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机构,别名主力,是实力的象征。想说明这个问题,要把中国证券史用手捋一遍。我们不是历史小说,这里不做深究,仅仅谈谈庄的皮毛。
在99%的跟庄书籍中,都会提到三个步骤,甚至有书专门对这三个步骤进行详尽的分析,进而搭配各类的图表,向读者揭示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看到这个你应该买,看到那个你应该卖,如此如此。
这三个步骤就是大名鼎鼎的吸筹,拉升,派发。庄挣钱的模式跟散户一样,也是低买高卖,所以,所有的所谓操作技巧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思路进行。
吸筹,就是尽可能多的在价格便宜的位置买到股票。可能是一只股票,也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国市场的跟风效应异常显著,跟中国人匮乏的想象力明显不成正比。吸筹阶段会运用到相当多的技巧,比较常见的是买多一点抛少一点,既做了差价,又达到了增加持仓的目的。除了极端个别的时候会用非常规的手段迅速拉升建仓----在2002年之前,十次里面也不见得有一次。直到宁波解放南的模式出现,坐庄模式才有了另外一个分支。
整个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资金逐步买入的过程,也是个股持股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来说,伴随着吸筹的完成,个股的股价会有相应的温和的提升,个股的成交量也会逐步的缓慢放大。
很多书籍在吸筹这个环节,说的最多的并不是吸筹本身,而是吸筹的末期,偶尔会出现的一个操作:洗盘。
“在吸筹的末期,庄家一般都会有一个打压股价的动作,用来洗掉不坚定的持仓者,这个动作就叫洗盘。”----这句话应该是那些书籍上对于洗盘的标准解释,可惜完美意义上的主动性洗盘十分罕见。
期间的逻辑是十分混乱的。持有者A和持有者B谁更有持仓欲a望老天才知道?对于个股的操作者来说,散户的持仓欲a望更强烈还是兑现欲a望更强烈,那个对自己最有利?高价买入被套的持仓欲a望更强烈还是低位持股获
利丰厚的人持仓欲a望更强烈?散户多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些问题实际上那些书籍上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解答,就已经下了结论:持仓的人越少越好。因此那些写书的人也惯性思维的认为洗盘也是为了继续增持。
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华鼎鑫的操纵市场的生涯里,做过的长庄至少也有5个,没有一次希望持仓的人越少越好。原因很简单,从众心理的概率问题。
下面这段话说起来可能有点乏味和枯燥,以至于让它看上去不像是小说的一部分,但它确实是小说的文字。
如果说,人们的从众心理概率是个固定的数字P。也就是说当有100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其中会有100P的人选择跟绝大多数人相同的心理波动特点和实践操作特点,我们说选择从众的人的数字是100P,如果是1000个人,那就是1000P,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呢?
你会说那就是P。说的太好了,就是屁。因为P永远小于1,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小于50%,所以当是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要么完全从众,即P=1,要么完全不从众,即P=0。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当总数越来越少,实际结果与概率的扭曲就越大,而当总数越来越大,实际结果才真正符合从众的基本概率。
归结到股票操作上其实只有一句话:并不是持仓人数越少越好。当你需要参与者不要偏离既定的操作路线(当然这个路线必须符合人们的心理常识),那么持仓者应该越多越好(在总筹码不变的情况下),反之则持仓者应该越少越好。
用例子来说明上述论断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后续该股票将是一路利好消息,依据从众心理,大家都会不停的买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边的流通股一共只有3000万股,那么持仓人数越多越好。在继续的过程中,偏向于继续持有人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那些不想长期持有的人会逐步的退出,持股人数开始逐渐减少,此时的从众概率就会逐渐在人数降低的过程中变得有一部分扭曲,直到某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有时候被称为利好出尽是利空。在这样的一个周期过程中,操作者的主要工作是维护好这个扭曲,不让他发生剧烈的前后波动,当然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有时候是残酷的。
所以,绝大多数所谓洗盘都是被动的,或者说是无心插柳的。在华鼎鑫的记忆里,好几次被那些书籍引用的洗盘经典图形,都是源自于一个原因,拉升没有钱。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庄家没有印钞机,偶尔有时候也会犯傻。华鼎鑫记得当初做猴王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雄心勃勃的搬了1个亿过来,本来的计划是短打三分之一仓位,大仓位用来锁长线,结果发现竟然没有预留出足够拉升的资金,很低级的错误。没有办法,只得在上涨之前抛一部分股票出来,然后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涨起来。最后也是因为钱不够,做到10几块就算了。
洗筹完毕,洗盘完毕(如果有的话),接下来就是拉升了。所有的股民应该都一个梦想:拉升之前上车,派发之前下车。现在有人正在慢慢把这个梦想变成显示,比如王亚伟王总,只不过他的基金永远不能申购挺让人蛋疼。
拉升分好多种,华鼎鑫常用的是小步碎跑。他的记录是在某个上海的ST上连开23跟阳线,最长的阳线不到3%,23根阳线刚好翻一番,有兴趣的哥们可以自己算算,平均阳线是多少。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前期的拉升不引人注目,焦点在后期搭平台,出放量的中阳线。一般来说当有放量的中阳线出现的时候,个股会成为市场的焦点,前期的缓慢拉升也会被重新密切的关注,此时的从众心理特点就是“再次启动,一轮最大幅度的上涨即将启程”,从而可以做到高出派发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种拉升我们在前面已经见识过了,就是宁波解放南的那种急速拉升过程。这种操作模式实际上是将吸筹和拉升合二为一,追逐更有效率的效果。但这种模式比较依赖于市场的整体强度和行情配合,其实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操作模式的要求反而更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吸筹、拉升都不是目的,他们都仅仅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兑现利润的最终操作:派发。
99%的坐庄失败是发生在这个环节,因为派发是跟整个市场相背离的过程。买入,导致供不应求,股价升高,操作者乐于看到;卖出,导致供过于求,股价下跌,操作者不乐于看到。前者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者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所以,派发往往是跟拉升同步的,高明的操作者会在派发完毕之后,还可以做到让股价继续保持上冲的惯性。再说回到华鼎鑫最得意的那个23根阳线的个股上,当时的派发就是在之后的一个平台整理的末端开始进行。
当时的股价已经涨了足足一倍,并在高位进行缩量盘整。在进行了20个交易日的整理之后(这个数字要记得,什么叫师夷长技以制夷,秘诀就在这里),旱地拔葱,放量了一根中阳线。此时市场的一致判断是隐形利好就在背后,当时上市公司一个劲的在辟谣,更是让人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坚定信心。第一个中阳线是对倒盘居多,但第二天的接着一个中阳线则扎扎实实是短线客、散户客的杰作,当日就完成了出货量的60%,后续两天的所谓“强势整理”足够将剩余的40%的筹码全部出清,要不是那些股东账户是别人的,华鼎鑫肯定要占着茅坑不出光。纵然如此,也在两天整理之后又惯性上冲了2天才形成了本轮个股行情的最高价。
这种派发往往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华鼎鑫一直认为“悄悄的进村,开枪的不要”才是干投机生意的发财秘诀,所以在派发这个环节上,他总是乐于使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
有些人的派发就做的很生硬,在2000年到2003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庄股像跳崖一样的自由落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大连国际当初的职工股上市。
上市之前的股价在除权之后的30元左右,就在职工股上市的前两周周,跳水表演开始了。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直接跌破之前的运行箱体,以绝对极端的下跌模式完成了出货,惹得无数职工股的所有人凭空做了一次发财梦。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不等人,所有参与运作的“庄”有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这个市场是个负和市场,我挣得就是你赔的,你赔的越多,我挣得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漫长的熊市周期里,大家的思维很简单:请对手拿钱进来,赤a裸裸离开,黄世仁进来,杨白劳离开。至于这些钱怎么分,那是成功者的事情,跟杨白劳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这次华鼎鑫的操作也不例外,节前仅有的两个交易日,他用力的打了两个中阳线起来,搭配之前的超跌大反弹的V型特征,个股呈现出一种压倒性的气势:我就是要涨,你跟不跟?
季节性特征在熊市能持续到4月就是天赐的良机,华鼎鑫根本没有把派发的时间充裕的计算到3月底,他的思路很简单,春节前一定要打出一波有气势的小行情,要知道春节是所有的股民串门的日子。
中国股市还有一个固有的特点:节前上涨的股票,节后一般都涨的很好。道理很简单,中国股市的参与者散户众多,逢年过节,大家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喝酒,只要有两个股民,必然会讨论行情。在春节临近的日子挣钱总是让人在整个春节念念不忘,逢人便吹基本上是常态。如此一来,关注的人必然直线上升。别忘了春节长假足足有将近2周,众人拾柴火焰高,可想而知节后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追入,更别提一般春节时候总有点年终奖,过节费,私营业主还有一年的分红,那就一起来分享资本市场的盛宴吧----其实他们竟然是来结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