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有两大诱因:一个已被废 另一个让股市回到2007年
2016年01月12日 16:22作者:刘晓博来源: 编辑:
东方财富网
字体:大中小|已有33人评论,共42402人参与讨论|用手机讨论
熔断机制已经被废,可以不讨论了。现在的问题是,大股东减持。我说过,在注册制初期,最大的市场压力不是新股,而是早已经上市的那批公司。一是大股东会跑,二是他们的再融资。
去年7月股灾后,管理层出台了为期半年的“大股东、董监高”半年禁售期。这个期限在1月8日到期。我早在11月就撰文提出,需要至少提前1个月给一个说法。无奈,有关方面一直保持沉默。
1月4日第一次熔断之后,才匆忙表态,说会有一个说法。1月7日第二次熔断之后,出台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第八条上市公司大股东计划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应当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预先披露减持计划。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减持时间、方式、价格区间、减持原因。
第九条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
第十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并导致股份出让方不再具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身份的,股份出让方、受让方应当在减持后六个月内继续遵守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
我当即撰文指出,这里面漏洞太大,解决不了问题。大股东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用“过桥公司”快速减持,最终还是到二级市场上卖卖卖。
于是,1月9日又出台了一个“补丁”,主要内容是下面两条:
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转让价格范围下限比照大宗交易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本所业务规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减持后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份出让方、受让方,在减持后6个月内应当继续遵守《减持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减持后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5%的出让方、受让方,在减持后应当遵守《减持规定》的要求。
应该说,这个规定非常严厉了。一个大股东,假如他持股20%,如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需要60个月才能完成。如果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找过桥公司,按照“补丁办法”,最多只能找4个公司,每家必须买至少5%。然后,这5%要么整体卖,要么到二级市场上按照每3个月只能卖1%来进行。
但证监会给出的总额度,就是每3个月只能卖1%。到时候,这4个“过桥股东”,无法同时跑,只能抽签轮流跑。
看似滴水不漏了吧?
但问题是,大股东、董监高的股权,再次变成了“准非流通股”。也就是我此前给出的三大预测方案中的第一个:中国股市再次出现了股权分置!
也就是说,我们的股市又回到了2007年之前。
搞投资的人都知道,资产的流动性是资产价格的一部分。不能随便转让的资产,事实上相当于产权不完整的资产,其价格必然下跌。更何况,大扩容在即,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的高估值时代即将结束。
所以,跑还是必然的。最终的结果是,很多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的方式,大幅折价卖出股权。二级市场上20块钱一股,我10块钱一股就跑了。这些股权虽然暂时到不了集合竞价的二级市场上,但仍然需要资金接盘。相当一批二级市场上的大资金,会到新形成的“法人股市场”上捡便宜,然后等待时机,赚取差价。
1月11日晚上,已经有
兆日科技、
我武生物等三家上市公司大股东预告减持,这仅仅是个开始。
兴业证券:降低全年预期收益率 反弹最迟在春节
兴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团队
展望:蹒跚迎春,等待转机
维持《难忘2015,慎行2016》的报告观点,一季度具有操作价值的反弹的时间窗口,快了要等到一月中旬前后,最迟至春节前后,降准可能是反弹启动的重要催化剂。多因素触发年初行情震荡调整,而熔断机制只是“雪上加霜”,而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只是霜停了,雪还在。(1)人民币汇率预期尚未稳定,加之美国12月非农数据大超预期使得美联储第二次加息的时点可能提前,除了央行主动干预汇率之外,唯有降准或者大规模的数量型对冲才能稳住资本外流预期,我们判断1月19日公布2015年四季度宏观数据前后可能是政策兑现的窗口期。(2)机构投资者的调仓换仓带来的负面冲击还将持续1-2周。由于熔断机制导致上周市场流动性枯竭,对于市值偏大且估值虚高的基金重仓股,以及流动性差的小盘股,调仓换仓导致的调整压力犹存,1月下旬之后冲击有望减弱。(3)产业资本减持的心理冲击。根据证监会上周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我们判断,2016年1-3月每月的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压力约为1000-1500亿,与历史相比处于较高水平。综上,在短期快速下跌之后,市场在阶段性底部弱势震荡概率较大,需要等到人民币汇率和国内流动性政策的组合拳,才是化雪迎春,迎来可操作的反弹时间窗口,最迟在春节。
最大的预期差,造就周期股令人惊诧的逆袭,一季度是博弈的最佳窗口期。12月3日兴业年度策略会提出关注2016年周期股反弹的机会,12月底连续发布2篇“过剩产能”系列专题报告,2次电话会议,但是感兴趣的投资者极少,所以我们提示“供给侧改革”投资机会隐含的预期差最大。近期周期股的逆袭,恰恰印证了我们的预判。2016年是“小年”,多在“人少的地方”淘淘金,精选风险收益匹配度高的机会,都是结构性机会,周期股也会有反弹,但是需要主动择时,特别是在“两会”之前“要炒趁早、不要最后来买单”。中期从博弈投机做波段以及价值投资反转龙头的两个视角来看周期股:
第一, 供给侧改革+供给收缩将引发周期股反弹。12月3日兴业年度策略会提出关注2016年周期股反弹的机会,至少可以假装炒炒供给侧改革、
国企改革。2016年周期股反弹行情的五点逻辑——(1)“两会”前后供给侧改革、过剩产能化解的政策落实将增多,叠加季节性补库存,股市对边际变化敏感。(2)美联储首次加息后,美元阶段性偏弱。(3)投资者对于今年下半年经济企稳的预期。(4)机构对周期股严重低配。(5)最不济从转型的角度,转型壳资源也存在博弈价值。
第二, 作为最早推荐“供给侧改革”的卖方,我们建议把握以下四条线索找长期价值投资的反转型机会:1)下游需求稳定,没有大幅萎缩的风险;2)占下游成本占比低,提价相对容易转嫁;3)龙头企业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较强;4)成本下降带来的盈利改善可以炒,而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有望孕育大机会,请不要忽视库存周期正反馈的力量。
如果2016=1998,投资者最需要警惕的风险是什么?近期大量研究机构和官方媒体,基于供给侧改革、周期性行业去产能的逻辑,把2016年与上世纪的98年作类比。而兴业策略早在数年前,基于经济转型、政府意愿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前瞻性的指出了未来3-5年A股市场演绎的路径很可能与1996年-2001年的情况相似,大胆提出行情三段论的猜想,并在2015年中期策略《养精蓄锐》中鲜明地指出,行情已经进入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的第二阶段,类似于1997年5月-1999年5月的大箱体震荡阶段。尤其需要投资者警惕是,如果看上证综指确实是箱体震荡,指数波动区间·1025点,1512点·,最大回撤约1/3,然而作为当时成长股指数的深成指,同期指数波动区间·2521点,6103点·,最大回撤近60%。在2016年资金供求关系较2015年恶化的背景下,对于前期仅仅是因为筹码稀缺而被贴上成长股标签的公司,需要多一份警惕。
投资策略:降低全年预期收益率,博弈春节到两会窗口期
建议愿意参与春季反弹的投资者,多在“人少的地方”淘淘金,精选风险收益匹配度高的机会,2016年的投资机会都是是结构性的。操作策略方面,需忍,不要盲动,立足防守反击、斯诺克打发,在别人恐慌宣泄之后审慎布局。投资者可围绕兴业年度策略《打好歼灭战》中,基于“立新+破旧”思路,优选的四大投资领域,耐心布局。尤其是对于一些已深入研究且风险收益匹配度较好的标的,利用短期震荡积极买入。
(1)政策主导型机会——有立、有改、有破,新投资(13.5规划、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新能源汽车等)+国企改革(并购重组)+周期股反弹。
(2)现代服务业——立足人口结构转变,迎接消费升级新时代,看好传媒、医疗保健、教育、体育、旅游、文化等。
(3)“新股”相关机会——新股、次新股;高股息率股票的配置价值;中概股回归及海外并购等。
(4)规避“中小创”调仓期的“多杀多”之后,可以在我们看好的春节前后启动的反弹时间窗口参与科技股的跌深反弹,特别是更新更炫的细分方向里面寻找股东积极维护股价的成长股。
国金证券:增量行情短期难出现 降准对冲宜早
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团队
市场的情绪修复
周五盘后,证监会在发布会上澄清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表述了3月1日不是注册制的执行日,其二,新股发行按交易日均衡申购原则合理安排。而这两点官方的主动性回应,对市场能企稳起到了非常的必要作用,缓解了市场对新股发行节奏快的担忧情绪。在经历了市场两次非理性的抛售后,监管层能及时主动性的回应市场疑虑,消除了市场的部分担忧,有利于市场阶段性的恢复。
注册制方面,证监会表示,全国人大授权决定实行期限从今年3月1日开始,但这里讲的3月1日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注册制实施的具体时间将在完成具体规则后提前公告。
对于新股发行的问题,由证监会表述来看,预计存在半个月左右的真空期。证监会表示初期新股发行将均衡安排缓解市场压力。对于发行节奏方面,证监会表示维护市场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新股发行,初期新股发行将按交易日均衡申购的原则安排,后期逐步进行调整。
减持动作2月初才会正式开始
总的来说,《减持规定》的核心是对大股东和董监高集中竞价交易的减持作出新的规范和限制,并为其保留了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减持途径。在新的减持规定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以下结论:其一,自1月9日起,即有公司开始披露减持计划,按照提前15个交易日推算,最早也是2月初才能开始正式减持动作;其二,在股灾期间,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买入的股份减持将不受新规限制;其三,中小投资者有知情权,可先于大股东减持。根据新规,大股东通过集中竞价系统减持需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披露之后15交易日内,大股东股份不能减持,据此,中小投资者可先于大股东减持;其四,“减持”可走大宗交易渠道,但对大宗交易减持的限制细则仍显不明朗。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刚刚过去的一周,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大幅的波动,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汇差最多扩大至1600点左右,本币一度贬值近2%-3%,这也是造成权益类市场的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类似与2015年8月中下旬的市场。随后,央行在其网站上的文章中表述,除重申央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取得预期效果外,也指出,一些投机势力试图炒作人民币并从中牟利,导致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
降准对冲流动性压力是大势所趋宜早不宜迟
12月联储宣布,将隔夜拆解率调升0.25个百分点,至0.25-0.5%区间。这是美国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从彭博终端统计国际大行的一致预期来看,在本月稍晚时举行的下一次政策会议上,联储继续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在3月份中旬再次加息的概率大。考虑到国内整个外资流出的压力依旧较大,外汇占款持续下降,我们预计降准对冲流动性压力是大势所趋,宜早不宜迟。
增量行情短期难出现
政策抛来“橄榄枝”,其意彰显,但诚意稍显不足。市场在过去的一周内,出现了2次非理性的暴跌,我们在之前的“熔断下跌如何破”中,提到了市场甄待三道“结”解开,其中包括:其一,尽快明确1月份减持禁令到期后的对冲政策“;其二,监管层尽快作出相关的表述以稳定市场的预期,暂停熔断机制;其三,监管层对新股发行的节奏给出相关明朗的预期,1月份发新股尽早靴子落地;目前来看,这三道”结监管层均做了及时的回应,但脆弱的市场市场是否接受监管层的相关政策出台的诚意,有待进一步观察。
行业配置方面,考虑到“增量行情”短期内仍难以出现,我们建议依旧是从符合经济结构转型,符合产业升级的相关板块中寻找超额收益,只是行业中的个股差异化会进一步体现,主题方面,我们推荐有事件或政策预期驱动的“迪斯尼、国企改革、一号文带来的农业板块”等。
(责任编辑: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