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和评论
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预测,中国77%的工作都有被
机器人代替的可能。经合组织34个国家57%的工作有可能实现自动化。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由于数字化进程和对机器人投入的不断加大,到2020年,在发达国家将减少500万个工作岗位,德国将首当其冲。
当然,机器人造成大规模失业的景象不一定会发生。乐观的估计是,机器减少了劳动量,我们只需要一个星期上四天班,这样我们就有大把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了。新技术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往往创造更多的工作——每一个机器人都需要一个制造者、一个管理者和一个维护者。
德国《法兰克
福汇报》引述纽伦堡就业市场和职业研究所的报告称,未来一年,“
工业4.0”将在德国创造43万个新就业岗位,同时49万工人将失业。随着机器人取代工人,低收入国家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丧失成本优势,与高工资国家在成本方面不相上下。此外,穷国当前的低工资水平意味着,它们有更多很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岗位。
评论:
在我比较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认为,这世间的很多工作仅仅是谋生岗位而已,除去谋生这层意义,这些工作很难说还有什么其他比较重要的意义,更不要说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了。谋生岗位是什么意思?我私自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工作,张三干也可以李四干也可以,换了谁来干都差不多,缺了谁也不会怎么着,这样的工作就是谋生岗位。从人对于工作的角度来说,这就叫混饭吃。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电视报道,说的是一个做速冻食品的企业,有几个段落是采访制作车间的,只见几十个工人穿着特制的工装,正在埋头包饺子,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了,根本看不清谁是谁,估计想边干活边说闲话也不太可能,肯定互相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这画面真让人绝望。当时我就想,如果让我去干这样的工作,我的意思是说,去做一个人肉机器,一天里机械地重复成千上万次单调的动作,我很快就会疯掉,很快。
最近有报道说,内地一些制造业的企业已经开始用机器人代替生产线上的工人了,造成大批劳动力失业。这消息让人心情非常沉重。
由于一些原因,十几年以前我就不在社会上混了,远离人群,逐渐走上炒家这条路。近些年来,身体健康状况总是不理想,这让我逐渐体会到,有一份正常的工作,生活在人群中间,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正常的”工作?难道炒股炒房不是正常的工作吗?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自己是坚决认为炒股炒房不是正常工作。
在我的价值观里,一个人只有在走投无路却又非常想做成一点事情,以此获得一些或大或小的存在感,甚至奢求一点成就感以对抗人生的无意义的时候,才会去走炒家这条路。王朔曾经说,一个人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去当作家,靠码字安身立命。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家似乎是一个带着光环的行当,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行当逐渐贬值了。所以我觉得王朔那样说不是在调侃,他是认真的,他的话里有很多让人心酸的东西。炒家也好,作家也好,都是个体凭借一己之力背水一战,去对抗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的意思和王朔完全一样,当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如果他幸好还懂一点电脑,会用炒股软件,但是认识的中国字不够多,那么他可以去试一试炒家这个活计。我也没有调侃,我是认真说的。
如果换成从工作对于人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得说,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对于人生不仅具有谋生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养生的意义。每天早出晚归地奔波于世间,长年累月忙忙活活跑跑颠颠,有所在意,有所期盼,有所计较,应付着方方面面这样那样的人,关心着有用的和没用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扰攘喧嚣中,从青年走向中年,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就这样混过去了。这样的人生状态,有些人会深以为苦,会经常觉得茫然若失,觉得毫无意义,从而表示出厌离的态度,就如同十几年前的我一样。我想说的是,这些局中人一般只有等到退休以后才会体认到,这种奔忙劳碌周旋于人群的状态,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和维持的作用。至于你具体奔忙的是什么、在意的是什么、应付的是什么,你是贵为公卿或者只是一个卑微到让人视而不见的看门老大爷,这些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处于有所奔忙、有所在意、有所应付的状态。其实这差不多就是北京人俗称的“碎催”。 心浮气躁,其实是生命力充沛的体现。等你终于修炼到心如止水定力如山的时候,你的生命力可能也已经暮气沉沉了。结论是:适度碎催有益身心健康。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认为必须指出,从气质上说,炒家和碎催是完全不相容的,一个碎催几乎完全不具备成为一个成功炒家的素质。我这样说似乎有一点武断,不过鉴于碎催是很难走投无路的,所以,这不重要。结论是:炒家需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