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
荣盛石化 公告,其控股股东荣盛控股于 3 月 27 日与战略合作方沙特阿美的全资子
公司 AOC 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拟将其所持有的公司 10.1 亿股以 24.3 元/股的价格通
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 AOC;
事件二: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实质性一步,中伊石油结算、巴西与中国双边贸易、阿根廷进口
中国商品均开始改用人民币结算。
点评:“大户”卖给浙石化的油都以人民币结算,这些人民币或者去上海清算所交割成黄
金拉回沙特,或者买成人民币资产;所以侧面解释了这波大金融行情的背后金主—“来自一
带一路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大户”接受了人民币结算,思来想去觉得赚外汇不如直接
买中国公司股权,并且买的都是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化工、基建之类标的。这样既能赚人民币,又能当股东,这笔买卖划算。这批资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资金是有其可能性的,
接下来就是孕育新负债端。
中特估增量资金讨论
关于增量资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短期答案和长期答案不一样。
长钱的定义
首先这个长钱要是人民币,然后负债端要稳定;另外对资产端的认知要有一定的信仰或者稳
定度,同时容量要够大,以上是符合长期的新资金的要求;从理论上来讲,最好的新资金就
是我们国内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
现阶段负债端的问题
现阶段负债端跟资产端都不匹配长钱的定义;首先负债端,我们的
老百姓 包括很多保险公司
都有城投债信仰,有理财信仰,它们不愿意接受波动,以上是负债端的问题。
现阶段资产端的问题
第一点是资产端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市值空间,五倍 PE 的资产相比 20 倍 PE 的资产容载量肯
定是有限的;第二点是以煤炭行业为例,现在公司治理情况比较好的只有头部企业,剩下的
地方国企的治理是不好的;只能说估值重估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公司治理的改善,可选标的
池以及市值总量才会上升,以上是资产端的问题。
短期逻辑与长期逻辑不同的核心点
核心点在于一开始撬动的资金量是比较小的,因为一开始对应的市值也小。比如:16 年国
内公募的负债端跟资产端都是没办法匹配的,但是外资可以,所以最终是早期的几百亿或上
千亿的外资体量,撬动了几十万亿的核心资产牛市。一开始的撬动资金与未来的资金可能不
是同一个属性,但内核是类似的。
第一批定价资金来源
以目前观察视角来看,港股的那一批资产肯定是有长钱在买;A 股里,抛开最近的中特估炒
作资金,第一批定价资金可能是外资,可能是国内一些绝对收益投资者,也可能是一些保险
机构,甚至可能是一些个人投资者;它们的负债端与资产端是匹配的,也就只能融贷这些钱;
未来新的增量资金,大概率也会从这个思维方式走,但不是同一批人。
第一批定价资金的定价缘由
比如:2016 年一开始的时候,老百姓都不买公募,公募更无力定价这一批核心资产。这种
情况下证监会把外资放进来,这一小批外资一开始可能就几百亿,它有稳定的负债端的同时
对资产端又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然后有一批非常适配它选股要求的资产,它可以买进去
放着不动,这一批资金它会一开始主导这批资产的长期定价;因为一开始这些板块的容量可
能也就几百亿,白酒涨上来之前它的市值也不大,流动盘也就差不多两百亿的水准,等到它
的市值开始膨胀以后,慢慢的公募的负债端、资产端信仰才会建立起来。现在中特估相关的
指标,支持以上分析,但长期指标趋势并不是交易主导的。
中特估的特殊之点
中特估之全球趋势
第一点中特估特殊之点并不是“特估”,“特估”只是作为一个炒作概念;中特估相关的一
些重点核心资产并不是从国内发起的,港股走牛比 A 股早,美股走牛比港股早,这并不是
国内特殊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的趋势,这是第一点。
中特估之估值锚
第二点它能够解决一个焦虑问题:城投债信仰与房子信仰之后,资金该怎么投的问题;这个
问题 AI 是解释不了的,因为 AI 是创造性毁灭,这种资产没办法作为一个市场的一个锚定;
比如:
宁德时代 可能是最接近于成长股锚定的资产,但它仍不可取代
茅台 作为一个估值卯的
作用,这就是区别所在。这是属于主观交易的大级别机会,交易流在这种模式下只能是配角。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中国科传(sh601858)$$中油资本(sz0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