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围绕万科事件的争论越来越广泛,力挺王石的投资者出于
对所谓的“正义与道德”的维护、以高大尚为主的中产阶层居多,从而对“卖菜的”宝能入侵极为不屑,而中小投资者则选择了“草莽出身”的新生代代表人物姚振华、相信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规则。
所以说,当你选择站队的时候,其实已经回答了你的人生价值观,或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可以“烧红烧肉”、或是继续打拼梦想一统江湖“踢场子”的,这就是你目前的事业状态。
但笔者又说了,两者之争“成为王败为寇”和你有毛关系啊,
房地产 板块投资大家都知道属于“鸡肋”行情、有姚老板做势股价半月翻一倍还不赶紧的出货?这才是你要考虑的。王石在位股价萎靡远远落后于大盘指数、但姚老板未来没有人脉关系能把万科带到更高的阶段吗?所以,总的来说就是“钱多人傻、倚老卖老”的闹剧。连证监会发言人也表态----遵循市场机制,我只好呵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作为投资者如何从这次事件学到什么这才是关键。
首先,我们思考宝能为何会在经济背景疲软、不太适合扩张的大背景下,利用风险极大的杠杆上演“蛇吞象”的逼宫行为呢?因为他已经“无路可走”!
从去年安邦保险冲击资本市场的时候,我就说过还会有更多的保险资金收购上市公司,这是基于保险公司迫不得已的资产配置需要,并不是什么单纯的“野蛮人入侵”,所以,舆论误导了投资者。
我们看一下宝能集团旗下的前海人寿,这是宝能公司最大的融资平台,他所售卖的万能险基本结算利率都在5%以上,甚至有的保险公司万能险超过了7%。呵呵,分析到这里你明白了吧,对,在我们不断降息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每年数百亿元的保费面临期现错配的尴尬格局,看似今天你有钱、明日叫你亏大钱,这就是目前前保险公司无路可走的格局。
所以,以前保险公司靠固定收益获得收益平衡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像前海人寿这类小公司更是感到经营的压力,所以寻求更高收益的目标理所当然,类似安邦保险抢滩权益类上市公司就很容易理解了。由于保险公司背书的是国家信誉,所以他的收益渠道一定是较为稳定的,固定收益不行,次一级的上市银行及地产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大家之所以觉得前海人寿“野蛮”,其实是不了解背后的市场竞争机会目标并不多,而且其他的保险公司也在虎视眈眈,对于新生代保险公司不着急能行吗?说个数据吧,前11个月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数千亿,所以,
民生银行 、万科地产之类的被收购是必然的,因为金融资本的“堰塞湖”是一般城墙不可阻挡的、何况万科的城墙千疮百孔,自己没有接受“君安入侵”的教训,所以有人戏称这是王石二十年前迟到的“罚款单”。
那么我们说保险公司的这种看似激进的策略对吗?从监管层看的确隐含风险急剧上升,但从公司的竞争博弈角度看,这是没有办法的唯一投资策略。所以我们看到保险资金在进入权益类风险投资市场的时候也做了不少功课,选择的都是基本面良好的蓝筹公司,所以风险相对来说并不大。
应该说,保险公司的研究团队也读懂了以下两张资产配置的大图,的确在全球经济稳定、CPI通胀预期再起的背景下,再不配置权益类资产就太LOW了,这也能理解为何前海人寿频频更换高管,理念不转变只是保守的拉资金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其实,王石先生和姚振华老板并非要拼的“你死我活”,两方面中庸协调一开始也是有可能的,很简单的平衡策略----宝能可以作为第一大股东,但承诺王石在位只做财务投资、不改变目前经营团队,王石先生承诺履职到位后可以改组董事会,毕竟企业成功是多方面因素使然,只有相互妥协才是“大家的成功”,只是
互联网 思维在资本市场还没有萌芽。
王石的不妥协在于要做万科永远的“王”,宝能不妥协在于担心万一资本金出问题、短期融资资金链出现紧张可以质押万科资产,所以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都牵涉到“生死一线”的境地,无法退让!所以即便是冯仑这样的各路豪杰都给面子的“泰山级”人物调停也解决不了,只好让他们放手一搏了。
王石先生
微博 的“周一见”,让人浮想联翩,华山对决即将展开,但股权的稀释并不是科学的决策、必然导致小股东的权益折价,而宝能也不可再意气用事、资金面紧张也是公认的看法。(至于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已经分析的很滥了,再次略过)
唯一的经典教训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还远不成熟,即便我们眼中的大佬也有各种不足,远没有到达“公正神”一样的境界,资本市场不是出身、更不是金钱完全决定的,“玉石俱焚”的现象也不止一次了,还是太幼稚了。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正真把中小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即便是输了场面也赢得了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