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回顾以往,政策推动下的医药产业升级一直在推进
鉴于国内医药产业的现状,国家层面从2000年其就不断从流通、生产等环节推动行业的整合兼并,GMP、GSP等相关强制认证工作不断推出,不断淘汰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近年来更是从上游的研发领域推动的行业的整合。我们认为,在众多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之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只是
医药行业监管部门推动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多数以仿制药为主,该项措施几乎涉及国内所有的化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一致性评价短期内可以说是对国内制剂企业影响最大的政策。
1.4、展望未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去劣存真,深刻影响行业格局
横向整合:品种去劣存真,药企优胜劣汰,整合并购潮又起
从2006年至今,医疗保健行业每年的并购数量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并购”成为医药行业乃至a股市场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医药行业总共有319起并购,大幅超过去年。
从宏观经济看,国内经济面临去产能、调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但需求和增速却逐渐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并购和外延式扩张成为很多企业实现增长的重要途径。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也加速了各行业的整合,去年工信部联合12部委下发指导意见,引导包括医药在内的重点行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医药行业而言,受新医改制度红利边际效益递减、新产品的研发申报越来越难、新版GMP改造成本不断提升、医药流通市场逐渐规范化、行业增速下行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药企的内生性增长受到了一定影响。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医药如上市公司等纷纷凭借规模、资本的优势通过并购的方式加快自身产品线的拓展,整合渠道资源,扩张企业规模。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绝大多数药企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都将面临品种乃至企业生存的抉择。一些小品种必然会被主动放弃,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预计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无法达到一致性的要求,未来的品种集中度必然上升。同时,在医保控费和招标降价的大背景下,规模效应也越发重要。中小药企将有望被整合兼并并入大型集团,一致性评价推进过程中不排除品种和行业的集中度迎来一波上升期。
从品种来看,以首批292个品种为例,根据相关统计,其中5.8%的品种需要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批准文号在 300 个以上,有 7 家企业批文数量超过 100 个。我们预计在后续的一致性评价中,一方面“强者恒强”的格局有望成为主流(若某个厂家占据绝对主导但市场规模有限的品种,排名靠后的厂家很有可能放弃该品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在某些品种上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市场份额居前的厂家出于自身产品线的考虑放弃该品种,排名靠后的厂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有望后来居上)。此外,对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品种,若现有数个厂家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预计厂家主动放弃该品种的可能性不大,后续维持现有竞争格局的可能性较大。但总体而言,由于此次一致性评价中选择原研药作为对照,对于外企而言总体形成利好,但国内企业在市场格局的重塑中也不乏机会。
纵向创新:仿药难度提升,新药再迎利好,创新研发风将至
同仿制药的开发相比,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作为支撑。此前,一方面国内制剂研发的人才较为稀缺,另一方面鼓励新药研发的各种配套激励措施也不完善。但近年来,大量海归归国人员不断创业,百济神州、贝达药业等企业的成功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制度层面上,国内对于新药研发的资金和政策鼓励不断完善,例如新药审评快速通道逐步建立、1类新药逐步纳入各地医保等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新药的研发。
另一方面,随着药品注册审评制度的改革,从投入端来看,仿制药的门槛逐步提高,对疗效的要求更加苛刻;另一方面,此前颇受药企重视的3.1类“新药”等类别在注册新规中已经不再享有新药保护期,以前通过“首仿+药品招标”形成和原研品种共同垄断市场的局面将大为减少。此外,从定价机制来看,虽然未来招标降价仍是大趋势,但患者对于高端自费药的支付能力却在不断提升。即使上市后纳入医保,创新药也同样享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通过“创新溢价”来降低行政降价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制度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药企对于创新药的研发的热情逐步升温。
如果创新药开发成功,良好的竞争格局将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垄断利润和估值的显著提升。对国内企业而言,结合当前国内临床需求,在国际新药产品基础上开发药效和安全性相似的药物(Me-Too),或更好的新药(Me-Better)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在生物药的某些特定领域(如PD-1领域),国内企业如恒瑞、信达等研发实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当前国家鼓励创新、为创新药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政策的推动下,创新药的研发和审评周期有望进一步缩短(盐酸埃克替尼申报上市仅用时10个月),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有效生命周期。
总体来看,自2015年以来,药政审评审批领域的政策密集出台,诸多措施对不同药企有打压亦有扶植。我们认为在诸多政策的推动下,医药行业未来几年将真正进入变革的时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只是企业面临的大考之一。此外,从国内外药政部门的监管历史来看,无一例外,都是从仅注重药品的安全性向注重药品的有效性过渡。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注重药品质量、提高药品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