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随想杂谈

15-09-27 22:31 5915次浏览
畅游紫霞湖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经济形势不乐观,其实是改革一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

都在谈改革,但究竟改革是什么,要怎么改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看起来题目很大,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改革制度设计,让这个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尽可能创造应有的价值,为其他个体提供便利帮助而受益,而不是个体间互相设置各种障碍,来获取利益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国家要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减少经济生活中无畏的摩擦阻力
直观简单点说,就是闲人太多,有太多人没有进入价值创造的领域,对经济社会进步不是润滑剂是强大的摩擦阻力
就拿停车来说吧,国内各大城市,只要街边有能停车的车位,都会站着人等着收费
但在发达国家,这种人几乎没有,就算东南亚的泰国,我开了二十多天车,除了超级市场的立体车库,停景区,海边,就没人来收过费
国内这些,站在街边的等着收钱的,完全不创造价值
如果制度合理,这些人应该进入工厂,或去植树造林,当钟点工,使制造业用工荒得到缓解缓解,进而降低用工成本

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公务员,事业单位里头的闲人了
去年媒体曾提到过,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日本地震部门隶属于气象厅,人数大概就百十来人
但我们国家,县级市都有地震局,全国加起来几万人,不知道这些人整天在干什么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13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畅游紫霞湖

18-12-11 18:40

0
风水轮流转之---次新即将变成加分项

次新坑爹已经坑太长时间了,次新有毒,远离次新是股民普遍的共识

本人预期,风口很可能要转向次新

当然,这个预期不是靠猜,类似于板块轮动什么的

而是最近一个时期,各种分支龙头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都因为减持被砸废
市场最活跃的资金变成大小非股东们的对手盘
资金后面在面对老股时,必然越来越谨慎,可以说提醒吊胆
这样必然有资金会厌恶这种爆炒后可能(其实是必然)的减持利空
资金就要反思,如何规避“龙头遭遇减持黑天鹅”
那么炒作标的其实就剩下中近端次新了
由于IPO发行数量今年以来,基本维持2只
其实1年大概也就100只不到的水平,跟去年已经完全不一样,而且次新有毒的现时维持了1年左右,其实很多中近端次新估值都不高
估值不高符合熊市审美,没必要再去炒低价超跌了,中近端次新本身也是超跌,还筹码干净,一旦成妖成龙,就是纯博弈了,没有黑天鹅

so,最近关注好次新,风格转换的逻辑已经说清楚
畅游紫霞湖

18-11-16 22:58

1
为何这轮创投炒作强度如此之大

3月底在独角兽政策出来后,其实仔细分析过创投的逻辑
当时也非常看好,但没有爆炒

这次创投,一方面是高层关于科创板的设立
一方面是股市经历了非常惨烈的下跌
一轮惨烈的下跌后,如果某个板块(个股)起势,炒作是非常疯狂的
这可以作为一个操作经验
畅游紫霞湖

18-11-08 17:22

0
人民币汇率守不住7是大概率了

昨天公布的数据
外储规模减少超过300亿
创1年半的新低
中美就算在G20就算达成协议
对美贸易顺差大幅缩减是板上钉钉的了

从对美巨额顺差规模来看,中国巨额的外储规模,主要是靠老美
现在对美贸易顺差还没降,外储都快速缩水了
如果顺差大规模下降
外储咋整,所以人民币汇率恐怕扛不住
所以后面国人购买海外商品,每年巨额的海外旅游支出必须大幅下降了

要抑制海外旅游以及海外大肆买买买
无非两个手段
外出旅游行政审批,这或许对公务员等国家公直机关人员有用
还有就是银行卡换汇
要么人民币大幅贬值,让海外旅游显得特别贵,进口商品性价比大幅下降
后者概率更高一些
当然这些其实都会变成跟老美贸易谈判协议的一部分

当时特朗普政府4月来中国的谈判条件就有一条
美国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中国不能报复
其实就是双方协商,一方面是中国增加进口(这如果无法实现顺差的下降),老美还要用其他手段抑制进口
由于对美顺差必须降,中美甚至可能达成,中国对某些出口美国商品实行配额制之类的行政壁垒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可能是双方协议的一部分,在降低对美顺差的同时,也让中国的整个国际贸易收支能大致平衡
中国人过去之所以过去这些年,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消费都以两位数高速增长,各种奢侈品,国外进口商品也是各种买买买
都是基于美元的大幅流入,有钱
现在这块卡死了,自然支出,生活娱乐旅游水平必须大幅下降
畅游紫霞湖

18-10-30 21:37

1
保证金余额和总市值的匹配

推论之一------蓝筹大白马(茅台)的大跌对中小创是重大利好
推论之二------在熊市,某个板块的大幅上涨都导致资金消耗增加,对其他板块是利空

最近茅台,格力之类的大白马蓝筹大幅下跌
这对其他中小创是利好
逻辑是这样的
假设茅台换手率为1%,如果总市值8000亿
每天占用的交易现金为80亿
如果总市值跌到4000亿
经过震荡整理后,换手率恢复到1%或略高
那每天交易占用的保证金为40亿
其实就是变相为市场节约(释放)了40亿的可用交易资金
从这个角度的逻辑推导,也再次验证了我之前说过的,保证金余额和市场总的流通市值是正相关的
市场的总市值必须有某个保证金余额支撑(匹配)
随着保证金余额的缩水(IPO抽血,减持,印花税,佣金...),市场的总市值必然也要跟随下台阶,以匹配新的保证金余额水平
当然,影响市场总市值(指数涨跌)的变量很多(比方还有仓位,信心....)
本文讨论仅以保证金余额为单一变量
市场的总市值必须有某个保证金余额支撑(匹配)
那么推论之一就是----指数(总市值)的上涨是利空,因为对保证金余额的交易消耗会更大
这是基于上涨没有引发场外资金的入场补充保证金余额这一假设
即在熊市的状况下(没有大规模场外资金持续流入),上涨总是缺乏持续性的根本原因
涨着涨着,保证金余额就无法支撑更大的总市值所需要的交易额
市场随后就会再次陷入调整,再次寻找保证金余额和市值的匹配平衡点
很多人只知道放量上涨,且量能持续放大是场外资金进场的标志
这当然没问题,但估计把机理搞清楚的不是太多

当然,以上论述也驳斥了市场的普遍认知误差-----即所谓什么资金从某个板块(比方蓝筹白马)里出来,去炒其他板块
乍一听似乎没有问题
但基于有买就有卖的基本原理,市场某日某个股票有人卖出了多少亿,必然就有人买入了多少亿,比方茅台,假设今天有机构砸了50亿的筹码,就必然有机构以50亿的资金承接了这些筹码
这50亿只是从一些机构的账户转移到了另一些机构的账户,整个市场的保证金余额并没有发生变化
最终带来的变化就是如上面所言,茅台由于市值(每股单价)的减少,每日消耗(占用)的保证金余额下降了,因此导致市场其他板块可占用的保证金余额提升了,因此提振了其他热点板块炒作的力度和持续性
畅游紫霞湖

18-10-28 18:45

0
股市回购是重磅题材

前天有个消息,人大修改证券法,从法律的层面放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
这距离管理层谈到股市回购仅仅过去4天

我觉得这是个重大的制度变革
可以说是题材强度会非常大
大概率要爆炒
质押危机已经说过,现在把银行,券商等实体金融机构拉下了水,引发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所以从鼓励回购的消息出来,到人大修法只用了4天
这个政策作为救市重磅政策的现实环境,逻辑是
上市公司账上有钱,但质押了股票的股东没钱
上市公司股东财务状况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事两码事,不能划等号
政策的目标就是用上市公司账上的现金作为银行,券商质押筹码的对手盘
公司回购股票好像在美股比较通信,像微软这种股票,原来看过报道,就是大量的回购注销股票,公司股价就持续走高
但A股过去为何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限制很多,卡得很死,估计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避免上市公司拿账户的钱操纵股价(内幕交易可能性更大,且有不务正业的嫌疑)
一方面,如果回购的通道打通了,更多的公司会选择回购股票,而非现金分红,这样国家队分红20%的税收就收不到了

股市回购政策的松绑,那上市公司中的现金奶牛,货币现金比例高又超跌的个股机会就大了
总的来讲,继续看好,超跌雪崩股

利好太多了,一方面,基于5万亿的质押,大量退市或成为仙股不可能了,如果退市不是让银行,券商去死么?
有钱的回购股票,没钱的卖壳,资金必然会集中火力在这个方向
畅游紫霞湖

18-10-27 12:48

2
本周券商暴涨的一点思索

本周从几只国家对基金的消息来看,国家队从4月份开始,不断坚持,几个基金9月份几乎全部退出

国家队退出估计是刘鹤金融去杠杆的一部分,3月份正好是什么资管新规出来的时候
但管理层估计没有审慎评估过市场流动性的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质押危机传导链条
本周券商板块的连续暴涨,我估计又是有官方背景的资金进来了
毕竟质押规模超过5万亿,券商和银行深陷其中,这是二级市场最大的利好,散户死活可以不管,银行,券商可不能不管
为何以猛拉券商,我猜测是想制造类似于14年10月份后券商连续暴涨(之后开启了一段疯狂的牛市)的历史记忆,期望吸引场外资金入场,解除市场流动性危机,进而帮助银行,券商走出质押危机的泥沼
券商暴涨后,市场是否能来一波大行情,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主要问题还是质押规模过大,如果官方的目标是吸引场外资金进场,成为银行,券商手上大量质押筹码的对手盘,这后头就有得折腾了

本人主要是从市场资金筹码比较及量化的角度来考虑
目前质押规模超过5万亿,已爆仓,或者接近平仓线的,估计有接近2万亿,如果市场继续下跌,这个规模还会迅速扩大
那么从银监会的风险监管的角度来看,A股二级市场的股票作为抵押,质押标的,其实是暴露了巨大的风险了,未来的监管目标必然要大幅降低质押规模,比方质押规模降到3万亿
这2万亿,一方面可能从上市公司各类质押股东追缴还款,一方面,如果股东没钱,只能在二级市场流动性改善,出现对手盘的时候抛给市场

目前的情况,二级市场根本无法承接这2万亿的筹码,别说2万亿,砸2000亿就能够让市场再来超过10次以上的千股跌停
因为我估计现在整个市场的保证金余额不会超过6000亿
要知道15年牛市巅峰时候,保证金余额的规模也没有超过3万亿的
畅游紫霞湖

18-10-22 12:27

1
要市场止跌,A股应该迅速放开做空的限制,迅速扩大做空头寸的规模

我感觉A股对做空限制太多
反而却压制了做多的力量
一些票,运作资金经验不足的话,逆势拉着拉着,就变成庄股
没有分歧,没有对手盘,没跟风盘
天天自娱自乐,直到被资金成本拖垮
在做空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就是各种多方相互骗,必须期待有更傻的资金会在更高的位置来接盘
但如果有较大规模的做空力量,头寸的情况下,就必然会有真正的多空对决,大战役,剧烈的阴阳交合,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A股被公认为烂公司太多,所以缺乏投资价值
但如果能够放开,甚至鼓励各种做空机制的推出
那A股至少还有投机价值
不会这么牛短熊长,单边市场跌跌不休
现在的市场,就是全是多头,只有多头才能赚钱
阴阳失调,全都在搞同性恋
在一个没有真正空头的市场,参与各方,不是爆菊就是被爆菊

A股说白了,就是虚火太旺,阴阳失调
没有女人的世界不是男人的世界,是禽兽的世界
干的都是禽兽不如的事
A股的伦理体系是反社会,反秩序,反人类,所以沦落到这步田地

现在连板股,居然是靠骗,靠吸引市场眼球,期待接力博傻
如果是做空机制发达,空头头寸大的市场
连板(无论涨板,跌板)必然是多空对决最激烈的地方,直到对手盘缴械投降
最近听说上证50的标的又恢复了融券做空
我觉得这是个利好
但真正有效的是,大面积放开融券标的,以及融券数额,敞开来供应

另外股指期货也应该抓紧恢复正常,但相应的要融券规模的迅速放开扩大

要让市场企稳,要让大资金敢于买货做多
必须让期指,融券的头寸迅速放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感觉,期指完全放开,恢复正常的政策应该会很快出台了,如果高层长官不是太无知的话
畅游紫霞湖

18-06-07 22:59

2
再议CDR和独角兽基金发行

之前,本人大致猜测过管理层搞CDR的目的
首要目标:管理层想通过CDR让A股打通跟美股的通道,引入美股定价,估值的方法,其实就是引入一个锚
次要目标:丰富一下国内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中长线,优质企业配置的需求,分享这些企业的成长红利

但本人觉得,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CDR的制度设计有很多难点
首先就是如何打通美股和CDR的套利做空机制
如果没法打通套利做空机制,就变成AH股的模式,各玩各的,各炒各的,美股的标的证券可能和国内上市的CDR的价格相去甚远
那么想引入成熟市场的定价,估值方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如果跟美股标的完全脱节,各炒各的,怎么玩
除非存托凭证的数量是动态的
如果国内瞎炒,溢价了,存券券商可以继续在美股购买基础证券,增加国内CDR的供应
同样,折价了,就可以在国内回购CDR,相应的,在美股市场抛出标的证券
这样就能保证,国内CDR的价格和美股标的证券的价格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美股的定价,估值方式才能影响到国内
但目前看,似乎没开通这个玩法
从技术上看,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是交易时差的问题,如果彻底打通,是否要开通夜盘
否则国内早盘集合竞价,就看老美的涨跌幅算了

所以这个3000亿的基金,不该是搞什么CDR,CDR弄个百十来亿,象征性的搞搞就行了
这个基金应该是承接,国内IPO的独角兽企业的融资需求
畅游紫霞湖

18-05-03 22:07

0
在AI领域,我真的非常期待实现一个“没有AI就无法实现的”大的科学突破。我想这可能会在2018年发生在一个领域类似生物或化学领域。

上面这句话是17年底,哈萨比斯接受采访时说的
几个月前看,不是理解,今天琢磨了一下,对当前AI的认识算是茅塞顿开

诸位别小看
哈萨比斯这话,绝对体现了作为当今世界最顶级的AI专家对当前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深刻理解

 
 
这种问题,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太复杂了
人工智能首先突破的,不会是意识,情感,自我认知之类
但在处理复杂问题的神经网络,这种能力目前已经远超人类大脑
围棋恐怕代表了某种有边界条件问题的,人类的智力极限

如果有一种棋局或填字游戏,迷宫之类的难题,比方复杂度远超围棋100倍,甚至一万倍
人类的大脑面对这种问题,可以说就是无解

这种问题就是,“没有AI就无法实现的”大的科学突破

现在很多媒体什么的,还在纠结,AI自我意识,奇点,跟三岁孩子认知相比什么的

这些都是需要二三十年后的事
但阿尔法狗目前的某些超能力,其实已经可以大幅拓展人类智力,会取得令人震惊的科学成就
反过来看,像独角兽药明康德这种专门搞小分子化学药物的企业,可能在AI驱动化学飞速发展下
很可能会快速超越bat,成为巨无霸企业
畅游紫霞湖

18-05-03 12:04

0
为何要特别重视医疗板块

本人之前大概谈过,老龄化带来的对医疗护理资源的大幅提升,但这种需求不是随时间轴线性增加的,而是呈现某种指数率的形态
本人曾经生动的用荷塘效应来描述这种趋势

中国5000年历史上不曾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再出现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催生了楼市的钻石年代
同样,过去5000年历史上不曾有过,未来也不会再有的超级老龄化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必将催生医疗护理行业的黄金时代
之所以说未来不会再有,是基于
一方面,老龄人口的规模将是历史罕见的
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是历史之最
让我们期待核裂变发生的那一刻
另外,刚好这波老龄化,处在基因技术大爆发,人工智能大爆发的节点上
再过50-100年,疾病,甚至死亡不再困扰人类,那么所谓医疗护理也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
所以是空前绝后的老龄化护理,应该是靠谱的推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