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财经》12月号发表题为《中国须学会制造“道具”》的文章,作者是曾献。文章内容如下:
同为纯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和
比亚迪的区别是什么?
特斯拉跑车热销中国,比亚迪轿车折戟美国。曾经,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不认比亚迪。2013年,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E6卖了一千多辆,续航480公里的特斯拉ModelS卖了两万多辆。
特斯拉的跑车天下无双,比亚迪的客车天下无敌。2013年,比亚迪在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建立大巴工厂。2014年,比亚迪纯电动客车卖了2500辆,美国市场占了十分之一左右。
以上两个区别归为一个,特斯拉是制造道具的,比亚迪是制造工具的。为什么这么说?
当年,特斯拉的创始人艾伯哈德发现,美国很多富裕人士通常会有两辆车,一辆是跑车法拉利,一辆是轿车普锐斯(混合动力)。购买普锐斯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低能耗(省钱,利己性的),一个是低排放(绿色,利他性的)。富裕人士的消费目的不是前者,而是後者——以此表达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社会的关怀。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台上和台下,人们都需要道具,以表现人格,即品位。所谓品位是利己和利他、伸张和节制之间的平衡。平衡度高即品位高,比如绅士的高雅,平衡度低即品位低,比如土豪的低俗。法拉利可以用来表达利己性诉求,相反,普锐斯可以用来表达利他性诉求。如此,法拉利和普锐斯的合二为一便是特斯拉,这便是艾伯哈德的初衷。
普锐斯的流线形外型,动感、前卫。2000年,普锐斯进入美国,以绿色为主题,开展名人行销,1800位名流包括60多位好莱坞明星预定了普锐斯,从而让普锐斯成为品位人士的一个象徵。然而,比亚迪连一个体面的外型都没有,16万的比亚迪F3DM双模和6万的普通F3一模一样,只换心不换形,而F3又是丰田花冠的山寨版本。
截止2014年6月,普锐斯(1997年上市)卖了300多万辆以上,而比亚迪F3DM(2008年上市)卖了1万辆以下。比亚迪纯电动E6更惨,富人看不上,穷人用不上——住所没有固定车位、路上没有充电设施。
比亚迪,一流技术,三流品牌。2003年,王传福说“比亚迪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纯电动汽车技术不是问题,市场才是问题。”然而,市场不是问题。市场,不在穷人(的第一辆车),而在富人(的第二辆车);不在代步(长途),而在耍酷(短途);不在工具,而在道具。比亚迪的所有问题,对特斯拉来说都不是问题。
所以,
根本的问题是,比亚迪是拉人的,特斯拉是“拉风”的。
中国人只擅制造工具,不擅制造道具。在轿车领域,国际品牌强,中国品牌弱(将越来越弱,未来20年难以翻身);在客车领域,国际品牌弱,中国品牌强(将越来越强,未来10年可望称霸世界)。因为,客车是公共用品,只能作为工具;而轿车是个人用品,既可作为工具,又可作为道具。本来,人们寄希望於中国的电动轿车可以弯道超车,改变格局。因为,中国和欧美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由於战略定位的失误,一个行业被整整耽误了五年以上,目前远远落後於欧美品牌。2015年,严重的雾霾让电动车行业进入快车道,政府也正全力推动其发展。似乎,人们还有希望。
为此,中国人必须学会制造道具。道具首先是工具,然而,工具并不是道具。道具是工具的昇华。工具是拉人的,中质、低价是上策(低价取胜);道具是拉风的,高质、高价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