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打开
下载
打开
下载
下载
验证信息
获取验证码
一键领取
打开app查看
打开app查看
中概股的借壳进程
16-04-24 18:08
2380次浏览
wmh007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360借壳是个热门话题,这里仅讨论目标壳会何时停牌。由于战略新兴板的无限期推迟,其它中概股不明确,但360退市后由于高昂的资金成本,唯有借壳一条路可走,才能实现17年初实现A股上市的既定目标。
提出私有化的中概股大多都是在15年5、6月份。以360为例,360私有化项目主要由华泰联合证券承销,计划2015年底确定私有化资金,2016年3月中旬资金全部到位,股东大会批准后退市,去除VIE,登陆A股市场,2017年3月完成360的股权交割。如果要完成既定上市时间,目标壳的停牌时间至少是5月底之前。360选择的目标壳股不太可能太过提前或者推后,因为近百亿美元的资金,必须考虑投资时间和回报率的问题,最大程度的缩减退市后再次上市的时间。太早也不行,因为太早的话,谁也不知道股东大会能否批准。股东大会是个临界时间点。
目前最新的情况是,3月30日特别股东大会,360宣布私有化方案获得通过,公司正式进入退市阶段,最快4月份完成退市。据此,最有可能的是3月底的股东大会批准后,即已经有选择好的备选壳名单,按照下面不同的标准来每天打分,按得分高低来和目标壳接触、商谈,有初步意向后目标壳即停牌。
标准1,市值、股本大小
标准2,大股东持股比例
标准3,资产负债情况
标准4,是否存在不能借壳的情况
标准5,大股东的卖壳意愿 (如果是自然人大股东,多半很乐意,大股东是国企的就不确定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16年停牌准备重组的壳,因为和之前的买家没谈妥,转而和360谈,换句话说,也可能目标壳早已经停牌了。
打开淘股吧APP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wmh007
16-04-26 11:58
0
博纳影业
4月8日已经完成了私有化退市,不过,从CEO的表态看,它不一定通过借壳上市。
“我已经做好了等3年的打算。”于冬说:“博纳的经营状况很好,我们的股东也愿意陪我们一起慢慢排队,博纳的估值不高,而A股的壳不便宜,与其为了买壳而稀释股份,不如通过IPO。在这个过程当中,博纳也不排除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融资。”
wmh007
16-04-25 14:07
0
一壳难求!与壳公司老板洽谈须交千万见面费
长江商报记者 沈佑荣
“一壳难求”正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奇观,如今,甚至疯狂到跟壳公司老板见面也要价千万。
“简直太疯狂了。” 4月20日下午,华中一私募基金经理陈耿(化名)见到长江商报记者满是感慨。陈耿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都在找壳,不少壳公司因此待价而沽、坐地起价。
事实上,壳资源交易确实火爆。一周来,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A股约47家具备壳资源潜力公司,自3月份来股价普涨约四成。4月21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郑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今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爆炒壳资源,导致一些垃圾壳公司、僵尸企业股价被炒上了天。
多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壳资源遭爆炒的背后,是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推出未达预期,大量中概股正处在回归路上,叠加企业并购重组增多,僧多粥少局面导致壳资源供给吃紧、壳资源生态畸形。
如何破解壳资源畸形生态?上述专家认为,应加快推出注册制,尽快缓解上市公司资质的稀缺性,同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挤压垃圾壳、伪壳的存在空间。
股价4天涨超10%,壳公司坐地起价加价2亿
今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并非是投资者的涌入、股价的上涨,而是爆炒壳资源以及壳交易价格的持续攀升。华中一私募基金经理陈耿曾梦想拿下一家公司的壳。上月中旬,他接触到北方一家公司负责人。不过,只见了两面,对方就不愿再见他。
陈耿透露,对方持有公司25.75%股份,是控股股东,公司近四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数,主营业务持续下滑。按照惯常的操作手法,他的出价略高于市场价。第一次,对方要求陈耿加价1个亿,陈耿答复称再商量。没想到,4天后,该公司股价上涨13%。第二次见面,对方一口就提价2个亿,双方不欢而散。
“大家都在找壳,壳资源已经是奇货可居。”陈耿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都在找壳,不少壳公司因此待价而沽。陈耿称,虽然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沦为“壳”,但一些壳公司老板牛气得不得了。他曾听一位私募圈朋友称,因为有近20批人上门洽谈,一家壳公司老板甚至要求上门者交纳千万元见面费。“那家公司壳比较干净,市值40多个亿,如果能拿下来,获利不会少。”陈耿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不仅仅是众多私募在找壳,除了券商外,还有大量的知名、不知名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在找壳。
4月18日,国内某知名资本董事李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本月初,朋友介绍了四川一家壳公司负责人。公司从事持续低迷的采掘业,大股东持股28.80%。见面洽谈后,对方要价16亿,而他的底线是14.5亿。李先生称,因为急于拿壳,未对公司做详细调查。庆幸的是,并未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
李先生称,事后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壳资质太差,资产负债率近几年均超90%,欠有巨额债务,而且,公司大股东几经轮换,原始股东剩余资产尚未出清,这部分资产属于严重过剩产能。更为要命的是,公司牵涉多起诉讼案,短期内难以了结。
除了一级市场找壳外,还有一些资本掮客通过二级市场拿下壳公司筹码,再与壳公司谈判,共同炒壳。
4月21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郑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近段时间,市场上壳资源一时成为紧俏之物,在此氛围中,一些壳公司老板仿佛捧着个金元宝,频繁与各路资本洽谈,但惜售心态明显。在他看来,这种生态是畸形的。
潜在壳资源标准
A.连续三年主营业务下滑
B.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扣非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小于0.1元
C.控股股东持股比最好低于30%,再不济也不能高于40%
D.市值不能太高,越低越好,最好不高于50亿元
wmh007
16-04-24 21:27
0
前者理解正确,后者理解错误。也许目前360还没有和壳接触,只是有个备选名单,等待在美国退市后接触。[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迎风尿
16-04-24 19:31
0
基本面知识太匮乏了
没有任何经验 真为自己发愁
大成者
16-04-24 19:14
1
照你的推理,这种大壳子,一般来说有2种,要么停牌了,要么目前还很强势
红股飞阳
16-04-24 19:09
0
壳子飞起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