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精准医疗:论证已完成,“十三五”启动2015-11-05 中美康士免疫细胞
中国将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一项“精准医疗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将选择性地在全国各个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区域中的医院和社区内建设示范中心。
1国家层面强力支持
“精准医疗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区域示范中心,把示范中心的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而且其中必然需要医院和病人的参与,这个计划与智慧医疗密切相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专家表示,该计划的论证阶段已经结束,“十三五”期间肯定会启动,国家层面对此项目会有“非常强大的支持力度”。
早在今年3月,就有报道称科技部在我国首次关于精准医学的专家会议上决定,2030年之前在此项目上投入600亿元。
时隔半年,精准医疗计划已经完成了论证。但是,在产业和社会层面,对于精准医疗的讨论仍在热烈进行,与精准医疗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
互联网等概念,在医疗方向的运用被不断深挖。
2隐私和参与
精准医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提出,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斥2.15亿美元作为第一笔投资。该计划还将搜集数百万志愿者的健康数据进行研究,因此,注重隐私和鼓励全民参与,成为该计划一个硬币的两面。
对中国的相关行业人士来说,这两面同样存在,并且机遇和挑战因人口规模而放大。
精准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因测序,基因信息的数据化一旦掌握,便可能在未来将过去中国面临的负担转化为资源。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病源和样本,一旦拥有成本低廉的数据采集工具,从全基因组到疾病,每个人将从生到死不同时间的基因档案建立起来,那将会是规模庞大的数据。
中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具有“本土需求”,这体现在,中国目前的出生缺陷率为5.6%,由此造成8000万残疾人,而发达国家的水平为2%多一点,此外,中国的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33%,而发达国家是70%。
医院数据通过两个方面产生价值,一是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或预测寻找规律,二是通过临床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诊断,“我个人认为,医院的系统化绝对不是移动治疗挂号和支付等等,而是所有数据的整合,它能发挥的价值远远大于医院的单一系统。”
3需要更多开放数据
即便准确率非常高,相比医院产生的大量数据,精准医疗需要依托更大的开放和共享数据。
上海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解春表示,中国完全有条件在精准医疗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但是,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民间也要有共识,共同参与医疗数据的完善。
“每个人都要为社会做贡献,不能说我的数据不进数据库。只要活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进去,和医保一样。”高解春说。
而有关专家更强调数据的隐私和使用伦理,并表示,精准医疗产业里,采用医院的数据时一定要是过滤了个人隐私的豁免数据,“个人的数据放在这个群体里不应该涉及个人的隐私,应该没有姓名、没有年龄,变成一个群体数据,这个数据是可以拿来做科研和研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