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军:银行利润基础足以对抗不良贷款的增加
1、财新记者:有观点认为,中国各大银行的不良率很可能高于公布数字,可能需要面临新一轮坏账剥离。您怎么看?
吴卫军:中国的银行是刚刚经过清洗的,剥离不良资产还不太久,且过往利润增幅很大,为不良资产计提拨备还有很大空间,撇销不良资产的速度比以往快很多。
我一年审计20万亿的资产,约一半是银行贷款。我的观察是,商业银行利润基础很雄厚。虽然2008年中国没有真正发生金融危机,但也吸取了教训,所以,财政部在会计准则上要求从权益储备中多拿1%作为风险准备金,顶(不良),不能分红。一般资产账户准备金里已经有1.5%、2%,加上资本金里有这一块,再加上还有盈利基础,总体上,银行抗风险能力的资本还是充足的。
现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是比较健康的。明天的赢家是今天把不良贷款挡在门外的机构,或者是不良贷款已经发生、但没有让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堆起来的机构。如果不良资产堆起来,等于是未来要政府来救银行。金融体系花钱最多的是救银行,这是经济体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
如果四大商业银行要像以前那样,靠国家来处理不良资产,那就宣告这轮银行改革失败了。从目前来看,在中期五年内还是不太可能的。
2、财新记者:那么在未来几年,银行需要做什么?
吴卫军:中国的银行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我当然不想看到经济下滑,但让银行走完一个周期,我觉得是没关系的。
如果不良贷款出现,一定让银行计提拨备。今年上半年银行利润差不多持平,即使下滑也没关系,因为银行永远是比资产负债表,不是比利润。也就是说,将利润拿过来,用正常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对不良,强化资产负债表。
我们现在的银行,与以前的已有很大不同。如果2002年问我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剥离,因为资产负债表存在问题,20%、30%的不良贷款堆在那儿,而且银行盈利基础差,网络非常松散,案件频发。
而且要看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大部分是有抵押品的,给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现在如果银行体系垮了,垮的不是银行体系,垮的会是国家信用体系。
可能很多人看不起我们的银行,但它们走到这一步,取得了成绩,并且还做到了人才的培育。一些诸如减薪等举措,虽然对以后可能有不太好的影响,但现在看,银行的管理层还是尽职的。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等机构部门风险总经理的水平,不比
花旗银行差,同时电脑系统也已更加健全。
最关键是,银行要重视谨慎会计文化的建设,我反对政府干预,包括政府设定盈利预期等。在政策上,如果出现不良贷款,一定要让银行计提拨备。
3、财新记者:当前利率市场化基本收官,利差收入规模缩小。一些银行试图开始转变发展策略,部分银行的表外资产大于表内资产,如何看待潜在的银行投行化趋势?
吴卫军:很多金融创新,尤其在中国,是基于对监管的规避。大家都知道银行靠息差“吃饭”,知道这不是未来,但要知道这还是银行“吃饭”最根本的途径。
中国的银行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是会计科目之间的挪腾。像支付、清算等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费用又面临挑战。IT公司一上来,这些业务的边际成本趋于零,凭什么收50块钱?
那些让企业觉得银行有专业能力、帮它解决问题的业务,银行可以收费。但银行还要靠其资产创造利润,靠其“智力”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目前还比较有限。
4、财新记者:所以这个过程还是渐进、缓慢的?
吴卫军:很缓慢,而且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专注点是什么,即使是汇丰银行,也没有太大的交易和投行业务收入。
银行利润可以分为三块:一块是利差,第二块是手续费收入,也就是我们说的中间费用,比如钱从北京转到香港收通道费,或者存支票、卖产品的费用,或代理其他服务比如代付电费的费用,这些基本是不需要资本的,而且边际成本趋于零。
第三块是资本密集型的交易和投行业务。在中国,尽管大家都说要往那个方向走,但过程还是很缓慢,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我的角度说——我可能有些老派,你还需要保住“家本”挣利差,但利差里一定要有覆盖应对未来不良资产的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