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淀拼娃怎么拼的?
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疯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的朋友圈疯狂转发。
当主流媒体炮轰课外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
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
英语则是
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
作者称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外书,一般是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担心,每次都对他说你不想学了课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意,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赢了老爸,要有他会他老爸不会的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积累。
更耐人寻味的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拼命向前跑,会怎么样?
答案依然是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