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程维:初创企业能否存活 市场只给一年时间
2014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
互联网创业正在成为一个分工越来越明确的精细活儿。比如,传统的网站开发,需要经历原型、设计、切图、代码化等几个阶段,其中需要有产品经理画出原型,然后交给美工做设计,然后由前端工程师通过切图转换为代码,然后由开发人员来进行逻辑代码的开发。但是,现在只需要借助Twitter公司开发的一套开源框架,一个工程师就能快速开发出一个看起来还凑合的网站架构。
技术的细分,自然也降低了创业成本。比如,5年前,如果开一个面向消费者的初创公司,至少需要300万元的投资,这其中最大的花销是人工和基础设施,一半的工程师要把时间花在维护服务器上。而现在,有了云服务,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可以交给专业的云平台公司去完成,一个初创公司只需要10万元就可以起步了,在阿里云租用一个1核1G的服务器,每月租金只需要44.8元,为了吸引客户,甚至前6个月全免费。那些已经使用阿里云存储的创业公司纷纷在其网站上留言表达感激之情,都在感慨:“我们几千万的用户量,负责服务器维护的竟然只要半个员工。”
巨头的角色
巨头公司在这一波
移动互联创业大潮中,可不仅仅是提供一点价格低廉的云平台这么简单,他们扮演了更积极、更关键、更多元的角色。回顾硅谷的百年史,如果没有
甲骨文公司的存储服务、没有IBM的基础性研究、没有
英特尔和
微软公司的应用型技术、没有
苹果的颠覆性创新,就不会有后来的
谷歌、Facebook和Twitter。他们为整个硅谷贡献着不可估量的技术、人才、市场与资本。简而言之,他们处在食物链的上游。
让朱啸虎总结一下这一波创业者的普遍共性,他第一句说出口的就是:“他们大多拥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程维在打造滴滴打车之前,曾经在
阿里巴巴工作了8年。从小数学就最好的程维,高考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漏了一页答卷,结果只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念的还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程维在北京混了两年,卖过保险,做过销售,甚至在足疗店打过工。2005年,他去了杭州的阿里巴巴,在B2B公司做一款“出口通”产品的销售员。与印象中的互联网公司职员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不同,程维的主要工作是向那些做外贸的小工厂、小贸易公司解释这款产品如何能帮他们扩张业务。6年的时间,他在5个城市待过,在办公室的日子并不多。最后两年,程维又去了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公司,专门负责团购、电商业务。那两年正是“百团大战”的年代,在程维这个位置上,见惯了“生死”,有太多太多的创业公司昙花一现。所以,轮到自己真的要创业时,程维想了整整9个月,前后考虑了6个创业项目,直到最后一个,选择进入传统打车行业,才终于辞职。第二天,他注册了小桔科技,开始开发滴滴打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