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应该是银行估值重估的一年,有人说2017年很多大行涨一年了。其实不然,去看看其实只是几家大行涨的很好,小银行其实跌的蛮惨的。很多人都说宇宙行等大行是GJD拉台的结果,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与基本面无关,这种思想基本是被传统的阴谋论洗脑了,智商急需充值的表现。
[淘股吧] 人性的弱点在大多数散户性格里表现的最为突出,很多写手为了迎合大众写出来的东西必须要含有阴谋论才能有更多的受众,才能被喜欢和被传播,媒体正激励的结果导致这种特性被自我强化。中国几千年的世俗文化的表现也莫过于此,人性使然,其实了解外国历史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点,总之人性都是共通的,没有“有说服力的阴谋“”的电视连续剧是不受欢迎的,所有的偏见都要用阴谋论来解释它,这样才能让无力的心理得到平和。但,对每一个来到这个市场人来说,赚到钱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其它的精神慰藉之类的应该是其次。
再说银行,主要指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等大行,基本面在球内有N个人讲过N遍,就不用说了。对比国外的银行,比如
富国银行,
美国银行,近的汇丰银行等,从PB到PE都是偏低的,很多人是不同意这样对比的,认为国内银行隐含了很多的债务风险。我想说是那是以前,在强监管以前,确实存在很多不透明的问题,就算是透明的都很多。大家担心最大的是经济上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很大一块是
房地产,首当其冲银行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基于这种担心,国家做出了更严格的监管,经过这几年的监管结果看,杠杆一直也在下降,风险也在化解,经济层面的一些担心已经越来越小了。其实保守稳定的金融政策对银行没有大的影响,尤其是四大行,它风险管理本身就很严格,强监管对出清了的大行肯定是好事(对还有很多问题没出清的小行肯定是不利的),那么大行估值提升股价上涨,小行基本面未定(有些估值也确实高)股价下降本就是应该的事。
随着A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大蓝筹国际化,小股票港股化进程中,大的优秀的银行相对国外银行还有很大的估值提升空间,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向好,估值会有一个跟国外银行接轨的那天,上涨空间还很大。
就实际操作上,理论上可以加杠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行(目前就
中国银行差些),剔除融资利息后年收益跑赢大多数人没悬念。
我个人实际操作没上银行,银行里的只有零售银行平安弹性能让我满意,但这还是不如保险,2018年是人寿类保险挂钩这些年对应10年期国债不用计提的首年,如平安计提的600亿明年就不用计提了,未来不仅仅不计提还有反补利润的效果,其实今年4季度报表就不应该计提了。保险如果只看财务报表,是很难理解它的经营和财务本质的,比如巨额的剩余边际当成保险公司的资本,却只能奇怪地计入负债,导致保险公司形成了PB估值看起来非常高。利润与成本支出在时间周期上的不同步,保险公司的利润大幅滞后释放,这与去年到今年暴涨N倍的港股房地产公司类似,我们看不到当期实际的经营效果。寿险公司因为保单销售后,绝大部分成本在当期列支,但利润却在当期不能确认,不能进入当期报表,而要在今后长达十余年甚至十几年逐步释放,寿险公司发展的越快的年度,新发展的业务成本绝大部分在当年列支了,即当期报表中的成本确认就会越多,但当年新发展业务的利润却在当期报表中不体现,发展得越好反而在会计报表中越吃亏。由于报表利润受长端利率过度波动影响,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寿险公司持续出现了准备金的超额计提。
根据2016年对应750日十年期国债利率的折现率,每向上变化10个基点,几大公司税前少计提:
中国人寿115.18亿,
中国平安85.68亿,
中国太保46.48亿,
新华保险33.19亿。而折现率每减少10个基点对应几大公司多计提:中国人寿-130.85亿,中国平安-89.1亿,中国太保-49.99亿,新华保险-37.51亿。(数据来自网络采集)那去看看750日十年期国债利率和大致的未来判断就知道对计提的影响的,这是一道算术送分题。
时间有限,今天大致就随便写这些吧。虽然很多都是重复的我前面的内容,再强化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