低了头认了怂。
但AWS获得合法身份还是值得我们欢呼一下,因为其能真正在中国运营起来,对于国内云计算发展来说,是利远大于弊的。
AWS在华合法运营,对国内云计算格局的影响如下:
1. 促进市场成熟,规范市场运作体系
国内云厂商与AWS的差距在哪里,是资源?是技术?是起步晚?
不,更主要在于生态建设。这不仅体现在产品线的完整性,合作伙伴的多样化和涉猎业务的广度,更体现在其核心技术的开源性,API的丰富性,文档的完整性这一系列“细节”上。AWS是全球云计算行业的鼻祖及先驱者,其业务规范性毋庸置疑。AWS的进入,对国内所有玩家都是一个正向刺激,相信将推动国内云厂商规范化运营,下苦功夫完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AWS的进入也会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网络安全法》正处于二审阶段,说明国家对数据安全这块倍加重视。放于云端数据到底如何规范化管理,如何构建合理的竞争体系,AWS这样的有外资背景的高新企业又应该如何管理,这些是国家关注且正严肃讨论的问题。
2. 加速行业洗牌,促进多赢格局
国内云服务的使用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大中型国企、央企或政府机构
2:
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或开发团队
3:跨国集团或外资企业
目前来看,本土化运营并不是AWS的强项,在需求个性化的特定行业和细分领域,AWS并不占优势。这意味着AWS今后更可能在通用的基础产品层面发力,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预测AWS的客户将以3为主,2为辅,至于1,我想国家基于数据主权的考虑,还是会更偏向于选择像UCloud这样的全内资云计算公司。
所以,可能会出现的格局是,
国内云厂商们开始更多在本土定制化需求上发力,一是在特定行业or细分领域深扎,如七牛专注于云存储、乐视云选择从视频云切入;二是面向本土需求,推出有特色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如面对政务云和传统企业上云转型等业务,UCloud的混合云和阿里的专有云就有很大优势,其能在保留原有设备及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公有云计算资源扩展客户业务能力,提升业务稳定性及灵活性。
事实上,不论是深扎行业还是面向本土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本身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更容易被客户接纳,也符合整个行业的趋势,其实是一种 win-win 的格局。
所以,AWS真正在中国运营起来,对于国内云计算发展来说,利远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