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

16-05-09 20:48 2261次浏览
wsd17wsd17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

新经济 研究所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2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sw17444

16-05-10 10:52

0
L型的经济,股票也跌不到什么地方,叫嚣跌到2000点的,估计困难了!呵呵···
分析的有道理,油推!
薯豆

16-05-09 22:40

0
照这样解读,货币政策就是长期稳健,不紧不松
wsd17wsd17

16-05-09 20:58

0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 

重点解读:
·其实相当于承认了稳增长(加杠杆)和防风险(去杠杆)是矛盾的,然后明确指出去杠杆防风险更重要,意图安抚一季度以来的宽信用、加杠杆等需求侧刺激,平衡一下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重点解读:
·看来做过深入研究,想的很清楚,长期刺激会有泡沫,到时货币政策更两难。现在还不算太两难,一不用太松,因为增长也下行不到哪去,二不能太紧,因为还要防风险。·
满堂富贵

16-05-09 20:57

0
看看新闻联播版权威人士:
  人民日报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独家专访《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就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等五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文章指出,今年开局,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
  
    文章强调,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
  
    文章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这既需要决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wsd17wsd17

16-05-09 20:57

0
问: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经济工作面临“两难”“多难”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复杂性。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权威人士: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困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困难,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判断困难的性质,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坦然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勇于闯关夺隘、爬坡过坎,一点一点攻坚破冰,一年一年发展壮大,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wsd17wsd17

16-05-09 20:56

0
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中央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今年的经济政策真正落地。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可,只有扎实向前迈进,才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使经济形势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wsd17wsd17

16-05-09 20:55

0
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

重点解读:
·过去老说货币政策要“疏通传导渠道”,要“支持实体经济”,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但现在很少提了,反而重新强调稳健,货币政策继续观望,与之前的判断一致。·
wsd17wsd17

16-05-09 20:55

0
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重点解读:
·过去讲供给侧改革只说五大任务,并没有说清楚核心逻辑,这次提到的要素配置其实是个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未来还是要搞,劳动力市场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土地改革等。·
wsd17wsd17

16-05-09 20:54

0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当前,落实好以上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

 

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重点解读:
·对财政货币并没有着墨太多,和前几天的政治局会议基调一致,显然现在数据好转的情况下政策还处于观察期,不会有大动作。·
wsd17wsd17

16-05-09 20:54

0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问: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对此您怎么看?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总思路如何把握?

 

权威人士:这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问题。能不能把握好这个问题,既影响眼前,又涉及长远。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这段话很重要,1月份的文章是表明供给侧改革的立场,但在那之后,我们看到的是需求刺激不断升级,包括天量信贷、项目放量、投资回升、地产放松等等,所以很多人开始质疑走老路,这段话反驳的就是这种说法,投资扩张不能过度,一季度已经40%的新开工增长,后面肯定要放缓了,要不就过度了。但即便是开工放缓,前面落下去的项目也能把二季度经济撑下来。·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