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6年投资主线邱国鹭:
我对2016年的市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前面已经说过。
谨慎则来自于对市场部分板块的高估值的担忧。经历了2015年的大起大落,市场分化严重,沪深300代表了传统蓝筹,整体PE(TTM)估值为13.8倍,创业板代表了新兴经济,
创业板指数整体PE(TTM)估值为73.4倍。
绝大部分高估值的股票,并不具备持续高成长的能力,许多是通过讲故事、并购等方法,来维持市场较高的成长预期,一旦预期没有实现,或者击鼓传花的游戏结束,将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邓晓峰:
其实我对2016年挺纠结的。
16年投资的一个好处是,资金利率特别低,一部分风险资产会有一定回报,当然回报预期也不会太高,因为本身参与的人预期就偏低,偏类固定收益的资金可能会参与。
我比较担心风险因素,几年的牛市积累了许多风险,减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个东西一放出来,会特别沉重。
这是我对16年总体的感受。
我甚至觉得,一季度是不是一个窗口,风险会比较集中释放。
孙庆瑞:
总体上,我对16年市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上半年,我依然看好市场中,结构性的成长机会;往后,是否考虑向周期型或价值型行业转换,还需要取决于未来对宏观经济持续的观察。
一旦寻找出中国新的增长点或拐点时,我会做出相应地转换和选择。
卓利伟:
我偏谨慎。
2016年市场不会一直往下,但向上的力量,无论从政策还是股票供给来说,都不会太大。
从基本面来说,我还没看到明显改善。
不利因素有,改革预期尚未形成、股票供给增加;有利的因素是钱很多、利率很低。
从这样一个情景组合来看,我就选两个方向:
一是找长期收益率好于固定收益的权益资产,这点我跟邓总的看法一样。
二是找长期不错的公司股权,估值可接受、团队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从全社会的资产配置来说,尽管经济基本面不好,但好公司的股权的投资比重,还会持续提高。
而放得更长远一些,好公司股权的配置比重,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里,都会持续地提高。
居民家庭配置股权的趋势,也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这个趋势还会延续,所以,从长期看也不算太差。
冯柳:
我主要看个股。
现在,看保健品多一些。保健品是比较少有的,还能够提高渗透率的消费品。其他就是细分行业里面的子行业的升级。
另外就是关注港股,
跟港股比,A股已经很难找到很便宜的投资机会了。 王世宏:
我在16年的投资主线是:继续自下而上,寻找有增
长和基本面改善的公司。
当然这样的公司,现在数量比较少。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基本面是在恶化的,只有少数公司基本面在变好。
然后,找到基本面在变好、而且这种变好可以持续、从估值上,我们也能算得过来的公司,去持有这些公司,并且,要进行经常的跟踪,和定期的重新筛选。
另外,基于16年不确定性还是非常大,我还是要做好可能下跌的保护,尽可能地控制下行风险,然后寻找有企业改善的机会。
邓晓峰:
行业选择上,我会采取“哑铃型”的资产配置方式,主要配置基本面较好的价值型A股和港股:如消费品(食品饮料、家电、汽车)、银行、水电、医药等稳健防守型行业;
同时,择机配置行业前景较好的成长型股票,如传媒、
新能源汽车、养殖、航空等行业。
邱国鹭:
16年,我主要关注消费、汽车、家电、保险、地产等行业以及港股,寻找低估值、更清晰、核心竞争力更突出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