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随想杂谈

15-09-27 22:31 5922次浏览
畅游紫霞湖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经济形势不乐观,其实是改革一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

都在谈改革,但究竟改革是什么,要怎么改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看起来题目很大,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改革制度设计,让这个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尽可能创造应有的价值,为其他个体提供便利帮助而受益,而不是个体间互相设置各种障碍,来获取利益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国家要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减少经济生活中无畏的摩擦阻力
直观简单点说,就是闲人太多,有太多人没有进入价值创造的领域,对经济社会进步不是润滑剂是强大的摩擦阻力
就拿停车来说吧,国内各大城市,只要街边有能停车的车位,都会站着人等着收费
但在发达国家,这种人几乎没有,就算东南亚的泰国,我开了二十多天车,除了超级市场的立体车库,停景区,海边,就没人来收过费
国内这些,站在街边的等着收钱的,完全不创造价值
如果制度合理,这些人应该进入工厂,或去植树造林,当钟点工,使制造业用工荒得到缓解缓解,进而降低用工成本

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公务员,事业单位里头的闲人了
去年媒体曾提到过,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日本地震部门隶属于气象厅,人数大概就百十来人
但我们国家,县级市都有地震局,全国加起来几万人,不知道这些人整天在干什么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13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畅游紫霞湖

17-12-10 00:13

0
再谈华大基因,及中医药白马股巨大的泡沫

有文章说华大基因估值高了,本人随便扫了几眼文章,大概就是说基因测序竞争激烈,华大没有护城河

华大基因我感觉不能光看现在测序仪,测序收入来衡量其价值
随着测序方法,设备的提升,基因测序很可能从目前的1000美元左右还能大幅下降,乐观点或许就是100-300美元
要知道十多年前第一次人类测序花费可是几十亿美金

全球几千科学家的一项工程

之前和朋友聊过基因测序这事,也有些思考,即未来基因测序甚至可能免费,但测序机构在保证客户测序信息匿名的情况下,数据测序企业可以把客户的测序数据用来做医疗研究,甚至卖给大型医药厂
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美国一个公司23andme就是这么玩的

基于技术,分析设备的进步,费用大幅下降,但检测的群体可能会大规模普及
这块的确是像文章所说,就是赚个辛苦钱

但华大最核心的价值其实是大数据,深圳的国家基因库是华大筹建并运营的

所谓精准医疗,其实就是根据大数据开发出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分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价值,那些散乱,来源不明,获取数据的方法,设备不统一的数据其实没有多少价值
有价值的数据必须有一定的准确性,最好还能是在统一的标准下获取的

如果华大能够用统一的设备,统一的方法标准,获取几百万,上千万人的基因数据,这样形成的大数据就是高科技药企愿意花巨资购买的

很多行业都在大转折时期,包括医疗制药行业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才出来几年,去年到今年已经好几项治疗方案获得FDA批准

我觉得类似于云南白药,片子黄之类的中医药白马股才是风险最大的,中医药其实就是古代医学
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各种草药混合煮煮,这种方法论,1万年后,还是这种水平
但基因技术,特别是测序和编辑技术,可能是医疗新时代的开始
前不久美国FDA批准的治疗先天基因缺陷造成的失明,就是基于crispr技术,一次新把缺陷基因修正,如果是中医的方法,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畅游紫霞湖

17-12-05 00:01

1
谈谈保证金余额被管理层刻意隐瞒起来了

保证金余额怎么6月后就一直不更新了
现在去哪查也不知道
现在保证金是多少?

这种问题就大了
保证金余额一旦低于某个数额,是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的
现在尼玛都被刻意隐藏起来了
保证金余额照理来讲是市场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新三板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风险,现在可能就几十亿或百把亿的保证金在里面,面对的却是上万家企业,上万亿的市值,所以流动性锁死

保证金和股价的关系,其实有点像货币和商品价格的关系
货币超发(保证金大幅流入),商品价格上涨,通胀(资金追逐导致股价上涨)
紧缩货币(保证金流出),钱少货多,通缩(股价下跌)

现在新三板相当于商品(股票)数量大幅增长,但用于交易的钱(保证金)却少得可怜,一方面商品无法完成正常交易
一方面想把商品兑现成钱变成无法完成的任务

1万块的货币,能支持的商品交易的规模是有上限的
保证金和总市值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在2000只以上的股票已经失去流动性了
如果保证金余额继续下降
总有个临界值得
畅游紫霞湖

17-11-21 15:59

1
在大数据成为黑金的时代,谈谈相关A股的炒作标的炒作逻辑

谁都知道现在及未来的黑金已经不再是石油煤炭,而是大数据
全球如火如荼的各种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会不断加速

而且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后,存储,运算只能依靠硬件堆量

面对未来越来越大的天量存储以及高速的运算需求,可以预期,在云计算大数据上面的硬件投资会是天文数字
作为资本市场来讲,这个蛋糕该怎么炒是有讲究的

基于云计算服务商----赢者通吃的行业特点,只能投资于阿里,亚马逊等占据垄断低位的云服务商
A股的什么网宿科技之类的就是被颠覆的角色,显然不适合投资 

那么只能投硬件设备提供商

我想谈谈,硬件建设维护里头至关重要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云计算中心的精密温控的相关企业

 
 
13年美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就相当于全美电力消耗的5%,天文数字啊,几乎和照明一个量级
云计算中心因为降温能耗,成本过高,甚至把云计算中心建到北极和高寒地带
30座核电站的发热量有多大,云计算中心温度控制的建设和维护的规模可想而知

这或许就是今天002937和 603912 涨停背后的逻辑
畅游紫霞湖

17-10-30 22:26

1
我觉得华大有成为超级巨无霸的潜质
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深圳的国家基因库
将来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库
基因库是什么?
大数据

冷冻电镜让观测进入原子时代
基因编辑,从DNA到RNA,这两年进步太快了
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的基础是足够丰富,有效的样本数据库

华大依托国家基因库这个
将来可能数据全掌握在其手上

最近fda批准的治疗失明的,是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跟过去的化学药物,完全两码事

后面新兴药企,必须依托强大的数据库
华大的价值,唯一性,最大规模,就显现出来了

我之前是对基因测序短期不大看好
现在仔细想想,华大在基因测序业务业绩其实无关紧要
最关键的是国家基因库
可以预期,未来这块还会涉密
毕竟国人大量的基因信息,不能轻易流出,必须有严格的资质审核
一方面是商业的巨大价值
一方面是国家安全的因素
毕竟,掌握了你这个名族某些特有的遗传基因信息,很可能就会有针对性的生物攻击

700亿的华大和8000亿的茅台,怎么选
白药都上千亿市值
华大怎么可能才700亿
畅游紫霞湖

17-09-22 22:58

0
今天5G以板块涨停潮的方式宣告闪亮登场

我盘中提过一下
5G今天这么集体高潮
周末,从普通散户到基金经理估计都去仔细翻研报
公司研报不好说
但行业研报,主要就推那么几家公司
这几个票的承接会增强
5G今天以板块涨停潮的方式宣告正式登场了
但路遥知马力,后面还要精选个股
我的思路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从复合型题材考虑
5G+云计算(大数据)方向
5G+Nb-Lot(物联网)方向
云计算和物联网的题材强度都不比5G弱
从芯片全产业链这波炒作强度来看
资金对科技股的兴趣,或者想象力越来强烈了
大势已经从银行,保险,各种低估值蓝筹
转向题材,科技了
资源的主升应该也差不多到头了(到不一定要跌)
现在的科技股就相当于去年7-8月的大蓝筹
估值在市场参与各方考虑的权重开始降低了
后面更多会从想象力,成长性,市梦率的择股方向走
畅游紫霞湖

17-09-10 14:06

0
为什么我们应该拥抱科技行业

 
 这或许是我之前提到的投资行业etf基金的根本逻辑

因为公司成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但行业的崛起则是一种趋势,有其必然性
苹果,华为的崛起和诺基亚的衰败都是很偶然的
15年前,诺基亚的成功曾被视为奇迹,科技以人为本的公司座右铭,更显得支撑公司成功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公司具备了“道”的东西,成功是必然
但5年前,诺基亚已经走下神坛
现在偶尔也会出手机,但已经是边缘产品,对科技怀旧的人才会买

为什么我们应该在投资上应该加注科技行业
蒸汽时代前,如果有市值的话,农业是压倒性的占比
到了蒸汽时代,纺织,航运贸易,煤炭在经济中的占比超过了农业
100年前,美股市值占比最高的行业,应该是,钢铁,煤炭,铁路.....
50年前大概是,石油,电力,汽车....

30年前,石油,金融,汽车,有色资源,通信
现在,权重最大的全是科技公司
光苹果,市值是投行巨头,高盛市值的10倍
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今年AI的etf基金,涨幅是道指的3倍

那么,从趋势和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去投资煤炭,有色,钢铁,水泥其实是非常荒诞的
特别是有些人居然准备把这些标的作为中长线价值投资来玩
难道科技行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会越来这种趋势到了拐点?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基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行业的确到了个拐点
但只是斜率的拐点,即将进入拉直线的阶段
用投资人熟悉的K线来比喻就是
之前二三十年,都是沿10-20日均线呈45°上移
现在则是所有均线,开始向上垂直发散,进入天天拉涨停,主升浪的阶段
而且这个主升浪,会是人类经历过的最长的超级大牛市
畅游紫霞湖

17-09-06 23:17

0
华为麒麟970芯片发布的一些思考
云计算中心将会成为几大科技巨头争夺的重点

华为前不久和腾讯因为用户数据的归属发生矛盾
其实就是华为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业务侵蚀到了腾讯在用户数据方面的垄断地位
华为的所谓AI芯片,应该可以归为边缘运算的范畴,但AI如果要强大,必然还是需要依靠强大的云端计算处理能力,所以麒麟970芯片一方面是提升手机边缘计算能力,一方面则是对用户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和云计算中心加强数据交换

华为不像腾讯,百度,阿里,有巨量的软件客户,只能靠其华为手机越来越高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手机和数据中信的数据交换,获取用户数据
所以手机AI,和云计算战略,希望切入获得用户数据这个蓝海市场必然是其一个重要目标

因为大数据就是智能时代的石油,黑金
毕竟后面AI训练的效果,最终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其学的素材库的质量(大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这就很明显了,华为依托自有的手机端AI芯片搜集整理用户信息,与华为的云计算中心实时通信,数据交换
华为似乎想打造一个闭环的系统

后面手机,必须是手机---云计算中心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很多二线手机厂,由于实力有限,只能去找大型的云计算服务商合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云端的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将会是几大巨头投巨资竞争的焦点
畅游紫霞湖

17-08-30 20:25

0
大盘突破3300了,熊市重质的逻辑是不是该消退了

今天2886比较牛逼
今天封板新高
昨天下午大跳水,一片看空,次新行情结束
今天次新依旧弱势,很多大跌的情况下,尾盘依然封死涨停
所以结构性行情,甚至板块内结构性个股行情的特点非常鲜明
所有板块都在争夺资金,争夺流动性
昨天次新尾盘跳水,新区尾盘有资金进去埋伏,今天早盘新区想站出来卡位
但新区埋伏盘过多,且很多都是瞄准着9月的规划出炉,中线标的--(即目标都是10-30%),试问,资金怎么啦,仅能尾盘埋伏,高开吸引资金就砸的板块
偶有一两个筹码准备充分的个股,也难带领整个板块走出持续性行情
还有一个就是资源类个股
关于资源股,前不久已经有比较多的论述了
最近在高位宽幅震荡恐怕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第一次破位容易拉回来,这从交易心理的揣摩推理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交易比较活跃,也有一定经验的散户
一旦破位,很多人的选择是卖出
那么资金介入比较深的资源类个股的主力资金是比较难以出局的
借市场热点消退之机,用卡位之势拉回来,甚至可能还要突破,新高一下
然后反手继续卖出
第一次破位拉回来是培养惯
即,出货到第二次破位时,很多人可能觉得扛一扛,还会拉回来的(就像上次一样),这样资金出货或许可以更从容一些
进入阴跌,慢跌
总的来说,业绩为王,白马,涨价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的主线
并不断强化,在516身上及之后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不久的部分科技股,以及最近新开板的次新,则属于另类
另类,能否最终演化成主流,这还不好说
但趋势是这么个趋势
投资,投机,总是在不断演化
熊市重质,但既然突破1年多来的高点3305,很多人都在说行情来了
那么重质这个思路是不是也在随之弱化,消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技股不用说,故事的说服力会越来越强了(人工智能,区块链,苹果,特斯拉,基因...)
次新呢,前不久第一创业,解禁,连续3个跌停,如果次新流动性和信心依然得不到改善,新股常态化恐怕就要成笑话和把柄了
随着远端次新的开始大规模解禁的开始,可以预期,次新炒作会得到管理层的默许甚至支持保护
so,如果某些板块不识趣,特别是新区,资源这类,和次新创业板走势逆势的板块,就得小心点了,随时可能遭到严厉监管
科技和次新则是同向相关的
那么故事性+政策呵护,结构性板块牛市的两个条件都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那么,次新的选择上
次新+
大概率就是次新(科技)会是最牛的
畅游紫霞湖

17-08-29 22:56

0
关于次新后面行情推演

今天尾盘次新突然大幅跳水
上一次跳水是在上周四,由于龙头中午被特停
今天是第二次,下午市场陷入某种癫狂

今天的尾盘突然跳水,也是因为很多次新连续非理性大涨,获利盘太大,由获利回吐引发的大跌

但本人预期,后面次新依然还有戏,不会就此结束,但炒作会有讲究
暴力抢钱的第一波而已
既然监管在放松
或者说,监管层有意把资金吸引到次新(避免次新丧失流动性)
既然有巨额解冻+邮储银行这样的票要ipo
如果次新又陷入冰冻
那远端次新的流动性危机就没有解除
远端次新恰恰是巨额解禁陷阱
这倒是提醒了我们,后面炒次新,标的选择,不能选那种八九个月的,甚至6个月以上的
最好是3个月以内的,其次3-6个月的

监管的放松,资金是聪明的,肯定不会去碰远端次新,通过拉抬新次新,通过同板块的带动效应,给远端次新注入流动性,避免由于巨额解禁,又缺乏流动性,搞出尴尬的事来
第一波次新,就是干刚开板的
第二波,我猜测就是3个月左右,低位的次新
既没有解禁的问题,炒作起来,又不会被管理层弄

第二波次新就很有讲究了
图形,必须表现出明显的资金介入
明后两天的次新调整或许是最好的选股时机

远端次新后面坑太多了
1年前开始的狂发次新的恶果开始显现
这回放松次新炒作监管,估计也是管理层看到了风险

所以我预期,后面不管次新有多疯狂,监管层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们只能企稳新开次新,特别是,上市3-6个月这批面临破发的次新,走出一波行情,能给远端次新也注入信心和流动性,并减缓解禁抛压(信心和政策双管齐下)
畅游紫霞湖

17-08-22 23:18

1
投资胡思乱想

涨价题材是超出我的预期了
超预期后,反思,也能得到些东西
即市场参与方投资逻辑理念的塑造,从而引发趋势很难短期结束
我记得去年就开始炒涨价,最先开始似乎是什么维生素
去年,黑色系期货也是从年头涨到年尾,但似乎没有在市场形成大的风波
今年从方大炭素走妖后,产品涨价会让股票跟着大涨,就变成当下最简单暴力的逻辑
股价完全和期货市场强关联
最近一个时期,2230, 300377 ,2405的大幅走强就特别值得关注了
tmt普遍跌成狗了
这几个票能否带动相关板块一个较长时期
从而重塑市场参与方普遍的投资逻辑理念
那这些引导资金才能吃到大肉
现在的涨价题材,机构和散户已经站在同一起跑线,老子英雄儿好汉,谁比谁傻,尼玛都盯着期货市场买卖股票,这样,对大资金来讲,就很难割到韭菜
更别提什么暴利了
因为一个市场,如果6-8成的人都用相似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理念每天进进出出,那么,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所有参与方,其实都是在小打小闹
不可能完成巨大的财富转移的
为何通常,3-6个月或者1-2年就会有一些新的主题投资,甚至是投资,投机风格的切换
这些其实都是大资金主动引导的结果
机构,超级大资金的暴利,源于对市场参与方的投资逻辑和理念的重塑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通常,3-6个月或者1-2年就会有一些新的主题投资,甚至是投资,投机风格的切换
这些其实都是大资金主动引导的结果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