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外盘是跌的,港股表现也比较差,这个大家都清楚了,就不复盘了。 旅游方面的数据,其实从人流量来说,还是不错的,比2019年高,这说明社会活动恢复了。人均消费还差点,多数分析会归纳为消费能力不足,其实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三产还在恢复中。我就举个例子,像这种高温天气,2019年前,我常去的公园有卖椰子的,新鲜椰子,当然价格要比海南什么的贵很多,买的人也多。但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这个就不拓展了,我个人判断至少40%是三产还没有恢复到位的原因。
北方高温,厄尔尼诺。知道今年是厄尔尼诺,但也没想到今年高温来这么早这么凶。缺电应该不至于,今年保供提前搞了,工业用电从前几个月来看,增量需求不是太大,所以居民用电问题不大。真要炒,炒几天空调也就够了,以往还炒柴油发电机,从实际出发,用不上,逻辑上那对应工业缺电。
AI方向,海外这几天没有特别大的更新,圈内讨论最多的是GPT-4那个拿MIT学位的论文,到底靠谱不靠谱。国内随着光模块板块股价调整,向下看交换机等细节的变多。从调整来看,硬件调整小一些,应用调整多一些。这也不难理解,马上要中报了,应用普遍都出不来业绩,被业绩杀的概率较高,所以资金主动回避很正常。而相对而言,硬件的业绩能见度三四季度还是不错的。
半导体方面,传荷兰要出台法案,这个事情,其实和日本之前做的是一个事,chip4最后一个落地的是荷兰,从五月拖到现在。按照他们的立法进程,实际最终生效应该是今年年底了。按照此前的跟踪,也就是卡到2000i,没有新的变化。但多少会影响一下扩产情绪,并反馈在自主可控上。 实际上欧盟也在通过大规模补贴来实现芯片的部分自主。半导体行业原来全球合作的模式被打破后,主要经济体都有自主可控的诉求,且这个诉求会直接反馈在政府对产业的补贴上。
汽车方面,上周政策算是基本出齐了,税费优惠部分延续到了2027年,这对产业是非常友好的。短期促进销售的政策包括汽车下乡和商务部主导的购车补贴,配套部分也是实打实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 随着汽车向政策框架的到位,漂移出去的资金回补仓位也正常。今年价格战导致上游让利,整车厂受损,所以只能在一些无法证伪的弹性方向作文章,比如自动驾驶,比如配件厂,尤其是可以跟着做
机器人 的汽配商。这种买进来是汽车,卖出去是机器人的模式,对大公募很友好,安全又有溢价,所以最近这块表现也不错。按照以往的路径,多少要炒到氢这部分的。逻辑还是一样的,买进去是氢车,卖出去是电解水制氢消纳风光,反正票都在他们的库里,不算风格漂移。 汽车生产资质这块,有个细节变化,宝沃注销了生产资质。这腾出一块牌照,从总量控制的角度,也就存在发一块的可能。
节假和搞产业的朋友们沟通了一圈,造船-航运景气度这个很清晰了,不需要多聊。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主机厂跳过了tier1,直接找到光显供应商,就是各式面板厂,试图整合各个光显系统的供应。我个人判断应该是传统车厂在跟进新势力的内饰尤其光显智能化,需要整合出更为有效的供应体系,以快速响应。将来汽车面板供应的格局可能会变,有能力渗透到设计环节的公司,会更受主机厂欢迎。至于消电方面的变化,等月底MWC再看。
从整体的结构来看,目前公募的仓位偏低,大多都在等下个月的会议,看政策是什么框架。他们仓位空出来是好事,意味着市场筑底完成后,有拉升的力量。今年场外来的钱,确实少了一些,就咱们这些场内力量,还要因为先正达这种巨兽IPO。所以这里震荡震荡再筑底,也是少不了的,没有场外支持嘛。该赚赚,该熬熬,多服从市场吧。
仅供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