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心经解读

23-05-12 01:19 508次浏览
王信w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转载
心经前四句已经告诉你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是不是一头雾水?别急,每句的第一个字就是方法!
观,行,照,度。
观,是观察。观察什么?自在菩萨。
行,是行为,即实践。行什么呢?行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即心经),深、时,都是时间的意思,指投入大量时间来实践。
照,是照见,即看到,理解,懂得,明白。明白什么?五蕴皆空!
度,渡也,到达彼岸。到达什么彼岸呢?一切苦厄的彼岸,即极乐世界。
可以说,前四句,已经浓缩了整部心经。
第一句是练的方法,接下来的三句是觉悟后的效果。
是不是还是云里雾里?
别急,慢慢往下看。
我前面说过,理解经典,需要去练。
欲练心经,必先学观。
观什么?
观自在菩萨!
自在即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是自己觉悟,还能教会别人觉悟的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生气?
到哪里去找个菩萨(觉悟的人)来观察呢?
亲,先别生气,是你理解错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观,能让你自己成为菩萨!
你可能会问,你又没觉悟,咋就知道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呢?
别急,听我给你分析!
因为菩萨本来就是自己要先觉悟,然后再去教会别人觉悟的人!
观,你能观察到的无非是外部和内部。
外部,指外界的一切物质,也即心经里说的色(物质)。
内部,指自己的想法,念头。(意识)
你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反射进入你的眼睛,然后在你脑中形成影像。
说白了,你看到的物体,其实是你对脑中影像的解读。
你能知道自己在生气,是因为有意识活动,而你觉知到它了。
通常,脑中一旦形成影像,大脑就会自动去分析处理。
这个美女胸很大,皮肤很白,五官非常标志,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拥抱她,亲吻她。
美女,胸,皮肤,五官这些是你看到的影像,很大,很白,很标致,想拥抱亲她是大脑瞬间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外部的一切事物一旦被你观察到,立刻就会形成你自己的念头。念头通常会牵着你走,而很多时候你不自知(你可能会反驳,我明明知道自己在想龌龊事啊,哪里不自知了?)。
说很多时候你不自知是给你面子,不客气的讲,在你没觉悟前,你所有时刻都不自知。
所以说,观,主要是观念头,别人的念头你也观不了,只能观自己的念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觉悟后才真正能明白的,对目前的你来说,就是一堆屁话!
你要做的是什么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才是你该练的方法!
时刻保持觉知,时刻明白,不是树动,也非风动,而是心在动!
你是不是想问,要时刻保持觉知到什么时候呢?何时才能观成自在菩萨呢?
观到什么程度才算菩萨呢?成为菩萨有啥好处啊?
心经已经告诉你了,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是不是又懵逼了,这几句又是啥意思啊?
别急,听我给你解释!
行,是实践的意思,也就是照着练就是了,练什么?练观。
般若,是终极智慧。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
蜜,是到达。
多,是上。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意思是练观到一定深度就会获得终极智慧,即觉悟。
觉悟后是什么样子呢?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五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是和合、聚合的意思。
色,指的是物质,即整个世界的所有物质。
受,感受的意思,分为身受和心受。
想,认知,对外境立名称,生起认知的心理。看到水果立马就知道是苹果 或者梨。
行,造作之义,有了行就会造下业。
识,佛法里有八识,前六识为:色、声、香、味、触、法,代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意识等,前六识都是以外境为对象,很容易理解。第七识叫末那识,译为意,有思量之义,简单讲就是“我”(想想看,你什么时候有了“我”这个概念,我敢说,想死你都想不起来,稍后我会从心理学讲给你听),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译为藏,藏的是啥好东西呢?藏的是一切,不生不灭,也就是轮回(你现在又懵逼了吧?别急,稍后我会从心理学来讲解)。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觉悟后就会明白一切皆空,真正达到轮回之苦的彼岸
(极乐世界)。
佛法是解脱之法,教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极乐世界。
想脱离轮回,先要看到轮回。
如何才能看到呢?
心经开篇第一个字就已经告诉你了:观!
整部佛法全部浓缩在心经之中,而心经其实也可以浓缩为四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至于剩余的部分则全是对觉悟后的描述和评价。
写到这里,我对心经的解释其实已经写完了。
接下来我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带你去理解心经。
你现在是不是对佛教的八识理解的云里雾里的?
前六识很简单,相信你已经理解,接下来我重点讲解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七识,末那识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意,有思量之义,即“我”的意思,你的所有想法,念头都是这个”我“在做,注意,这个”我“是带引号的,”我“≠我,”我“=假我。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部分: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指本能欲望;
超我,指规则和道德约束;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的中间者。
佛教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说的“我”就是这个自我,你所有的思维活动,思考,学,算计,计划都是这个“我”在做,因为“我”时刻跟你缠在一起,所有的思维活动也必须靠“我”才能完成,于是你很容易认为我就是“我”。
事实真是这样吗?
佛法讲四大皆空,要你破除我执,我执就是对”我“的执着。
佛法告诉你,”我“是假的,不要被它的幻象迷惑,否则你就永远摆脱不了轮回之苦。
为什么说“我”是假的,是幻象呢?“我”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佛法讲“我”是因缘和合而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懵逼了?
(你丫能不能用我听的懂的话来讲解?)
好吧,亲~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下,
这个“我”(假我,心理学上叫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何时产生的?
婴儿刚出生时,意识大部分处于混沌未开化的状态。
有的只是本能和一些简单的反射,饿了哭,饱了笑,困了睡。
这个阶段婴儿仅有一点点意识,出生前婴儿通过母亲的脐带获取营养,以至于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内他仍然认为自己和妈妈是共用一个身体的,这段时间,心理学称之为共生期,这个时期婴儿其实还没有妈妈这个概念,当然也没有我的概念,他仅有的一点意识是自恋,准确讲是全能自恋。
什么意思呢?
婴儿认为自己是神,世界跟自己是一体的,是自己创造了世界,妈妈也是自己创造的,是用来照顾自己的。
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志运转,否则,我就变成魔,要摧毁整个世界。
很可怕吧,这就是婴儿式的全能自恋。
但是婴儿没有任何能力,反而必须依赖妈妈的照顾才能存活,妈妈无条件和无微不至的爱让他有了安全感,于是心智开始成长,慢慢的,他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世界不会按照他的意志运转,他也摧毁不了任何东西,但是妈妈会帮他实现一切,极大的安全感让他放弃了自己的全能自恋,进而对妈妈产生了依恋,最初的爱和信任就是这样形成的。共生期之后,随着婴儿心智的成长,他渐渐明白,原来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于是意识里渐渐有了自己和妈妈,直到3岁左右,婴儿渐渐才有了爸爸的概念(你可能反驳,我儿子1岁多就会叫爸爸了啊?鹦鹉通过练也会叫爸爸,难道鹦鹉理解爸爸这个概念?要搞清楚,模仿和理解是两个概念)。
3岁前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我敢打赌你几乎不记得。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我”,跟你无关的事情,你能记住吗?
3岁左右,婴儿渐渐有了自己、妈妈、爸爸的概念,也即我、你、他。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接下来的人生中,发生的事情都与“我”有关,于是有了记忆。
婴儿阶段所有的关系和认知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最初的思维认知模型,随着婴儿慢慢长大,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再加上后天教育和社会的洗脑,“我”的概念就会逐渐完善而且变得越来越稳固,等他到15岁左右,三观也基本形成,这时候“我”彻底成型。
为什么说“我”是假的呢?
因为“我”是出生后才形成的一种思维认知模式。
那么出生前,“我”存在吗?
不存在!
那出生前,真实的我存在吗?我是谁?
当然存在,我就是那纯粹的觉知。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你现在正在看我写的这篇文章,是“我”(也就是假我)在看,只有ta有思考的能力,也即只有“我”才能看懂文章的意思。
那我(真我)在干什么呢?
此刻正在觉知“我”在看文章。
明白这个道理有啥用吗?
往大处说,可以解脱。
往小处说,可以让自己更快乐!
我思,故我在!这个看法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会思考的是“我”,即假我。
真我只是那纯粹的觉知。
又懵逼了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下。
此刻,你打算阅读一本喜欢的书,刚看2分钟,突然感觉口渴,于是打开冰箱拿出饮料就喝,刚喝一口,发现是甜的,你立马变得很生气,因为你目前在保持身材不能喝带糖的饮料,你明明告诉过老妈很多次了,把有糖和无糖分开摆,可她每次都忘记,你怒气冲冲的去房间找她理论,最后发现没有效果,于是郁闷的回来继续看书。当你坐沙发的时候,不小心压到了遥控器,电视打开了,正好是你喜欢的节目,主持人今天的裙子非常漂亮,是你最喜欢的那种类型,你不自觉的想到了前男友,当初他对你那么好,如果没有分手的话,他一定很乐意给你买,想到这里,你突然有些伤感。这时候电话响了,一个好朋友约你下午出去看电影,你想了想不太好意思的告诉她,今天你要看书,可能没空,下次再约。这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应该在看书啊,怎么做了这么多事情,看看时间,已经过了2小时,而你才阅读了2页。
这种情形你是不是很熟悉。
你总是被头脑牵着走,而当时你不自知。
观,练的久了,一有念头立马就能觉知到,然后就有了选择。
心理学讲,
我选择,我存在!
继续用上面的例子的解释,当你打开冰箱,喝到甜饮料的时候,你立马变得很生气,明明已经告诉老妈很多次了,她为什么不当回事?
有了这个想法后,你恨不得立刻去找妈妈理论,但经常修行的人,会立刻觉察到这个想法,这个时候就不再是被头脑牵着走了,而是有了选择。
1,去找老妈理论,不论结果如何,先把气发泄出来再说;
2,我察觉到了此刻“我”正在生气,是因为有糖无糖的问题吗?
喝一口有糖的饮料就能破坏我的好身材吗?好像也没这么夸张。
“我”生气是因为老妈没按我说的去摆放饮料吗?那我恨的是老妈呢?还是这件事本身?
好像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为何我会因为这样的事情生气呢?
通常想到这里的时候,你几乎已经冷静下来,不再生气了。
如果你是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一定要知道为什么的话?我可以告诉你答案。
你生气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你的意志来运转,你的自恋没有被满足,仅此而已!
这个例子,你对我和“我”是否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但我必须郑重声明下,
心经讲的观,不是用来体现我讲的这些好处的,
我举例说明是为了让你更加容易的理解一些概念,因为学的本质是通过一项事物去理解另一项事物,类比就是最常用的方法。
心经的观法,其实是最本源的。
就是察觉到就可以了,不做任何判断。
只是单纯的看着这个念头就够了,不去评价它的好或者坏,不要给它贴上任何标签。
比如,我察觉到“我”此刻正在生气。
这就够了,不要再延伸出任何东西了,否则就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就会被念头牵到十万八千里。
这么简单?
是的!就这么简单!
有什么用吗?
又来了?别再问了!
去练吧!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梵语,译为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藏于此,包括佛教说的无数次轮回经历。
我想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阿赖耶识,
心理学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能被我们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你可以理解为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我”。
潜意识是我们察觉不到的意识层面,
你可能会问,既然觉察不到,怎么知道它存在呢?
别急,这个问题,我等下回答你。
潜意识是近代心理学提出的概念,也就百多年的时间。
释迦摩尼佛成道于2500多年前,当时还没有“潜意识”这样的概念,于是佛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阿赖耶识。
佛所指的阿赖耶识跟心理学讲的潜意识是否是同一事物,我自己目前也不清楚。
那为什么还要拿潜意识来讲解阿赖耶识呢?
前面我已经说过,学的本质是通过一项事物去理解另外一项事物,类比通常是很好的学方法。
此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无明,不自知;
2、轮回,强迫性重复;
3、藏着一切,你此生的所有经历,都会被记在潜意识里,包括你忘记了的。
无明,佛教给出的定义是: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
简单理解就是,被欲望和固有的思维认知所蒙蔽,看不到世间的真实。
心理学讲,人的行为看似是被意识支配,实际是被潜意识影响做出的决定。
还有种说法叫潜意识决定命运。
我本来想继续举例来说明的,但是发现我已经举了不少例子了,就此作罢吧。
学不能全靠教,你要学会自己去找答案并验证真伪。
提供一些简单的角度,你自己去观察。
看看生活中,是否有些人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而且每次离职的理由都差不多,知道为什么吗?
有些人,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每次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竟出奇地相似,为什么?
有些人,总是跟人处不好关系,动不动就会得罪人,知道为什么吗?
这里面有家庭式轮回,也有行为模式轮回。
心理学上叫强迫性重复,而强迫性重复的目的只有一个,
疗愈!
前提是你要能看得到。
轮回的目的,我想也是为了让你认识轮回,进而获得解脱吧!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宝彦财富

23-05-31 05:17

0
@王信w 写得很好,慢慢修炼。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