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调结构发力供给侧,有五大政策支柱与五大任务
2016-01-14 15:13 瞭望
阅读 45
文/张立群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把攻坚克难的着力点集中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年。核心任务是转方式、调结构,把经济发展推入更高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发展的内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需求对供给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强调数量快速扩张,转为强调质量和品牌信誉提高,从强调“有没有”转为强调“好不好”,关键点和难点是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全面提高,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面对这一变化,既要防止需求持续收缩,更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任务空前艰巨复杂。“十二五”期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需求,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看,需求侧趋稳基础初步建立。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方面积极变化,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经济发展面对诸多矛盾和风险。最为突出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房地产库存分布与人口城镇化流向不匹配,存量房消化困难很大。与此相联系,企业困难较多,债务链条长,债务风险较大。这些问题还威胁到就业和财政收入的稳定。
决胜“十三五”,首先是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这就必须在继续稳定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需求、积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注重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很好结合起来。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好企业和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活力和潜力。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从就业、扶贫、帮扶困难群体等方面做好工作,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民生。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对低水平、长期没有市场需求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要把握结构调整的“窗口期”,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下决心淘汰,决不能让其迟滞供给体系提质增效的步伐。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落实好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
第二,帮助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降低成本。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等,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通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社会保险费成本;通过创造利率正常化政策环境等,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还要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电价和物流成本。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针对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的突出矛盾,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体系、住房体系全面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区域要着力推进大中小城市联合发展、集群发展。在此基础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市民的持续增加,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和市场发展空间,消化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发挥好政府这一传统引擎的作用,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针对结构性改革引起的债务链条和债务关系变化,积极稳妥地去杠杆,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化解和防控金融风险。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五大政策支柱,全面完成五大任务,必将系统扎实地推进企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基础,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2期,原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