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与张尧关于
陕西煤业的投资
公开言论及投资观点,结合其历史发言、投资策略及公开资料分析:
一、张尧对陕西煤业的核心观点
1. 长期价值投资的逻辑
资源禀赋与开采周期:
张尧认为陕西煤业的资源禀赋在行业中处于顶尖水平,可采储量约106亿吨,按当前年产量可维持开采67年以上。其矿井95%位于国家规划的三大煤炭基地(神东、陕北、黄陇),且煤炭品质高(热值5500大卡以上),具备“三低一高”特性(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适合清洁能源转型需求。
低成本优势:
陕西煤业吨煤成本仅205元,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320元,毛利率长期超40%。即使2024年煤价下跌10%-12%,公司仍通过“以量补价”策略(销量增9.91%)实现净利润221.96亿元,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2. 估值与股息吸引力
低估值与高股息:
张尧多次强调陕西煤业的估值优势。截至2024年,公司动态市盈率仅4-5倍(扣除账上现金后更低),股息率超6%,且未来分红比例下限提升至60%。他曾举例:“持有陕煤3年,股息约6元/股,股价扣除股息后成本仅16-17元/股,叠加账上800亿现金,实际回本周期仅需6-7年”。
合理估值预期:
他认为陕西煤业合理PE应在15-20倍(当前PE仅6-7倍),长期煤价中枢上涨及现金流稳定性将支撑估值修复。
3. 新能源替代的辩证分析
新能源与煤炭的共生关系:
张尧指出,新能源发展需依赖大规模廉价
储能技术的突破,在此之前,煤炭仍是电力需求增长的主力能源。他举例:“若新能源仅能覆盖新增电力需求,现有煤电产能枯竭速度与新能源替代将形成动态平衡,煤炭的长期需求韧性超预期”。
能源转型的长期性:
他认为化石能源短缺危机可能早于新能源全面替代到来,因此煤炭作为“过渡能源”的价值被低估。
4. 投资操作与持仓策略
底部重仓与长期持有:
张尧自2018年起与王文(另一位知名投资者)共同布局陕西煤业,通过大宗交易和基金产品持有股份,期间仅阶段性小幅调仓,未实质性减持。他强调:“成功的投资是找到好公司,底部买得多、中间拿得住、高位仍有足够仓位”。
应对市场波动的纪律:
在市场低迷时,他通过股息再投资和适度杠杆(控制在30%以内)增持,并在高估时逐步减仓,但不因短期波动影响长期判断。
二、唐亮对陕西煤业的投资定位
1. 从短线交易到长线持仓的转型
唐亮早期以短线题材炒作为主(如2006-2007年操作
安琪酵母等),2014年投资
长江电力后转向长期价值投资。2019年重仓陕西煤业并持有至今,累计收益超16亿元,股价涨幅超4倍。
选择逻辑:他看重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后的集中度提升,以及陕煤的龙头地位、高股息和低估值(2019年动态PE仅5倍)。
2. 行业周期与政策红利
唐亮认为,煤炭行业在能源转型中并非“夕阳产业”,反而因火电调峰需求、化工用煤增长及产能退出政策(东部/中部老旧矿井关闭)获得结构性机会。
他关注政策动向,如发改委是否在陕北、内蒙古新建大型矿井,以及东部产能退出速度,以此判断行业供需格局。
3. 与张尧的协同操作
唐亮与张尧在陕煤持仓上存在协同性,两人均长期重仓且操作节奏相似。例如,2024年三季度两人通过大宗交易增持股份,反映对煤炭行业共识。
三、两人共同的投资框架
1. 核心原则
能力圈内投资:聚焦商业模式简单、竞争优势明确、现金流稳定的企业(如煤炭、水电、金融)。
安全边际与估值:即使优秀公司也需“低估时买入”,留足安全边际(如陕煤PE<6倍、股息率>6%)。
2. 长期视角与复利思维
用“持股数×每股利润”衡量自身利润,以股息为现金流来源,淡化短期股价波动。
张尧曾总结:“投资陕煤的本质是持有‘家里有矿’的资产,长期跑赢通胀”。
3. 风险应对
对政策风险(如限价、环保)和煤价波动做好预案,通过分散行业(搭配水电、消费股)和对冲策略降低波动。
四、延伸参考
若需更完整发言记录,可查阅:
1. 张尧2019年《20年投资札记》
2. 2022年煤炭行业会议录音(分析陕煤长期价值)
3. 张尧雪球专栏(动态更新持仓与观点)
(注:唐亮的公开发言较少,其观点多通过持仓动向及第三方访谈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