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专访了 Meta 的 CEO Meron Gribetz,了解了一些关于 Meta 技术打磨和未来发展的细节。
[淘股吧]Meta 此前有两款眼镜,售价 667 美元的 Meta 1开发者版本和 3000 美元的消费者版本眼镜Meta Pro。刚刚面世时,它最惊艳的莫过于可以直接通过手势如抓握,来控制眼前的 3D 模型。
技术上,Meta 有哪些进步?
距离上一次公开 Demo 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除了优化后的抓握手势之外,Meta 又开发出了一些新手势的识别,包括点击,双手旋转、扩大和缩小,听起来主要是针对 3D 图形的创建和编辑工具。除了为创作 3D 图像的设计师打造的应用,Meron 透露,一个全新的展示应用也将在 Meta 下一代产品中出现,叫做Meta Presenter。它让用户可以通过眼镜实现虚拟交互,可用于上课、开会、楼盘等任何有展示需要的场景,也将作为旗舰应用配备在下一代产品中。
除了视觉,目前 Meta 支持声控,未来 Meta 也会支持触控。终其目的,这些探索都是为了摒弃原先人机交互中的菜单式,让 UI 更贴近事物本身,提高用户操作的速度。除了手势,Meta 还在探索利用更多与大脑进行交互的方式来设计界面,比如人眼会通过阴影和遮挡,自动对景深进行判断,那如何将这些大脑特征运用到 AR 眼镜的系统里呢?
除此之外,通常在 AR 眼镜中会出现另一个情况,那就是人们眼睛的焦点和视线方向变化导致的转向适应性问题(vergence accomodation)。也就是说,人眼在视线转移的时候焦点会随时调整,AR 设备如果不能精确探测这种变化,就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有的公司会选择利用光场技术解决这个问题,但在生产流程和成本控制上会比较困难。
在 Meta 1 中,使用的是图像指引(pictorial cues)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一些高亮特性来提醒用户应该关注哪里。在与 HoloLens 相比时,Meta 的画面也会相对逼真。而 Meron 暂时未透露在下一代 Meta 设备中,具体会使用什么技术。
Meta 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目前,Meta 有员工 70 多人。此前我们报道过它与 Epson 合作生产的 Meta 1 已经售罄,未来还会与其他厂商合作,推出一款消费和开发结合的产品,售价会与 Meta 1 在同一区间。 在上一轮融资中,中国
京东方(BOE)也是 Meta 的投资方之一,未来或许二者也会进行一些合作。软件上,Meta 则与超过 100 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合作开发,以及通过线下活动 Workshop 的方式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者,Meta 内部员工只负责一些基础通用型应用的开发工作,比如 Meta Presenter。
一月的融资后,Meta 投入很多到眼镜的生产环节,以及团队对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的开发。Meron 的专业背景是大脑和神经科学,他希望未来 Meta 能够摒弃菜单,创造一种基于 AR 眼镜的自然交互。
未来的交互会属于哪个屏幕?
Meron 认为在不太遥远的未来,眼镜最有潜力取代众多屏幕,成为重要的交互设备。与其将每个设备、家具甚至墙面变成电子设备,利用 AR 眼镜进行新型交互显然是更加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Meron 认为,相较大公司,有活力的小团队更容易做出颠覆性的创新,尤其是在创造或定义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的时候,他们没有过去的包袱。就像
苹果为手机、iPad 做出的交互创新一样,自然性和易用性将是 Meta 重点打造的特性,Meron 希望自己的奶奶也可以轻松上手 Meta,比 iPad 还轻松。
关于属于未来的手势交互,此前苹果 UI 设计师 Bret Victor 写过一篇文章讲到,手指的可运用纬度是远远比不过惊喜的手势交互的,未来,更自然的交互必然会引入更多精细的识别。
明年第一季度,Meta 将会发布自家 AR 眼镜的应用开发指南,详细叙述更多交互设计的细节和指导,我们会继续关注。 而与 VR 完全创造另一个世界不同,AR 更多是将人们与现实世界更智能地连接。曾有数据预测称,在未来 1500 亿美元市场内,AR 份额将是 VR 的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