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16.4记录

16-04-03 14:59 2419次浏览
浪打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按月翻了下票子,大部分是这两种形态:

1.W型的第二个底,巨缩量。不新低。
2.上次上升启动点后调整低点的位置或者还没到。这种是W底的第二次底创新低的情况。
另外当所有的大宗商品 都在涨了,虚拟的价格自然也会上去。
打开淘股吧APP
3
评论(7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浪打云

16-05-15 20:20

0
天狼作手16-05-15 17:28
点亮:2  捧场:0
S1:=NOT(C>=REF(C,1)*1.095 AND C=O AND H=L);
  
  S2:=DYNAINFO(4)>0;
  S3:=IF(NA  MELI  KE(‘ST‘) OR NAMELIKE(‘*ST‘),0,1);
  S4:=FINANCE(42)>1;
  
  H=HHV(H,0) AND S1 AND S2 AND S3  AND S4;
  
原帖由早班车76在2016-05-15 16:13发表
  天狼作手 能不能再给个创新高股的公式?狼凶
浪打云

16-05-15 16:08

0
转: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推荐阅读一下。
  
  
  市场自此将拉开价值回归的大幕,乱炒的那些狗屁玩意一定会跌成屎。
  在中国,炒股不看人民日报那可就离破产不远了。(有人说,上次听了也破产了。那是您政治素养差,没紧跟形势,也没搞清宣传的基本规则)
  
  本周一,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权威人士”万字专访。非常罕见,我读了三遍,顿有拨云见日之感,找到了困扰当前股市趋势的几个基本问题的答案。
  
  1、“中国经济走势是L型,而且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那些炒V型、U型、W型的瞬间被秒。准备打持久战吧,同志们。看来上证走大L的概率较大。
  
  2、“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分化在股市里已经相当强烈,甚至导致了创业板难以支撑的估值泡沫,但是后面要赚钱,还是要坚定的抓住“分化”两字做文章。不要怕垃圾股跌,也不要怕好股票涨。要敢于卖,也要敢于买。
  
  3、“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  这下炒螺纹钢 的悲剧了,炒房地产 的好日子也结束了。
  
  4、“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 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这篇雄文,给人印象非常深的一点就是“抉择”。
  
  5、“股市。。。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关于股市的论述,首先出现在“抉择”这段里,意味深长。可见以前是真把股市当做保增长的手段来着。现在,回归到融资功能,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要加强发行和退市。思路非常清晰,完全扭转了14年中以来错误的给股市加杠杆的人造慢牛的做法。股指高低不再是重点,能充分融资就行。所以前期一直困扰市场趋势的核心问题得以解决。国家队不会再为保什么而扛在一个具体点位上。该跌就跌,市场调节嘛。加强发行,每周发1次新股 ,每次十家,估值高的问题也解决了,缺乏投资盈利机会的问题也解决了。
  
  6、“房子是给人住的,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 后面又补了句”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都定性为教训了,可见对一季度给楼市放水导致房地产遭疯狂爆炒是非常不满意的。
  
  7、“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如果下决心去杠杆,而且是从加杠杆维稳 转向,那么短期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四月信贷数据出来了,比三月份呈断崖式下跌。市场应该做好接受“短痛”式冲击的准备。
  
  8、“企业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主导力量。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现在很多企业主都比较消极,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后面估计还是有鼓励政策。
  
  9、“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 ”  看来银行债转股的事没戏了,老老实实的自己消化吧,别再转嫁到股民身上来。
  
  总的来说,这篇专访读下来一个关键词就是“抉择”。直面困难,敢于退一进二。这才是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精髓。大踏步的退后,是为了将来大踏步的前进。股市也是同理,没事儿守在3000点干什么? 上证退到2000点又怎么样,14年不是还到过1850。创业板退到1200点又如何,13年初不是才600点么。能融资就行,钱进到企业里去推动发展就行。维持那么高的估值泡沫,所有的人都跑进来套利割韭菜。好企业上不了市,融不到资。坏企业,躺着点钱。这样的情况怎么能继续呢!我认为市场自此将拉开价值回归的大幕,乱炒的那些狗屁玩意一定会跌成屎。同时,真正的价值投资的机会才刚刚起步。
  
  回到市场投资策略上来,首先震荡向下的趋势至此已非常确定。拿着党章冲进股市博千点反弹就别想了。五月-六月,最重要的是加强防守反击。其次,是准备大跌大买。今年市场上的钱还是很多,不见得难赚钱,关键是抓住选股结构的“分化”和节奏上的“超跌”。具体策略上,多空对冲是有阿尔法收益的,用医药消费 拿来做防守反击效果也不错,今年不止是宏观经济上分化剧烈的一年,大家的业绩分化估计也会比较严重。本年度三枪拍案的计划正在实施,运气好的话,下半年这一枪或有好的收获。
  
  转自:神农陈宇
浪打云

16-05-15 14:54

0
天狼作手16-05-15 13:23
点亮:0  捧场:0
有的,冲板所有股(剔除一字连扳):
  
  S1:=NOT(C>=REF(C,1)*1.094 AND C=O AND H=L);{剔除一字板}
  
  XG:H/REF(C,1)>1.094  AND S1;
浪打云

16-05-13 22:39

0
能等,敢追。敢止损,能盈利。

人性的修炼从止损和止盈开始。心甘情愿的亏,理直气壮的赢。
浪打云

16-05-13 22:32

0
海瑞:
悟道到系统,到规则,到自信,到信念。------------------大成。
悟道:我的体会是悟到了,行情是有趋势的。  简单说就是顺势,止损。
系统;我的体会就是找到划分趋势的方法。  简单的说能辨别市场了。
规则;我的体会是把系统具体化。  简单一点是找开仓和止损点。
自信;我的体会是系统执行和复盘,带给你的自信。  简单一点说,就是你的系统能赚钱。
信念;我的体会是和内心沟通,在大脑中形成信仰,宗教信仰。  简单一点说,就是你绝对相信你的系统和规则。
最后是,大成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认为成了。这就是信仰!!!!!!!!!!!!哈哈哈哈
不瞒大家说我已经固定做单方法接近3年了,从未改变过。不断的反思自己做单中心里变化,和自己进行沟通,潜移默化的引导自己的心理。不断的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
顺多大的势,就有多大的钱。顺多大的势,就有多大的止损。顺多大的势,就需要多长的时间。顺自己能做到的势,顺自己能亏的起的势。
浪打云

16-05-09 14:57

0
回复@卡特的老虎: 周五已经基本空仓,这就是为何超短很难亏钱的原因。
因为周五的大跌莫名其妙,我内心恐慌到极点了。你看我周五发文的风格就知道了。
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利空的大跌,才是最可怕的,我这样的超短选手,就直接看不懂后卖出空仓了。

类似这样操作反复的在市场中应用,所以,我这样的职业炒家,是很难亏钱的。
但是,很多散户周五的下跌是虽然郁闷、很痛苦、很沮丧,但是他们是没有恐慌的,职业敏感度问题。

价值投资者,就更不可能有恐慌了,所以价值投资者,往往最后很难赚大钱,总是做电梯,无法积少成多。

现在明白,游资为啥能够做大了吧?//@卡特的老虎:回复@瑞鹤仙_5876:请教个问题,在这样不及预期的走势中,您是亏还是赢?仓位相对重还是轻?
浪打云

16-05-09 14:51

0
权威人士解读“股市、汇市、楼市”政策取向
2016-05-09 08:24:04 来源: 华尔街见闻
  时隔四个月,权威人士再度发声谈论中国经济。

  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转二版刊登了权威人士专访《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指出,

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那么,以此来看,如果不加杠杆,中国股市、汇市、楼市该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呢?权威人士表示,

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这已经是权威人士自去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这种形式把脉中国经济了。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意思的是,前两次权威人士观点见报之后,A股均出现一波下跌。第一次专访之后,股市在6月中旬见顶回落;今年1月4日文章发布当天,沪指暴跌6.86%,深成指跌8.20%。

  以下为人民日报文章全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本报记者近日再次独家采访了权威人士,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

一、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这是不是说明经济发展大趋势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的走向,您的判断是什么?

权威人士:总的看,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么看?还是要坚持两点论,还是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国际背景来看。

从一季度形势看,我们希望稳的方面,稳住了,有些甚至还出现意想不到的回升。一季度GDP增长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部分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工业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去库存明显加速。

我们希望进的方面,也有了新进展。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火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尤其是各地区各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开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然而,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因此,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问:在经济回暖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这种走势分化传递出什么信号?

权威人士: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往往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出现产业同构化趋势,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产能过剩,产生过度竞争,超额利润消失。此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这两种情况形成的分化趋势,是规律使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加速分化,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区、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分化加快,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确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问: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对此您怎么看?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总思路如何把握?

权威人士:这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问题。能不能把握好这个问题,既影响眼前,又涉及长远。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当前,落实好以上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

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

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中央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今年的经济政策真正落地。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可,只有扎实向前迈进,才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使经济形势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问: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经济工作面临“两难”“多难”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复杂性。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权威人士: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困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困难,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判断困难的性质,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坦然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勇于闯关夺隘、爬坡过坎,一点一点攻坚破冰,一年一年发展壮大,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找到了着力点,在操作上还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避免短期化行为。全球经济要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树立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二是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国内社会普遍关注。这项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下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权威人士: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我们有制度优势,一定要形成共识、狠下决心,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

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

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央各部门紧锣密鼓,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针对性较突出、政策措施较明确,可操作性也较强。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同时,各地也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广东、重庆、江苏、浙江、山西等陆续发布了本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不少企业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年初以来,一些政策已陆续出台,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断充实,补短板的力度不断加大。下一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也会向纵深推进。这项工作的“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问:年初至今,去产能、去库存开始在一些地方初显成效,但行政干预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引发一些争论,甚至有舆论质疑“去产能”是“一刀切”“搞摊派”“计划经济老一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怎么摆?

权威人士:这里要厘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是靠什么手段能做到这一点?“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比如,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不靠行政命令、单靠市场行吗?

当然,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比如,消费品领域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相对充分,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他们去不去产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调节。一句话,不管用哪种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

完成“五大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问:现在对去产能、去杠杆有些疑虑,认为与稳增长存在一定冲突,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个问题怎么看?市场出清了,后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权威人士: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对这一点,大家有很强的共识。但在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去产能或许会影响一些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去杠杆会使一些风险显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说长期稳不住,短期效果也越来越差,“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越积越重,加剧财政金融风险。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必须明确,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比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很痛苦,职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这既需要决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证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在这轮发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动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过,个别地方旧的矛盾、历史负担较大,短期调整确实难以见效,但也得迈开步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四、预期管理怎么办?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问:这几年,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不是很稳定,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并存。从中可见,对经济现状和市场行为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存在“观点偏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

权威人士:预期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无关痛痒,它来自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导致预期不确定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加强预期引导。

怎么稳预期?关键是稳政策。

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点,中央从来没变过,而且多次重申,内涵越讲越清楚,各地各部门都要准确把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

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还有,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对学术上、专业性的不同意见,要允许各抒己见,鼓励从专业层面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对稳定预期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不但要肯干、敢干,还要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问: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人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是“三种人”,即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在您看来,这些群体的积极性有没有激发出来?怎样形成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力?

权威人士: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不但要我们肯干、敢干,还要我们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家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能干、会干的人越来越多,成效也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要看到,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依然存在,发挥上述三个“关键少数”的作用,还要做大量工作。

企业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家。现在最关键的是通过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要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五、经济风险怎么防?

■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问:去年至今,银行业利润下滑和不良资产率上升颇受关注。一季度资本市场也一度发生较大波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权威人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出了问题会拖累全局,会拖累全面小康的实现。尽管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特别是银行体系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金融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目前银行坏账处于上升趋势,是经济问题在金融部门的必然反映。只要我们勇于面对,主动应对,不掩盖和拖延风险,结果就没那么可怕。

■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问:伴随“去产能”,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人员下岗,这在钢煤行业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请问“去产能”是否会给就业带来冲击,进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应该怎样妥善处置?

权威人士: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是稳的,没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较差的简单劳动力有所过剩,劳动力市场正发挥调整功能,但更要紧的是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当前就业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会引起下岗压力显性化。这轮下岗的行业和地区较集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中很多是40—50岁职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稳妥审慎地去产能: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要有人文关怀,带着感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既帮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又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是,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

■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还不能匆忙下结论

■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消费品、资产的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

问:今年以来,肉价菜价走高,老百姓很关注,也有担忧。如何既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也注重防范通缩风险?

权威人士: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

从全球经济看,美国开始警觉通胀的迹象,而欧洲、日本都在全力反通缩,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形各不一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从我国来看,价格形势也趋于复杂。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的过程中,钢材、煤炭等价格明显反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猪肉、鲜菜价格大幅上涨且在春节后仍居高不下,这段时间鲜菜价格已大幅回落,猪肉价格受“猪周期”影响可能还会延续一阵。此外,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

依我看,还不能匆忙下结论。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补贴政策,做好托底工作。
浪打云

16-05-07 17:54

0
丁一熊16-05-07 17:11
点亮:2  捧场:0
房价很高了。虽然我觉得很多城市还是低,但这是一个很伤感情的话题。
  
  
  我不是房子专家,只是用房子配置,讲解,一个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
  该怎样去规划,怎样去利用工具。
  为什么我们平时的收入,是那么重要,
  
  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要去想,怎样来提高家庭平时收入,怎样充电 自己
  而不要去想,我怎样在一夜之间,来暴富,怎样快速暴利,,,
  暴利的东西都是刀口舔血,而且容易陷入泥潭
  
  一只手提高现金收入,一只手去买资产(有银行帮助最好),
  然后用时间去获利,
  慢就是快
  
  股票的长线也是这样,
  做逆势大周期投资,或者价值低估的蓝筹你去低吸,
  熊市积累仓,牛市让它泡沫化,大抵如此
  
  资产的致富,好处是,不需要你亲力亲为,
  你有自己全面的生活,这,就是被动投资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极限”,觉得收入就到此了,
  其实,有时为孩子爱人,需要增加收入,我们还是可以创造的
  多练,去做,也开阔了自己的生活和信心
  
  房价,很高了,房价一直高
  如果你的收入是高过大众,就有能力多配置几套,你未来的主动性更强
  
  到时觉得风险高,你可以卖一部分,平衡资产,但一定始终要保留其他房产
  如果小孩有出国留学,卖一部分,就解决资金
  如果向往,大自然,去田野森林别墅,你置换也是有利的
  我夫人说的,年轻,我们一套一套买,老了,一套一套卖,不靠儿女
  
  我说的,这些,都是现实,真实的,也正在发生的事情
  只在于,你的认知,只在于,你是否在,努力提高自己收入待遇
  
  很多人的财富观,是瞧不起,工作收入和平时小积累收入
  想的是,快速致富,一下解决人生所有问题,一下就财务自由
  “一剑定江山”,
  这是,非常害人的观点
  人生是长跑
  
  房子,第一套是你的必须,后面,看你自己的规划
  财富之路,是多样的,原理的是想通的(一手提高现金收入,一手买资产,时间等)
  而且,也可能,有比房子,更好的投资
  投资,心胸,一定要开阔!
  
  好了,房子的事,这个帖子就到这里,因为一直有很多人问
  我不会再说了,高,还是,低,该买还是该卖,房子是不是社会的罪过。。。
  
  周末愉快!
浪打云

16-05-07 14:05

0
难觅知音16-05-07 13:26
点亮:0  捧场:0
2012 好明显自己根本不是精英短线客,所以当写到精英短线客那里全然不会着墨,当时也有很多前辈指出要重写。一晃4年了,我想我现在能写出1点点来了,所以就重新解封这个尘封4年的帖子。
  
  
  精英短线客:
  
  仓位:简单来说熊市低仓位,通过防守赚饭盒钱,牛市放杠杆满仓博傻持股抢钱
  
  心法:买入机会,卖出风险,根本没有成本之说
  
  复利:资金曲线一直平滑往上,偶有回撤,但整体不会超过5%,当自我模式和市场环境不匹配的时候,就能轻仓或空仓在高位做缩量小平
  
  台,等待市场环境转变,然后继续放量阳线突破向上
  
  模式:专注其符合自我性格而又能经常暴赚的模式去精准专一反复去做,而其它模式全然放弃,心态归于平稳,空仓是看盘盘感的本能意识反应
浪打云

16-05-07 12:54

0
黔贵人:
 终于,你准备从这个阶段出师了。这时,可能你已经花了比你想像中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暴了2到3个仓,曾经有3-4次想放弃了.不过,这时“交易”已经深深地溶入了你的血液之中。
  
  某一天,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顿悟
  在第二个阶段的后期,你开始认识到不是“交易系统”导致不同的结果。你意识到其实可能一条简单的移动平均线就可以赚钱了,只要你的心态和资金管理正确的话。你开始读一些交易心理学方面的书,将书里描绘的角色跟自己进行对号入座。然后,“顿悟”就出现了。
  
  “顿悟”好象将你头脑里的两条筋给联了起来。你突然认识到,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无法精确地预测到下一个10秒市场会怎么走,更别说下一个20分钟了。
  
  因为这个新发现,你停止去关注其他人在想什么了--“主力”在这个数据公布后将怎么搞,那个事件会导致什么变化...你成为了一个按照自己交易方法交易的“独立人”。
  
  你开始按照你自己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方法来工作,现在你变得快乐交易了,而且风险也在你的掌控之中。
  
  你开始用你的这把“快刀”来操作,抓住每一个可能盈利的好机会。当你的头寸变坏时,你也不生气了,甚至你会觉得“这不是我的错,我不可能预测市场”。当你觉得你的头寸不好时,你只是简单地平仓了事。“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将会有越来越高的成功可能”,因为你知道你的交易系统是可行的。
  
  你停止用一单交易一单交易的角度来看交易的结果,你开始以每周的角度来看交易报表,“嗯,一单不好的交易并不是差劲的交易系统造成的。”
  
  你终于认识到“交易游戏”是在做一件事:持续不竭地使用你的“快刀”、遵守你自己的交易纪律,而不管你的喜好是什么。
  
  你学到了正确的资金管理和杠杆的使用,而这时它们已经与你融为一体。你回想走一看前就有人这么建议你时,你脸上浮出一丝微笑,“那时我还年轻,现在我理解了。”
  
  “顿悟”出现在你真正接受你无法预测市场的那一瞬间。
  
  第四阶段:知其可为也
  
  你的交易系统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接受亏损就像你接受盈利一样。你现在会让你的盈利单放飞了。接受“亏损”和知道你的交易系统将会带来比损失更多的盈利,当出现亏损单时,你随手就平仓了,“这只不过是给我的帐户带来些微的阵痛而已”。
  
  大多数时间,你处于盈亏平衡的拉锯状态,今天赢明天输,有时这个星期赢100个点,然后下个星期输100个点,通常你都是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而不会亏大钱。这时你知道你总的来说应该算是“好的交易员”了,而且你开始获得论坛的其他人的尊敬。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你的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盈利已经持续地多于亏损。
  
  这天,你开始就赢了20点,过后却输了35点,但你对这种回吐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感觉了,因为你知道他们又会回来的。你开始每周持续地盈利了,这周赚25点,下周50点...
  
  这个阶段将会持续6个月。
  
  第五阶段:止于至善
  
  你“搞定”了--就像开车,每天你坐进你的座位和交易--你达到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水平,就像你坐在自动导航的车上一样。你开始做真正的“大买卖”了,1天盈利200点,不过不会比盈利1点更加兴奋。
  当你在论坛上看到有新手在大叫“钱来呀!钱来呀”,就像他们骑着好马赢得大满贯比赛一样,这时你好象看见了自己,不过这已经是几年前的自己了。
  
  这时,你已经进入了交易的“乌托邦”境界,你能控制你的情绪,而且你是一个真正的“操盘手”--一个日进斗金的操盘手。
  
  你成了论坛呀、聊天室呀的明星,每个人都想听一听你要说什么。你从他们的问题中看到了2年前的自己。你发表你的建议,不过,你知道讲了也没什么用,“他们还是小孩”--但他们中有人会成为你的,有些人会快些,有些人慢些--当然,我们知道大多数的他们无法进入第二个阶段,但肯定会有的。
  
  “交易”现在变得不那么令人兴奋了,事实上,你还觉得有点儿闷。就象世间的其他事情一样,你就算做得很好你也得继续做下去,“开始有点闷了,不过,这是给自己打工。真的,就是这样。”
  
  最后,你从聊天室里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市场,但这时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技术探讨,大家都不会互相影响了。
  
  你潜心磨炼出来你的交易系统,它给你带来了最大的利润而风险并无增加。你的交易方法没有改变--只是变得更好,现在,你拥有了美眉经常说的一种能力:“直觉”——盘感!
  
  你现在能大声地说,“我是一个操盘手了!!”,不过,谦虚的你觉得没有必要告诉任何人,当身边有人问起你的股票操作时,你会微微一笑:“别提了,我玩股票很烂的啦,总亏钱”。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