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77的转型的再次梳理:
277转型的主线是围绕所谓的微煤雾化技术,成为一个提供清洁、高效的热能提供商。公司对外宣传的重点一直是技术,但个人认为决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构建。
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工业供热、居民供热方式是热电联产,热电联产的蒸汽没有冷源损失,能将热效率提高到85%,是成熟的节能供热方式,也是国家政策长期支持的,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能源规划讨论中就提到,十三五期间将有3.5亿千瓦火电改装为热电。这里有一个解读,在电力行业产能过剩堪比煤、钢,火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不断下滑的背景下,未来新建热电厂应该受到很大限制,新增的供热产能更多在于现有火电厂的改造。供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热源和管网,具有一定的辐射距离限制,因此许多新的工业区可能并不在原先热电厂的供热半径中,而这也正是277转型的空间所在,已经运营的沂水、宿迁项目就都是新区供热。
有了空间,再说增长逻辑,也是能明晰的,一是外延增长,就是不断的跑马圈地,3月25日公告提到,目前277开工在建项目8个,共计670蒸吨,待建项目8个,共计580蒸吨;二是内生增长,随着服务区域内供热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扩张产能,据说宿迁项目运营良好,有产能增长的后续。
这个粗线条的大逻辑我想是成立的,但为什么没有反映在估值上,这次增发也说明并没得到机构的认可,大致罗列这么几条可能的理由:
1、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文件,热电联产是长期以来得到验证的模式,而煤粉锅炉到目前也只是277在自说自话,而供热作为公用事业是政策性很强的业务,两会期间只听彪哥吹沙漠治理,却从没看到有洁能供热的只言片语。
2、对产业把握能力的怀疑,277一直以来是一家传统化工企业,而对供热从跑马圈地到设备制造、研发,建设、运营的几大环节是缺乏经验积累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能足够说服别人的证据。
3、对人力资源支持业务扩张的怀疑,理论上每上一个新项目,就需要搭建一个成熟的运营团队,具备吗?在运营的沂水、宿迁是否能成为不断输出合格项目经理的黄埔军校?
4、对盈利能力的怀疑,热电的盈利是相对稳定的,随便翻两份热电上市公司年报,
宁波热电,热能板块2015年销售蒸汽290万吨,销售额3.98亿元,(也就137元每吨),毛利率25.9%;
大连热电,没有明细,只说热能销售4.76亿,毛利率29%,277虽然把微煤技术夸成一朵花,但到现在也没看到具体的运营数据,也无法证明相比于热电是否具备足够的优势。
5、另外就是前面说的资金问题。
选择277作为标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转型,有想象的空间,到现在公司并没能证明转型肯定能成功,包括增发被否更是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一切的关键,就是洁能项目的真正推进,都2年才2 个项目,如果25日提到的8个在建项目建成运营了,那就是670t/h,粗略算算就是一年400万吨的销售量了(670×20×300),加上原来的,都快赶上2个宁波热电了。看到有大神说277没有想象空间,个人是不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