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茅台03 关于2016年股市投资分析以及投资心得

16-02-04 11:18 13261次浏览
wsd17wsd17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茅台03 关于2016年股市投资分析

这是高毅资本2016年“围炉夜话”谈话笔录,专门摘录出本论坛大佬级人物茅台03兄谈话笔录,和各位分享。


冯柳:
我主要看个股,现在看保健品多一些。
保健品是比较少有的,还能够提高渗透率的消费品。
其他就是细分行业里面的子行业的升级。
另外就是关注港股。
跟港股比,A股已经很难找到很便宜的投资机会了。

主持人:
冯总风格非常独特。听说您持股比较集中,并且换手率很低。刚才说2016年重点看港股,你采用什么策略?

冯柳:
在市场的正确中,寻找被忽略或有所改变的公司,我们要承认市场的正确,但正确被反复证明正确后就有可能产生错误。
我一般会先看跌幅排名:在跌得多的板块里面找跌幅相对小的个股,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它相对少跌,有些好公司的估值可能被整个板块压制了,本来要涨的,却被压住了,这是属于要还债的。

再就是找跌幅大的板块和个股,如果是真的差,且没起色的就不看了;有的是跌得多,但基本面也不是特别烂的,或者股价基本上反映了;或者是市场过于关注短期了,这些情况我可能会比较感兴趣。

冯柳:
要有超额回报,肯定要逆向投资。
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历史上很优秀的公司,在不做交易的情况下,长期持有的复合回报率,也就是年化二十几个点,这还是在它们没有被证明优秀的时候参,与并长期投资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要,挣超过这个回报的钱是很难的,因为你不可能全部投资,都选择到了这些优质公司。
所以选择好公司是一方面,非常便宜的买同样重要。

另外,我们要看透一个公司三年以上都比较难,但市场一年估值的波动,足以抵消三年的业绩发展。也就是说,除非你有长达5到10年的洞察力,否则,都不能奢谈不理会市场只看企业,而逆向投资,是最好的抵消估值波动干扰的方式,这些都决定了逆向投资是长期投资的一个必然基础。

逆向投资还可以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
我看股票时,经常会把它们历史高点时的研究报告拿来看,很多时候我会惊出一身汗,因为觉得好有道理,逻辑好完整,无懈可击,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我看了这个分析,很可能会被打动。

即便在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它的结局后,再代入进去,发现依旧会被打动,所以很多东西,是远超过我们的认知能力的。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变化的方式,往往也会超出我们的预料,如果我们只是寄希望于更聪明的论证,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我喜欢看跌了很久的票,因为长时间的下跌,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够充分,如果在负面思考下,都能被吸引,那么万一有正面的变化,那意外就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了。

并且逆向投资也符合博弈之道,它可以弥补我们作为买家的天然劣势。
任何人买一个票的时候,都不会比他卖的时候,理解更充分,因为少了持有环节的跟踪和进程思考,所以在别人因情绪不好,而影响判断或行动力的时候,你才会抵消掉这方面劣势。

主持人:
对目前(2016年)的A股,你采用什么策略?

冯柳:
A股对我来说,现在是不可知的状态,我没有办法判断。
虽然说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不足以形成判断和动作。
我能够判断的东西很少,可能有人能判断十件事情,我只能判断一两件事情。
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不去判断,我只在自己看的清楚的时候,进行重大动作。

另外,好的投资机会是有限的,投资者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真正的风险控制在于有效,且充分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比较倾向做集中投资,这是我主要的风格选择

另外,我一般不持有高比例现金,哪怕有再大的倾向,认为市场会跌,放弃做波段,甚至躲避大幅度下跌的想法。
这样,虽然会不够完美,但可令人放弃贪念,并限制恐惧所带来的错误行为,有利于把精力放到更大更简单的事情上去。

任何方法都是利弊相随的,我这样做,虽然在系统大熊里会很受伤,但有利于平时大部分时候的情绪及思维方式的稳定,我接受这种方式带来的最大伤害,只因为我更看重,它给我带来的好处。

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绝大部分在人们的认识和控制之外,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开多决定因子的投资,降低变化的复杂性,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不被变化伤害的位置,抱着敬畏之心,寻找无需卖出的优质投资标的和时机,然后,时刻思考,是否需要卖出。

主持人:
惯重仓集中持股的逆向投资,这种方式一旦错误后产生的损失也是最重大的,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样的情况?这个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自信。

冯柳:
这个问题经常被问及。其实,在我看来,承担错误带来的惩罚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既想要得到回报,又不愿意承担可能的伤害,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有的责任必须背起来,这样才会有不可不慎的思考准备,才能去规划好每一步的投资。

很多时候,不是市场不聪明,认识不到机会与风险;更多的是不愿意承担,不愿意承担踏空的风险以及套牢亏损的损失,这些驱使人们去做轻率及不负责任的投资,以及在重大机会面前,畏缩手脚不敢向前。

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看,其实,大部分创业拼搏的失败代价,都要远高于股市,血本无归是各行业投入失败的常态,至于政治拼搏那更是可以危及生命。

所以,因为错误而产生损失是再正常不过,我经常说,那些什么错误都没有犯的人,都有可能遭遇无法接受的代价,比如交通事故中,无过错方遭遇的永久伤害,那样无法想象的痛苦也得接受。
何况股市投资里,因为错误而产生的这些损失呢,心平气和的面对可能的错误所带来的损失,然后,更深入的思考和准备,以使得自己不要承受,那些自己无法承担的风险就可以了。
打开淘股吧APP
20
评论(2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wsd17wsd17

16-02-11 10:14

0
2、投资是比谁活得长 

邱国鹭:
做投资不是比谁在某个阶段跑得快,而是比谁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准,比谁活得长。
我们二季度的产品,都是在四五千点附近发行。在市场的狂热情绪中,我们坚持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这些在市场相对高位发行的产品,到年底也都获得了正收益。
经历了这一轮市场调整,再次证明,经验也很重要。
我们6个基金经理做投资的时间,加起来接近100年了。

卓利伟:
是的,资产管理行业是长期积累口碑与信任的行业,持续、稳健的业绩回报最终会赢得更多的客户。
现在回过头看2015年二、三季度的市场暴跌,我们对于风险控制有什么总结? 

邱国鹭:
我们做金融行业,最核心就是两点,一个是客户对你的信任,一个是你对风险的定价能力。
选股是对风险定价,大类资产配置也是对风险定价。
如今,市场“肥尾现象”、“黑天鹅事件”频率比较高,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市场永远会出人意料,所以你要时刻准备着。所
谓的风控就是不带主观判断的,即使最差的情况突然出现,你还能够很轻松自如应对。风险往往在最不可能出现的时候出现,而在大家都很担心的时候,风险收益反而更好。
wsd17wsd17

16-02-11 10:12

0
(三)回顾2015:坚守价值,保持信心

1、当黑天鹅来临时邱国鹭:
 回顾2015年,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期间有许多上半年新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由于净值下跌触及止损线而清盘,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从年初开始,市场参与者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场内和场外融资盛行,市场的杠杆水平显著提升。
还好,我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这种高杠杆的市场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及其可能导致的踩踏事件。
我们在市场调整阶段是怎么应对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下面请邓总回顾。 

 邓晓峰:
二季度之初,我们判断市场处于牛市中后期,大多数公司股价已偏离基本面的支持,随时有回调的风险;
而另一方面,市场上还存在一批估值安全、合理的投资标的,集中在保险、银行、地产、电力、消费品、养殖、航空、安防等行业龙头公司上。

从历史的经验看,牛市最终会填平所有的洼地,因此,我们当时的策略是清晰而简单的:抓住有把握获得绝对回报的公司,回避市场热度过高的概念板块。
行业选择上,组合配置的前三大行业是:白酒、保险、银行。
我们在组合运作初期,对许多中小市值公司过度概念化的炒作持谨慎态度,我们也观察到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将大部分仓位,集中配置在严重高估,且缺乏流动性的中小市值公司上,对此我们充满了忧虑,一旦市场转向,踩踏事件必将发生,因此,我们提前做好了应对泡沫破灭的方案。

我们没有预料到市场在大批蓝筹公司涨幅有限,且估值合理的情况下突然崩塌,但我们有预案、有准备。
当泡沫突然破灭,并以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方式,急剧调整时,我们按既定的方案执行。

我们迅速采取了相应的风控措施,同时,由于我们投资的公司绝大部分估值合理、流动性较高,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大体稳定且跌幅有限。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得以成功地实现了组合的“软着陆”。 

邓晓峰:
三季度的A股市场大幅下跌,频现千股跌停的惨状。杠杆牛市泡沫破灭后的调整,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特殊时期,我们采取了特殊的应对策略。
在市场快速下跌的第一阶段,资产配置最为关键,个股在系统性的调整中极少幸免,降低股票仓位,还是最合适的做法。
我们一直注重组合的流动性风险,配置均衡而分散,因而能迅速地将仓位,从超过90%降低到20%以下。
同时,我们也积极合理利用避险工具,做了小部分对冲,以减少组合损失。
在市场短期连续出现抛售后,我们又阶段性地以较低仓位参与市场反弹,并迅速实现收益,以期积少成多,为组合积累安全垫和更多的风险预算。
wsd17wsd17

16-02-08 19:56

0
茅台03应该可以的,当年大熊市就是集中持有茅台出名。
守望高新

16-02-07 08:58

2
熊市最稳妥的做法就是空仓,如果做不到空仓,就轻仓出击。
至于股票只能够短线做阶段性热点
不要试图寻找可以穿越的股票。
wsd17wsd17

16-02-07 08:51

0
看冯柳的发言知道:
 
  我主要看个股,现在看保健品 多一些。
  保健品是比较少有的,还能够提高渗透率的消费 品。
  其他就是细分行业里面的子行业的升级。
-----------------------------------------
这个应该指他之前点评的几个消费品细分市场龙头股票汾酒西王和葡萄酒了,应该持有都没有问题可以穿越牛熊
wsd17wsd17

16-02-06 22:54

0
茅台03已经从良了,转到高毅资本做私密基金经理了

已经说过了,由于契约不允许子啊TGB发帖。

但看他上面的高毅资本的谈话录,应该还是能从容应付的。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守望高新

16-02-06 22:24

1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股灾已经把价值投资者消灭光了。你能够发现昔日的价值投资者在发帖了吗?
很久没有见陶博士,茅台03等人了,希望他们躲过了几次股灾。
wsd17wsd17

16-02-06 22:17

0
这个贴子点赞的少,沉得很快!!
  
  看来,价值型的投资,都不被TGB看好了,大家追求都是抓快钱!!
  
  看来这2年,创业板的疯狂炒作和买卖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在,在TGB中来谈估值,都已经是小众和笑话了!!
wsd17wsd17

16-02-06 22:14

0
这个贴子点赞的少,沉的很快!!

看来,价值型的投资,不都被看好!!

看来这2年,创业板的疯狂炒作已经深入人心,谈估计的都已经是消化了!!
wsd17wsd17

16-02-06 16:26

1
2、2016年投资主线

邱国鹭:
我对2016年的市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前面已经说过。
谨慎则来自于对市场部分板块的高估值的担忧。经历了2015年的大起大落,市场分化严重,沪深300代表了传统蓝筹,整体PE(TTM)估值为13.8倍,创业板代表了新兴经济,创业板指数整体PE(TTM)估值为73.4倍。
绝大部分高估值的股票,并不具备持续高成长的能力,许多是通过讲故事、并购等方法,来维持市场较高的成长预期,一旦预期没有实现,或者击鼓传花的游戏结束,将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邓晓峰:
其实我对2016年挺纠结的。
16年投资的一个好处是,资金利率特别低,一部分风险资产会有一定回报,当然回报预期也不会太高,因为本身参与的人预期就偏低,偏类固定收益的资金可能会参与。
我比较担心风险因素,几年的牛市积累了许多风险,减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个东西一放出来,会特别沉重。
这是我对16年总体的感受。我甚至觉得,一季度是不是一个窗口,风险会比较集中释放。 


孙庆瑞:
总体上,我对16年市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上半年,我依然看好市场中,结构性的成长机会;往后,是否考虑向周期型或价值型行业转换,还需要取决于未来对宏观经济持续的观察。
一旦寻找出中国新的增长点或拐点时,我会做出相应地转换和选择。  

卓利伟:
我偏谨慎。
2016年市场不会一直往下,但向上的力量,无论从政策还是股票供给来说,都不会太大。
从基本面来说,我还没看到明显改善。
不利因素有,改革预期尚未形成、股票供给增加;有利的因素是钱很多、利率很低。
从这样一个情景组合来看,我就选两个方向:
一是找长期收益率好于固定收益的权益资产,这点我跟邓总的看法一样。
二是找长期不错的公司股权,估值可接受、团队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从全社会的资产配置来说,尽管经济基本面不好,但好公司的股权的投资比重,还会持续提高。
而放得更长远一些,好公司股权的配置比重,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里,都会持续地提高。
居民家庭配置股权的趋势,也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这个趋势还会延续,所以,从长期看也不算太差。 

冯柳:
我主要看个股。
现在,看保健品多一些。保健品是比较少有的,还能够提高渗透率的消费品。其他就是细分行业里面的子行业的升级。
另外就是关注港股,
跟港股比,A股已经很难找到很便宜的投资机会了。  


王世宏:
我在16年的投资主线是:继续自下而上,寻找有增长和基本面改善的公司。
当然这样的公司,现在数量比较少。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基本面是在恶化的,只有少数公司基本面在变好。
然后,找到基本面在变好、而且这种变好可以持续、从估值上,我们也能算得过来的公司,去持有这些公司,并且,要进行经常的跟踪,和定期的重新筛选。
另外,基于16年不确定性还是非常大,我还是要做好可能下跌的保护,尽可能地控制下行风险,然后寻找有企业改善的机会。 

邓晓峰:
行业选择上,我会采取“哑铃型”的资产配置方式,主要配置基本面较好的价值型A股和港股:如消费品(食品饮料、家电、汽车)、银行、水电、医药等稳健防守型行业;
同时,择机配置行业前景较好的成长型股票,如传媒、新能源汽车、养殖、航空等行业。 

邱国鹭:
16年,我主要关注消费、汽车、家电、保险、地产等行业以及港股,寻找低估值、更清晰、核心竞争力更突出的公司。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