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语言(续)
觉悟
觉,梵语为bodhi。鸠摩罗什大师把它译为“道”,玄奘大师译作“觉”。
觉悟,指获得佛的真知真见,众生根器不同,觉悟的程度也不同。最高觉悟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末学上网查了一下,这是
百度百科的解释,还算准确:
觉悟亦作“ 觉寤 ”,既觉醒之义。就是
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觉悟”一般是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已经跟“智慧”没什么关系了。
自觉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出离六道,声闻缘觉才能达到自觉水平。
觉他——菩萨。
圆觉——佛。
凡夫所说的“自觉”一般指主动遵守行为规范。虽然这个词来自佛教,却跟佛教中的自觉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把佛法中的自觉比喻成原始森林里的千年古树——树大根深,那么,世人所说的自觉就像都市里马路边移植过来用以绿化市容的大树一样,头重脚轻,根基浅薄,一场大风就吹倒了。
难道不是吗?
您可以看看公交车上、菜市场里、公共场合的人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在吵架时哪里有一点觉察?
假如他们有所觉察,一定会意识到:哦,我正在吵架,我正在跟一个可能一辈子只遇到一次的人吵架。哦,我在生气,我已经起得浑身发抖了,看我生气时的嘴脸,多么丑陋啊!
再比如:当你坐在电脑前或看文章,或打游戏时,你能觉知到自己的屁股和椅子之间接触的感觉吗?您在睡梦中,蚊子咬了您,您会“不自觉”地去抓挠,连抓出了血都不知道,对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一点自觉能力的。我们所说的自觉,其深度和广度都实在是跟这个词搭不上边儿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自《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导师
指引路的人。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古代,只有圣人才能被尊称为导师。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导师”这个词已经被彻底滥用了。随便什么人往台上一站都可以被称为“导师”,至于他要把众人往哪个方向“导”就不得而知了。也没人去关心这个问题。导师瞎导,学生瞎跟。盲引盲导,盲学盲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