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一家提前出去给父亲过生日了,半天妖,性价比之王。
又谈起让我去考公务员。“一年中考公的13次机会”,“金融必须考的证书”,“zy办公厅”,“证监会银保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等,一遍又一遍,为什么每次都精准地让我去做不喜欢做的事。还有,你没有经历我的奋斗,也请不要干预我的选择。
长辈们总是求稳:现在都考公,铁饭碗。能平衡生活。二本也有考上的。待遇不错还能分房。眼头亮点跟对好领导升的很快。。。
我问他:那我从计算机费这么大劲跨过来是干嘛呢?放弃积累的优势去跟985er卷?我们家有任何关系吗?
我认可他们的好意,但我觉得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了解我。一条一条来看吧。
1.万物皆周期,价格看供需。有个名词叫策略拥挤度。同样的alpha,市场份额只有那么大,策略容量上限后资金的继续涌入只会带来alpha的消失。我喜欢看新闻里的关键词,清北,985,211。当这些词频繁出现在某一类岗位,说明这类岗位超额就很低了。计算机是,金融是,公务员亦是。供给侧清北就是上限了,当大量985er涌入,供给留给211er的优质蛋糕还有多少,这只是当下,未来这一批人都是你升迁路上的竞争者。需求侧,土地出让金收不上来,房地产税加紧试点,税收方式改变的窗口期会有几年,真的能顺利推进吗,推进后成效如何?种种不确定你怎么保证需求侧的稳定?
2.铁饭碗和wlb。铁饭碗到底是什么?铁饭碗很具有欺骗性,好像一说起来就是没有经济生活压力了一样。我们怕的是失业吗,我们难解决的是失业吗,是摩擦性失业。铁饭碗不仅要满足铁这一特性,他还要让人能看见里面的金,不管是明面上的还是隐形的。公务员裁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所以铁这一特性大概是长期特性,但金不是,温水煮青蛙总容易些。前些年财源滚滚,近些日天雷滚滚,岂可同日而语?明面上的工资,隐形的各种福利,当各项加合难达预期,你还会欣喜于铁饭碗的稳定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一点权衡的是放弃了升迁薪酬市场化换来的薪酬稍低熬年限工作轻松和稳定。但不能是薪酬很低升迁无望压力增大和稳定。曾经在旗下发过的誓言也许就快要兑现。我知道也许是看我每天编程到凌晨太累,他们说身体最重要。如果你问我说年轻人为什么要熬夜损身,那我也想问各国各企业为什么要加杠杆?这世界上都是聪明人,大家都知道会病的,但首先要活过今天。刚看见某书上中泰自营四个负责人被裁了,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罢了,从前风起,而今火已经烧到眼前了。一切自由竞争的市场,超额都会被迅速填平,而且大部分公务员显然还不归属于垄断领域。
3.一切反复劝我多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我都想拉黑。我不反对适当和人搞好关系,但他们总给我灌输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念头。舔到最后是应有尽有还是一无所有?这里有三层错位:我是什么样的人?领导需要什么样的人?可靠性和稳定性。我本科可以去一些中下985学点文科,为什么选计算机?还不是因为要学一些实际的技术。靠山山倒,靠树树摇,靠人人跑。个人魅力和能力足够强的也就罢了,乘着时代的灰风上来的幸运儿又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我觉得年轻人可以藏锋,但内里必须有刺透一切不平的锐气。他们会觉得很可笑:清澈的愚蠢,怎么去对抗社会的风气。那我也想笑,请继续自我驯化,老道的废铜烂铁。有些同辈是真的讨领导喜欢,我有什么办法,拍马都追不上,补短板?放屁,我寻思着把短板都砍下来接到长板上然后捅捅领导让他挪个位置,再让那个同辈滚蛋。
4.势。利弗莫尔说朝着压力最小的地方走,也就是我们炒股讲究的顺势。现在考公的人真的是蠢吗?有可能是我蠢呢?金融,互联网,房地产,教培,四大高薪,共同富裕下,有的灰飞烟灭,有的穷途末路,有的自顾不暇。剩下的民企在政策中举棋不定,信心难复。
国企改革,在退潮期少做,遁入温室看窗外大雪飘零也似乎是不错的选择。请再给我一个理由:chatGPT。国企没有死亡威胁,那准则自然是无过优于有功。chatGPT禁用,我们等待国内的GPT,是
浪潮信息,是
科大讯飞,是…?(或者说,这些重要吗?我一直在思考,模型还是数据?我实践的答案是数据的质量,数据决定上限,模型逼近上限。那么很遗憾,80分。)从国外到国内的时滞,从民企到国企的时滞,种种限制。有人装上翅膀,有人戴上枷锁。作为半个CSer,我要追逐科技前沿,作为半个Finer,我要利用一切信息差。这都让我做不出来自己钻进笼子的事。虽然这笼子是限制也是保护。上述前提假设为社会不养“闲人”。
一通胡说八道其实就是单单因为我很不喜欢别人按着我的头告诉我去做什么,然后一副自己看着办的表情。我没有针对谁,我就是觉得都不配,任何人。我可以因错误而死去,但不能只靠正确而活着。
回到实xi工作,最近部门的氛围是有些许压抑的,降薪裁员谁都不开心。在清北复交遍地走,两财一贸多如狗的金融行业,遇到不端架子,愿意带着你聊天吃饭,放心给你有技术含量的活的mentor殊为不易,尤其是我学历完全不占优的情况下,所以我加倍珍惜,希望不拖后腿。目前只签了3个月的日常实xi,我想再续签三个月。部门撑住啊。
之后有可能的话希望带教能给我内推到研究所部门,组内有人就是研究所实xi留用到这个部门的。而且买方卖方我都想试下,或许研究所不会是那么纯粹的研究,但笔头能力和交往能力也是必要的。说到研究所,基金佣金下调万八到万四也是沸沸扬扬。降薪还是裁员?我觉得是裁员。能否吸引大量人进入一个行业看的是中位数,但中位数不好算,假设上下四分位对冲,拿平均数取代,总收入/人头。总收入砍半,保持人头不变就是降薪,价格信号下吸引不到高学历人员。而有效市场中二级的竞争力真的是投研能力吗,或许更多是品牌背书。能力难验证,就必须保持高学历招牌,虽然是必要非充分。所以不能降薪(非绝对值,相对值)。反而裁员降低分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当然短期看是降薪了,毕竟不能明面跟共同富裕对着干。长期呢,我认为先裁员,再降薪,两因素叠加会刺激主动离职一批。而为了保证吸引力进而维持竞争力(品牌),再对降薪后的缓慢加薪。先大棒后萝卜。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正式员工减少,廉价的熟练长期实xi生会受到欢迎,一切从成本产出考虑。所以这段实xi结束后研究所要不要继续卷,我觉得要,而且要长期同一岗位卷,羊毛薅到底。剩者为王。风险提示:教培行业,窗口指导,非市场经济。至于今日东风吹明日西风烈,这些非人力所能及了。选定热爱,做好自己。
具体一些,编程方面我希望在项目架构方面下功夫,这是chatGPT目前欠缺的。即轻算法,重工程,一个完整的工程怎样设计数据的结构,函数和类的结构,实现高内聚低耦合,而把具体的每个部分需求的demo交给chatGPT实现。
mentor让我打好宏观基础,说宏观决定了上限,我深以为然。但我理解的宏观不是什么CIGNX,也不是什么高宏,我希望将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币圈都纳入框架,每个品种反应不同信号,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局限。期权的非线性至今让我心生向往。排除掉每一个选项,钱的流向也就确认了。
方法论上暂时还是以多因子为框架吧,无论叫他因子特征还是什么,本质就是原因,这逃不过去。基本面,另类数据,情绪流都可以归因化。基于历史总结规律-提取出稳定的原因-往日重现-?挖因子呗。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小小的花。还好目前还有上百篇研报可以看去复现,别重复挖因子,之后的事就看有没有灵光一现了。
导师让我复现一篇论文关于预测经济危机,我拖了一个月,今天给复现了吧。不想复现的原因在于:我们现在难道不在漩涡中吗?