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谈市:涨价的锂矿对行业利大于弊
转载 2016-01-23 23:34:34
近期锂矿的涨价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其实很简单,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式里,涨价是坏事,政府要出面,要保护产业链上下游云云。这种声音,来自于21世纪头十年的经济爆发过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但是,现在实际上我们看看周围的实业经济,从黄金到bdi,降价通缩,现在远多于涨价。在目前的经济寒冬中,能够涨价甚至暴涨的行业,非常亮眼甚至于刺眼,那么对于此,我们的态度是打杀还是保护呢?
市场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供给少了,价格上涨,刺激供应商提高供应量,供应量过高,导致降价,供应商破产,供应再短缺,不断的动态平衡。。。市场的手,通过价格传导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配置。这种配置是最合理的。而过多的人为干扰,会扰动这种信号的传达,最终使市场配置过多或者过少。永远赶不上趟。从钢铁到多晶硅,我们的政府花了大力气和大钱,最终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人算,计划,永远比不上天算,市场。
但是,过程中,由于囿于各自的利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可能有不同的声音。这是市场参与者保护自己利益的必然。这种声音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政府的反馈应该在政策裁判员的层面,有犯规则处罚,无犯规则比赛继续。否则裁判老是去参加比赛,市场就乱套了。
大头认为,一个兴旺涨价的
新能源 汽车产业链,对于我国来说,价值远大于不死不活的通缩行业产业,也是近期国民经济难得的亮点,有很多的战略价值。要避免一管就死的局面发生。个人认为锂矿涨价的战略价值有如下几点:
1.有利于发挥中国的锂矿优势。
在锂矿产业链中,锂有着产业链最上游的地位,是
新能源车 的重中之重。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锂矿资源的大国,中国美国都拥有巨量的锂矿,但仅仅在去年9月之前,由于价格太低和各种环境原因,我国的锂矿和盐湖,没有办法去进行有效商业开发。低价的锂矿,其实扼杀了我国的资源优势,市场被成本低廉的南美盐湖把持。国内的锂矿行业几乎全面亏损停产。过去5年的行业历史证明,没有好的价格,仅靠空谈开发口号,新能源产业链一切都还是空。价格起来后,青海投资数百亿兴建盐湖锂电产业,江西的云母矿和四川的低品位锂矿,都在积极复产。这对于我们把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中枢留在国内,实现战略能源安全,避免出现产业链条断层,实现盐湖锂矿开发的战略突破,有着巨大的价值。
2.有利于实现电池的科技突破。
市场的手是最理性的。好的价格,必然带来锂电池、各种正极和负极材料,电容,石墨烯,锂回收的极大突破。无底洞的般的国家补贴,比不上市场价格带来的诱人利益。有利可图就是最好的
动力源 泉。
3.红火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国内产生全球性行业巨头,实现资源的集中,解决小而散的混乱局面
利用国内的需求,
比亚迪 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销售商,在全球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市场的内需也让全球羡慕。通过锂矿涨价,新能源车企已经意识到了延长产业链的重要价值,必将诞生全产业链纵向和上中下游横向的全球巨头。特别是中游,由于受到上游和下游的两头堵,600多家小而散的电池企业,也必将被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集中和品质品牌的提升。对此进行价格管制,就是保护地方山头,保护落后。而产业链整合,这几乎是中国电池在韩日围困下突围的唯一机遇。在这么重要的行业里,假如在中国诞生几个全产业链全球巨头,对于制定中国的规则,发出中国的声音,意义重大。
4.目前价格对汽车价格占比微乎其微。
国轩高科 的老总前两天访谈的时候说过,正极加六氟成本上升了20%,但电池厂暂时没有涨价。也就是说,目前的成本上升没有向下游的整车厂传导。电池厂完全可以承担上升的这点儿成本。从整体数据测算看,锂在电池的成本中只占5%,在整车成本中不到2%。20万的车,锂不到4000块钱。实际上,我们目前的补贴,仅仅到达了整车厂。而更需要科技攻关的锂资源和锂电池方向,实质上并没有太多的获得资金支持。即使未来部分涨价影响到整车价格,也只是通过市场的手,让上游分享了国家政策,整车厂完全能够而且应该承担部分。
5.涨价的锂矿,带来了全行业利润改善。
锂矿涨价,下游电解液的六氟也跟风大涨,让突破国际限制实现六氟量产的我国相关企业,获得了利润的褒奖;与新能源有关的金属材料,比如钴、镍,也相对
大宗商品 抗跌,改善了相关行业;盐湖和里矿开发,带动了青海,西藏,江西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即使中游的电池厂,热闹兴旺的行业,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利润大幅改善。事实上,整体向上的兴旺行业,对整个产业链所有参与者整体都是有利无害。
所以,大头认为,锂矿价格真实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也许由于时点问题(供应改善有一个半年的时间迟滞)暂时涨幅较大,但并没有影响到下游,也很难影响到下游,是市场有效传导价格信息的必须过程。保护整个产业链好来之不易的兴旺局面,让市场去根本性解决价格问题,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导致资源错配,对国家的新能源车战略长期发展和优胜劣汰,利益远远大于弊端!
写着玩儿的。
大头 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